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取代人類,世界會變得怎麽樣?
機器人逐漸代替人類,但並不意味著人類再無事可做。社會是不再需要低素質的勞動力,但對於高素質、具有創新能力的、能創造出這些機器人的人才,有著大量的需求。這就要求教育不能再僅是輸入和輸出,還要創造與創新。學生不能再僅是接受老師,書本所傳授知識,還要學會主動的搜集,創造知識。
機器人應用確實替代了人力勞動,但不能靜態地將此歸納為“機器吃人”。歷史地看,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使用更多、更具效率的機器的歷程,機器的使用不僅釋放了生產力,而且衍生出數目眾多的新產業,創造出相應的新就業崗位。
擴展資料
就我國而言,企業引入機器人是對勞動力不再無限供給作出的適應性反應,機器在某些崗位替代勞動力並不會造成失業。機器人作為裝備制造與先進科技的完美融合,其廣泛應用與勞動力就業產生沖突不可避免。從庫房物品搬運、高等教育、醫學診斷到新聞報道,在不久的將來,都會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所取代。
機器人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和領域,與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最顯著的行業和領域並非完全重疊,也就是說,機器人只會在個別產業和環節上替代手工操作,短期內主要還是對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高產生積極影響,不會改變我國制造業勞動力密集程度較高的特征,也不會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