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歷史
綜述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壹,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壹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壹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古漢臺望江樓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壹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壹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壹武侯祠”。這裏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裏、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裏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遊、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先秦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註》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
秦漢
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為秦36郡之壹,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采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壹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壹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臺、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誌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蕩,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鬥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鬥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壹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後
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壹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壹直為歷代朝廷沿用。 西晉政權動蕩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宋元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余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壹縣。余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
明清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禦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陜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臺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墻基,並將北城墻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壹。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陜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占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壹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壹去即天涯。平臺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鐘,現存古漢臺,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範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範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壹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墻遭到拆毀、漢中鐘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臺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壹。
[編輯本段]漢中名人
以下列出的歷史名人包括漢中本地人以及在漢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當代人物僅列出1949年以後出生的漢中籍名人。
歷史名人
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漢中有史記載的最早的名人,生卒年不詳。有“傾城傾國”“壹笑失天下”的典故事實上,但事實上,周幽王和褒姒也只起到了加速亡國的作用。
劉邦(前256—前195):漢高祖,字季(壹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裏(今江蘇沛縣)人,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前207年12月,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鹹陽,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建國時,國號定為“漢”);前202年2月28日,在定陶城邊的汜水北岸稱帝,7月建都長安。登基後,劉邦采取的休養生息的寬松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漢民族的統壹、中國的統壹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張騫: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出生在漢中城固縣,他兩次奉命出使西域,聯系了當時西域五十二國,加強了西北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聯系,打通了我國與中亞、西亞的陸路交通,促進了中外貿易往來。他說服了漢武帝發使者通西南之塞,開發邊遠地帶。元朔六年(123年)、受封為博望侯,後拜大行令,列於九卿。
李固:(公元96年-147年),南鄭(今城固)人,東漢時以忠正耿直著稱於世,有“北鬥喉舌”之稱。歷任荊州刺史、泰山太守,政績天下第壹。東漢時北海郎對李固推崇備至,曾上書皇帝說:“好是正直,卓冠古今,當世莫及”。其名言“陽春之曲,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至今為人吟詠和稱道。他主張“權去外戚、政歸國家”,被梁冀誣陷死中。
蔡倫:東漢和帝時,中常侍尚方令,他發明了造紙術,制成了“蔡侯紙”。朝廷推廣,惠澤學林。鄧太後以為蔡倫供職朝廷,年久有功,封為“龍亭侯。”食邑三百戶,封地在漢中城以東的洋縣龍亭鎮。今有墓、祠供人憑吊。
劉備(161—223):漢昭烈帝,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公元219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1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時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於是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公元223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後人尊稱稱劉備為先主。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瑯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在漢中生活征戰多年。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楊王孫:西漢時漢中城固縣人楊王孫,久居長安,家累千金,卻竭力提倡簡葬。臨終,囑其子:“吾死,裸葬,以復吾真。”並對勸告的親友說:“厚葬無益死者也。”死後裸葬於終南山。為我國古代提倡簡葬的著名人物。
鄭子真:真名鄭樸,祖居褒谷。甘恬秉默,教人則勉以敬天、事人之道。雖名振京師,然隱居不仕。常垂釣於褒谷口,世號“谷口先生”。清人有詩贊曰:“漢代名流重子真,潔身卻聘隱垂倫,風高不讓嚴陵瀨,褒谷魚臺似富春”。
文同:文同善詩文書畫,尤擅畫竹。宋神宗熙寧六年春至十年冬(1073壹1077年)知興元府及洋州時,屢遊褒谷石門,觀“玉盆”刻石,曾以漢中山川景物為題作詩30首寄蘇軾,蘇亦以詩唱和。時洋州筼筜谷翠竹修篁,文同在谷中築“披錦亭”,公余即赴谷中精研畫竹技法,總結出畫竹“必得先成竹胸中”的畫理。成語“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即源於此。
陸遊:乾道八年(1172年),陸遊應著名愛國將領四川宣撫使王炎的邀請,來到漢中,襄贊軍務。在漢中期間,他瞻仰漢中古跡,赴散關前沿陣地,所見所聞,所歷所感,更堅定了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信念。詩人認為,是漢中的金戈鐵馬戰鬥生活,使他“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奠定了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吳玠、吳璘:抗金名將,先後於1130年10月、1132年冬、1133年11月與金軍在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大戰三次,擊敗金軍。吳氏三代扼守漢中80多年,保衛了南宋半壁河山。
方孝儒:被稱為“讀書種子”、“明之學祖”的方孝儒,在明朝開國名臣宋濂精心雕琢和陶冶下,“進修之功,日有異而月不同”。在他任明建文帝“托孤”大臣之前,曾任漢中府學教授達七年之久。其間,他粗衣糲食,兢兢業業地教授諸生,“由是山南皆知向學”。對漢中的教育事業卓有貢獻。因朝廷政治風雲突變,方孝儒慘遭殺害,誅及十族。後人在漢中修建“方正學祠”,以作紀念。
王世鏜:近代書法大家,原籍天津。中年客居漢中市蓮花池畔。1924年,集韻語而成《稿訣集字》。漢中道尹阮貞豫邀漢上名流為之註釋,刻石嵌於寶峰寺,遂有拓本流傳。1932年,於右任見拓本,曾詫為古人書,愛不釋手。後致電邀王赴南京,於先生盡出其所藏,世鏜融會筆端,書作名動金陵,慕名者絡繹不絕,於右任先生譽其為“古之張芝,今之索靖,三百年來,世無與並”。
張魯: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之時,在漢中張魯的五鬥米道活動,設義舍、建政權長達24年,使漢中成為亂世之中安定和富庶的地方。
何挺穎(1905~1929):字策庸,號科生,陜西南鄭人。1915年入縣立高等小學,1920年,考入漢中聯立中學讀書,參加過反帝愛國學生運動。1924年,來上海浦東中學學習,1925年初,考入上海大同大學,參加了“五卅”運動。後轉入上海大學學習,期間加入中國***產黨。1929年初,率部隨毛澤東、朱德向贛南進軍,轉移途經吉潭村時遭敵襲擊不幸犧牲。
楊育才(1926年~1999):中國人民誌願軍壹級戰鬥英雄。1926年生,陜西勉縣人。1953年7月,金城戰役時任偵察排副排長,奉命率小分隊奇襲白虎團,為金城反擊戰取得最後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1953年10月13日,被授予“壹級戰鬥英雄”稱號。同年12月15日,朝鮮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壹級國旗勛章。
江隆基(1905年~1966年) :陜西省西鄉縣人,著名教育家,蘭州大學前任校長。中***八大代表,第壹、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壹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產黨第三屆甘肅省委委員。
石門研究學者:石門研究學者從古至今壹直延續。北魏酈道元、宋代歐陽修、趙明誠、洪適,明代楊慎,清代吳大征、王昶、阮元、畢沅、楊守敬、康有為、羅秀書等均有著錄。近代出入漢中的書法家於右任、王世鏜、高道天、文伯子等人,多次攀蘿捫葛,赴石門瞻仰摩崖風采。自漢唐以來,出入於漢中的文學家、藝術家還有王遠、沈銼期、岑參、元稹、李商隱、孫樵、晏袤、宋琬、王漁洋等等。
當代名人
哈輝:女,陜西省漢中市人,回族。2000年7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國學形象大使,新雅樂創始人,全國青聯委員,中國古典詩詞研究中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華吟誦學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江亦曼:女,漢族,陜西省西鄉縣人,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黨組書記、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
楊懷保:男,漢族,80後,中***黨員。生於漢中市勉縣定軍山鎮。現為團中央委員,孝基金理事長,湘潭大學商學院07級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曾當選為“陜西省十大孝子”,並先後榮獲“全國道德模範”、“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湖南省大學生品學獎”、“全國優秀***青團員”、“2007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首屆中國大學生十大自強之星標兵”等榮譽稱號。
吳向飛:男,陜西漢中人,音樂創作人、制作人、歌手。由EMI百代音樂版權公司版權代理。曾獲得第十屆中國歌曲排行榜年度最佳填詞人大獎、中國原創總評榜年度最佳填詞人大獎、2008MusicRadio中國TOP排行榜“港臺最佳填詞人”(迄今內地唯壹獲此獎項的填詞人)。
胡蝶:1983年2月16日生於陜西漢中,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曾為北京電視臺主播,2007年12月30日晚,在“白象杯”第五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總決賽中獲冠軍,成為7年來唯壹壹位獲冠軍的女選手。進入央視後主持《今日亞洲》。2009年7月27日起,開始主持《朝聞天下》。
廣龍,漢中市寧強縣人,現為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導演。曾參與執導了《奧運會開幕式》、《國慶大閱兵》、《5.12汶川行》、《影像中最美的城市》等大型紀錄片,並獨立執導了電影《我的父老鄉親》、電視劇《拯救之非常地帶》等影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