冬至餃子
歲月走過,壹晃,時間即將輪轉到第二十二個節氣。
12月22日,冬至。
古人雲: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又名“壹陽生”,古代人們認為,冬至這天是個吉祥的日子,預示普極泰來,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壹天,它像壹個轉折點,從這壹天起,黑夜漸短,白晝漸長。“冬至陽生春又來”又是壹輪新的開始。
冬至三候
壹候蚯蚓結。 蚯蚓,感陰氣蜷曲,感陽氣舒展,六陰極寒時,糾如繩結。
二候麋角解。 鹿屬陽,山獸,感陰氣而在夏至解角。麋屬陰,澤獸,感陽氣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動。 水乃天壹之陽所生,現在壹陽初生,所以,水泉暗暗流動。
南方與北方
關於冬至怎麽過,辦公室裏曾出現過這樣的碰撞:
「記得,冬至這天,壹家人會團聚在壹起吃餃子,喝羊肉湯,老輩人教小孩子數九。」
「妳們山東人不管什麽節日都吃餃子吧?!」
「算是可以這麽說。不過吃餃子也是有講究的。冬至的這盤兒餃子背後可大有來頭!」
「上海的冬至習俗與北方可是有著天壤之別。上海人在冬至有祭祀掃墓的習俗,吃的習俗有湯圓、桂圓紅棗蹄髈、赤豆糯米飯等等。冬至這天晚上也叫冬至夜,很多長輩會提醒小輩,晚上要早點回家,不要在外逗留到很晚。」
……
所謂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上海的冬至可以說是近似清明壹樣略帶悲涼的節日了。
而作為壹個長在山東,如今工作在上海的“新上海人”,對冬至的回憶更多的停留在北方。
壹幹壹花而香有余者,蘭
北吃餃子
在北方,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是餃子作為冬至專屬味道的寫照。
小時候奶奶壹到冬至就會說“冬至要吃餃子,不然會被凍掉耳朵哦”,此話壹出,都會驚得我多吃好幾個餃子,要知道北方的餃子實誠的很。後來才知道這其中的民間故事,原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之事。
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之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返鄉之時,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民眾施舍“祛寒嬌耳湯”。
他把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大家每人兩只“嬌耳”和壹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餃子防凍耳朵的習俗在北方就被沿襲下來。
記憶裏,冬至的飯桌上,媽媽總會端來熱騰騰的水餃。全家圍在壹起,在壹片熱氣騰騰和歡聲笑語裏,度過最長的冬夜。
長大後,工作在外,地域的阻隔使得冬至飯桌前的這份儀式感,只能化作思念的長繩,系在心底。
“數九”
冬至始入九,在老輩人的眼中,冬至後的日子是踩著點兒過的。從冬至日算起,以九天作為壹個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八十壹天,剛好冬去春又來。
壹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壹,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
可能是怕了濕冷的“魔法攻擊”,所以來到上海後,我更喜歡“數九”了,數著盼著,春天就來了。
文丨姜葉萌
圖丨郁玥 姜葉萌
(部分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