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字的寓意和象征意義
藏字的寓意和象征意義如下:
藏(拼音:cáng、zàng)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藏”本義指隱匿,引申為儲存。又讀zàng,指收藏、儲存東西特別是錢財寶物的地方。另外,佛教、道教的經典也叫藏。
據考證。楚竹簡中,表示收存、儲藏。在《古文字詁林》中,商承祚釋此字即為,從貝聲。即“臧”字,作聲旁表音。從口,自漢代後,改部件“口”為“臣”,作“臧”。此外,他還說,從貝,有藏貝意(貝是古代的貨幣),為“藏”之初體。
由此可見,楚簡中的是漢以前的藏。文獻中有時會用“臧”字來表示“藏”的意思,可以從文獻中找到壹些例子,如《漢書·食貨誌上》有:“春耕夏耘,秋獲冬臧。”又如《漢書·禮樂誌》中:“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臧於理官。”顏師古註:“古書懷藏之字本皆作臧”
由於“臧”當“善”講在古代也是常見用法,為了區分字義,人們使用在“臧”的基礎上增添了草字頭“艸(艹)”的“藏”來表示收藏、隱藏壹類意思。古璽中的“藏”字已有此類寫法。“藏”是形聲字,字形以艸(草)為形旁,臧為聲旁。
“藏”從艸(草)的原因,壹說是因為“藏”本為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有草名“藏莨”,《漢書·司馬相如傳上》顏註引郭璞日:“藏茛,草中牛馬芻。”意即可供牛馬食用的壹種草);壹說是表示用草覆蓋以隱藏的意思。
“藏”的基本義為隱匿。將東西藏起來通常是為了保存它們,使其完好無缺,故“藏”又引申為“收存”之義,如《周禮·天官·宰夫》:“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除了用作動詞,“藏”還可引申用來表作名詞。藏起來的東西多有壹定價值,如金銀珠寶,是值錢之物.
把它們集中放在壹起就是寶藏。需要註意的是,用作動詞時,藏讀為“cáng”,而用作名詞時,藏讀為“zàng”。如《史記·平準書》:“山海,天地之藏也”,其中的“藏”為“寶藏”之義。再如《淮南子·原道》中:“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其中的“藏”表示名詞“內臟”。
古人認為五臟是藏納氣血的地方。人們就在“藏”字的基礎上加上義符“月”作“臟”,專門來表示“內臟”之義,現代簡作“臟”字。常人把錢財、珠寶看作是寶藏,而修行的佛家與道家人,則把他們傳授教義的經典書籍作為寶藏,故“藏”亦指佛教或道教的經典總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