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發展心理學41600007

發展心理學41600007

年齡特征

社會、生活、教育條件

四個方面 生理因素

動作和活動

言語的發展

2、人的壹生在個性變化方面會經歷幾次大的轉折,如何面對。

答:壹生中可能個性會經歷三大轉折:

第壹次個性轉折期在青春期,心理斷乳期。

第二次個性轉折期在成年初期,面對角色的轉變,發展任務增加,進入了而立之年。

第三個轉折期在成人晚期,面對生理和心理的老化,,能力的退化,人格也發生相應改變。

面對:

在青春期,壹方面要正確對待自己身體和心理變化,學習相應的性知識;另外在交友方面要慎重,要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性判斷同輩群體的決策。避免群體壓力所做出的錯誤行為;最後,要與家長溝通,爭取獨立和自主。

在成人前期,此時期由於生活壓力增加,社會角色發生巨大改變,所以要做好心理適應,即對婚姻、對職業和對子女的適應。

老年期要肖長壽者心理,爭取老年新生、更新思想觀念、培養學習興趣、參加身體鍛煉。

3、妳認為在妳的成長經歷中,哪壹階段對妳心理發展影響最大,為什麽?

答:此題以學生的觀點為主,只要能談出某壹階段對自己的影響的原因,能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談,論點充分,條理清晰,如:第壹次個性轉折期在青春期,心理斷乳期。 第二次個性轉折期在成年初期,面對角色的轉變,發展任務增加,進入了而立之年。第三個轉折期在成人晚期,面對生理和心理的老化,,能力的退化,人格也發生相應改變

研究方法

1、如何貫徹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有客觀性原則、矛盾性原則、教育性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1)貫徹客觀性原則要求

①堅持實事求是地揭示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規律為研究目的,確立客觀的指標。

②在研究心理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對人的行為與心理表現,對每壹個數據和事實,都要做出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討論,而不能以“期待”作為分析實驗結果的依據。

(2)貫徹矛盾性原則要求

在進行研究時,應考慮到個體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及在各方面的個體差異

(3)貫徹教育性原則要求

①在研究實踐中,壹切要從符合個體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的角度出發來設計和實施研究方案。②要始終牢記所研究的對象是人,要考慮所施加的實驗條件對其心理發展的當前和長期影響,特別是要註意這些條件會對個體身心發展產生哪些不利影響。③明確教育研究對學生心理發展所起的主導作用,不能為研究而研究,不能為研究而損害個體的身心發展。

理論

1、試述艾裏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答第壹階段為嬰兒期(從出生到2歲)。嬰兒在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著希望的實現。

第二階段為兒童早期(約從2歲到4歲)。這個階段兒童主要是獲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著意誌的實現。

第三階段為學前期或遊戲期(從4歲到7歲左右)。本階段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

本階段也稱為遊戲期,遊戲執行著自我的功能,在解決各種矛盾中體現出自我治療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第四階段為學齡期(從7歲到12歲)。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而克服自卑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

第五階段為青年期(從12歲到18歲)。這壹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同壹感和防止同壹感混亂體驗著忠實的實現。

第六階段是成年早期(從18歲道25歲),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

第七階段是成年中期,約至50歲,主要為獲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滯感,體驗著關懷的實現。這時男女建立家庭,他們的興趣擴展到下壹代。

第八階段為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主要為獲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驗著智慧的實現。

教育的意義。

(1)對我們壹個最大的啟示就是要重視兒童的早期經驗。

(2)個體在童年期接受的撫養與教育方式對其人格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3)人在成長中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各種危機,這就要求學校教育盡可能提供給學生多壹些成功的機會。

(4)建立多維評價體系

2、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觀點及其對教學的意義

答:維果斯基認為,至少要確定兩種發展的水平。第壹種水平是現有發展水平:這是指由於壹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的結果而形成的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第二種是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別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也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這樣在智力活動中,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獨立活動之間可能有差異,這就是“最近發展區”。

對教學意義: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維果斯基的觀點是他對教學與發展關系的最主要的理論。也就是說,教學“可以定義為人為的發展”,教學決定著智力的發展,這種決定作用既表現在智力發展的內容、水平和智力活動的特點上,也表現在智力發展的速度上。

3、請敘述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每個階段的名稱、年齡階段、認知的主要特征。

答: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在這個階段,兒童還沒有語言和思維,主要靠感覺和動作來探索周圍的世界,從而逐漸形成物體永存性的概念,

②前運算階段 (2-7歲) 這壹階段兒童的各種感覺運動行為模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模式,特別是由於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促使兒童日益頻繁地用表象符號來代替或重現外界事物,因此在這壹階段兒童出現了表象思維。兒童思維的發展有這麽3個特點:

相對具體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

③具體運算(7-11歲) 此階段的兒童開始具有邏輯思維和運算能力,先後獲得了守恒概念,但運算形式和內容仍以具體事物為依據。

④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上) 這壹階段兒童不再依靠具體事物來運算,能夠脫離具體事物進行抽象概括,能夠進行假設—演繹推理,能夠用歸納組合分析解決抽象問題,這時兒童根據假設對各種命題進行了邏輯推理的能力不斷發展,開始接近成人的思維水平。

4、簡述皮亞傑關於兒童智力發展機制的觀點

以同化、順應、平衡等概念為基礎,認為,當智力結構處於平衡狀態下的兒童遇到新的信息時,由於新信息與原有的智力結構之間存在著差異,就會出現不平衡狀態,兒童會試圖克服這種不平衡狀態。

克服不平衡狀態有三種基本途徑:

⑴忽略:當外界的信息與兒童現有的智力結構差距過大,以至於兒童根本不可能對此做出任何反應的時候,兒童就會通過忽略的方式,重新回到原有的平衡狀態,這時不會引起兒童原有智力圖式的變化。

⑵同化:兒童只需要對外界信息略作調整或根本就不需要進行任何調整,就可將此納入已有的智力結構中,從而回到原有的平衡狀態中去。

⑶順應:兒童通過調整或改變自己的智力結構,以壹種正確的方式對外界信息進行反應的過程。這時,兒童智力發展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進入到壹種新的平衡狀態。這樣,兒童智力發展又進壹步,完成了主體對客體的又壹次適應。

兒童的智力就是通過這種不斷地從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運動而獲得發展的。

胎兒

1、影響胎兒正常發展的因素。

答:(1)母親的自身條件對胎兒的影響;(2)孕婦的營養對胎兒的影響;(3)母親的情緒狀態對胎兒的影響;(4)環境對胎兒的影響

嬰兒

1、新生兒有哪些無條件反射?意義?。

答: 新生兒具有的技能中最強有力的是生存反射,有助於他們適應新的環境,滿足他們的基本需要;另壹種是原始反射,第壹年內消失。

新生兒的無條件反射有70多種,常見的有:1.食物反射2.巴賓斯基反射3.摩羅反射4.摩羅反射5.瞳孔反射6.遊泳反射7.強直性頸部反射8.吸吮反射9.行走反射10.交叉伸展反射11.抓握反射12.覓食反射13.手掌傳導反射

2、嬰兒期指的是哪壹年齡階段?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什麽?

嬰兒期是指0-3歲的時期,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

(1)學會了獨立行走,手的動作開始有了很大的發展;(2)言語能力獲得很大的發展。

(3)開始了最初的遊戲活動; (4)各種心理活動還帶有明顯的直覺行動性。

3、什麽是嬰兒依戀?它的階段特點是什麽?***有幾種類型?對個性發展的影響?

答:依戀是在嬰兒與母親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在這壹社會性交往過程中,母親對嬰兒所發出的信號的敏感性和對嬰兒是否關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點:對主要照顧者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對陌生人更加警惕。包括對依戀對象尋求身體接觸、視覺跟蹤、接近成人、追隨、叫喊、啼哭。

類型:安全依戀、矛盾依戀、躲避依戀

作用: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積極的依戀,回避和反抗型依戀又稱為不安全性依戀,是消極不良的依戀。母嬰依戀的建立,有助於嬰兒形成積極、健康的情緒情感,養成自信、勇敢、勇於探索的人格個性,並促進嬰兒智力發育。相反,則可能出現缺乏自信、偏激性格的人格特征。

幼兒:

1、為什麽說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有哪些種類。遊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

1、 答:幼兒的娛樂、學習、社會交往和對周圍環境的認識等多是通過自主的、愉快的遊戲活動進行的,所以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 主要種類有:語言遊戲、運動遊戲、想像遊戲、交往遊戲、表演遊戲

遊戲作用:

(1)遊戲是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兒童通過遊戲認識環境,認識物質特性,發展或想象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遊戲是兒童參與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兒童通過遊戲模仿性地,創造性的參與成人的社會生活。

(3)通過遊戲實現自我價值,體現創造性能力,在遊戲中發揮想象,才智、技能和靈活的獨創精神,體現領導組織能力。

(4)培養健全的人格,自信和堅持具有責任感並遵守規則,在遊戲中體現助人和協作精神。

2、關於兒童遊戲有哪些理論?請談談皮亞傑關於遊戲理論的基本內容。

答:有精力過剩論、娛樂—放松說、種族復演說、弗洛伊德的發泄論、艾裏克森的掌握論;皮亞傑的認知動力說:認為遊戲是思維的壹種表現形式

3、幼兒記憶發展有哪些特點。

答:1.以不隨意的形象記憶為主,有意識記初步發展。 2.以機械性記為主,意義記憶逐步發展。 3.易記易忘。 4.記憶不精確。

4、材料分析:

(1)幼兒面前放有兩個同樣大的橡皮泥球,當面將其中壹個壓扁,幼兒會認為這兩團橡皮泥不壹樣大了。試以發展心理學原理分析這壹現象。

答:此時期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性占優勢,;這階段的特點是:相對具體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而幼兒不能將變化的物體進行大小判斷,是因為階段兒童思維不可逆以及沒有守恒結構。

(2)壹幼兒看到媽媽傷心流淚,將自己的布娃拿到媽媽面前,說:“媽媽玩壹玩布娃娃就不傷心了”,請用發展心理學原理分析這壹現象。

答:此時期兒童的情感帶有壹定的情境性;在思維方面則具有自我為中心性;所以在利他行為上表現出以自己的喜好來解決問題。

5、分析說明幼兒表達能力的發展?

1)從對話言語逐漸過渡到獨白言語。

三歲前兒童的言語主要是對話言語,往往只是回答成人的提問,偶爾也向成人提出壹些疑問和要求。到幼兒晚期隨著獨立性的發展,兒童常常離開成人獨立進行壹些活動,從而獲得自己的壹些體驗、印象等。由於此時兒童的依賴性仍然很強,他們往往會告訴成人自己的各種體驗和印象,於是就促使兒童的獨白語言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幼兒獨白語言的發展水平還很低,尤其在幼兒初期。在正確的教育下,壹般到幼兒晚期,兒童的獨白言語才發展到壹定程度。

(2)從情境性言語過渡到連貫性言語。

幼兒初期,兒童的言語有很明顯的情境性,並要以表情、手勢為輔助。隨著年齡的增長,情境言語的比重逐漸下降,連貫言語逐漸發展。三歲前還是情境性言語為主;3-4歲仍帶有情境性,但是說話時已經可以運用不很連貫的短句子了;4-5歲時說話還是斷斷續續的,不能完整地說明事物現象、行為之間的聯系;6-7時幼兒才能比較連貫地說話。

6. 有人說:現在的兒童是在電視機前長大的壹代。妳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試分析電視對兒童心理產生的影響。

首先,現在的中國孩子多是獨生子女,許多孩子在兒童期是通過電視了解外部世界的。另外許多家長是雙職工,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所以就用電視作為替代品,所以這種觀點是有壹定道理的。

影響:電視對兒童產生的深遠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面,又有消極的方面。

消極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 1、電視會降低讀書能力。 2、使兒童陷於被動。 3.兒童的“電視綜合癥”。

積極影響表現在:增加學識、提供模仿、觀察學習社會規範、進行性別角色認同及學習。

7、什麽是早期教育?談談妳對開展早期教育的看法。

答:早期教育是用壹種科學的教育方法,對0到6歲的孩子和0歲到6歲的家長進行壹些教育環境的影響和壹些教育,這是從廣義的上來說;那狹義上的來說,是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根據嬰幼兒的身心特點對0歲到3歲的嬰幼兒進行教育環境的影響和教育。

8、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特點:

(1)幼兒自我概念僅限於身體的特征年齡性別還不能描述內部心理特征。

(2)幼兒自我評價的特點:a從輕信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評價;b從外部行為的評價到內心品質的評價; c從比較籠統的評價到比較細致的評價;d從帶有極大主觀情緒性的自我評價到初步比較客觀的評價。總的來說,幼兒的自我評價能力還很差,成人對幼兒的評價在幼兒的個性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成人必須善於對兒童作出適當的評價,對兒童行為作過高或過低的評價對兒童都是有害的。

(3)自我情緒化體驗的發展:幼兒自我情緒由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情緒體驗(愉快、憤怒)向社會性情感體驗(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斷深化、發展,同時又表現出易受暗示性;幼兒在三歲左右產生自尊感的萌芽。隨著兒童身體、智力、社會技能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兒童的自尊感也得到發展,自尊感穩定與學齡初期。

(4)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由於幼兒的皮質興奮機制仍占很大優勢,所以幼兒更多表現為沖動性,自控制能力比較弱,延遲滿足能力差。

9、簡述皮亞傑對兒童道德判斷發展階段的劃分?分為三個階段:

(1)前道德判斷階段(4-5歲前):直接接受行為的結果,還不能作出道德意義上的判斷。

(2)他律道德階段(4、5-7、8歲):只註重行為規則;註重行為後果,不考慮行為意向和動機。也成為道德現實主義。

(3)自律道德階段(9-10歲以後):不盲目服從權威,認識道德規範的相對性;既考慮行為結果,又考慮行為動機。也稱道德相對主義。

10、為什麽規定兒童要到6-7周歲才可以上學?

首先:生理準備 大腦結構的發展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大腦的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化,腦重也因此不斷增加,六、七歲兒童的腦重為成人的90%,到十二歲時,就已達到了成人的水平。額葉的增大,為兒童進行高級的心理活動打下了重要的生理基礎。

(壹) 大腦機能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興奮和抑制機能都在不斷發展。

(二) 身體發育:具備壹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次:心理準備

(壹)認知能力

幼兒的思維發展: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思維的抽象性開始萌芽;言語在幼兒思維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2、其他認知能力的發展

語言能力,註意力、記憶力的穩定性和隨意性,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

3、學習能力的發展,包括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

(二)社會性

1、交往能力,包括同學關系、師生關系。

2、情緒、情感的表現力和 控制力 。

3、社會性行為的發展。

兒童

1、簡述童年期兒童的學習障礙及其成因 。

⑴學習障礙的界定

在學校生活中,並不是所有兒童都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有壹部分兒童智力雖然正常,但在閱讀、書寫、算術等方面的學習中存在教嚴重的困難,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學習障礙。

⑵學習障礙的根源

關於產生兒童學習障礙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定論,有這樣幾方面的假設:

在胎兒期、出生前或出生後有輕度腦損傷或輕度腦功能障礙。

遺傳-素質假說。認為是腦功能發育成熟遲緩有關。

生物學假設。如認為是由於中樞神經細胞間信息傳遞改變的結果。

心理與環境假設。認為是後天的不良生長環境所造成。

2、如何預防學習障礙。

答:(1)避免損傷;(2)註意心理健康,培養健康人格;(3)對差等生的協助;(4)關心兒童的學習

3、小學兒童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

第壹,在整個小學時期內,小學兒童的思維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性(1分);第二,小學兒童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存在著壹個明顯的關鍵年齡(1分),壹般認為在四年級,如果有適當的教育條件可提前到三年級(1分);第三,小學兒童逐漸具備了人類思維的完整結構,同時這個思維結構還有等進壹步地完善和發展(1分);第四,小學兒童的思維,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不平衡性

4、塞爾曼的角色采擇發展階段。

① 階段0:自我中心的或無差別的觀點,兒童認識到他人的觀點與己不同,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作出反應。(1分)

② 階段1:社會—信息角色采擇,兒童開始意識到他人有不同的觀點,但不能理解這種差異的原因。(1分)

③ 階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擇,兒童逐漸認識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觀點也可能會有沖突。

④ 階段3:相互性角色采擇,兒童能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觀點,並認識到他人也可能這樣做,能夠以壹個可觀的旁觀者的身份來解釋和反應。

⑤ 階段4:社會和習俗系統的角色替換,兒童開始運用社會系統和信息來分析、比較、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觀點。

青春期

1、少年期的年齡階段和基本特點。

答:年齡階段:少年期是指十壹二歲到十四五歲這壹時期,又稱學齡中期,大致相當於初中教育階段。

基本特點:這是壹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

2、青春期心理特點:

(1)強烈、狂暴性與溫和、細膩性***存;(2)可變性與固執性***存;(3)內向性和表現性***存

3、少年的自我中心和幼兒的自我中心有何不同。

答:少年不能區分自己的關註焦點與他人關註焦點的不同,有假想的觀眾和獨特的自我的特點;

而幼兒的自我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觀點認識事物,而不太能從客觀事物本身的內在規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認識事物。

4、青少年發生親子沖突的原因是什麽,如何解決。

答:1.心理性斷乳受到阻礙;2.青少年的自主性被忽視;3.青少年的人格展示受到阻礙;4.當成人強逼其接受某些觀點時,他們拒絕接受。

對策:

主要從與父母溝通談,另父母應容忍青少年此時期的壹些舉動。

5、簡述初中生和高中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1)初中生自我意識:

根據埃裏克森的觀點,初中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角色同壹性,防止角色混亂。自我意識發生第二次飛躍,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①強烈關註自己的外貌和體征,渴望了解自己的體貌、相貌、體態、服裝風度註意別人對自己打扮的反應。②深切重視自己的學習能力的學業成績:中學生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影響著對自己的能力和群體中社會地位,以及自尊等情感的認識逐漸影響自我的評價。③十分關心自己的人體特征和情緒特征。

(2)高中生自我意識:

高中學生自我傾向逐漸減弱,對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緒特點的認識越來越客觀。青年期自我意識還很不穩定,隨著人生經驗的積累,需要不斷地進行修正。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特別是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來自他人的評價。已正確對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穩定的自我得以最終確立。

6、有人說,相對其他研究階段,“青少年期”是壹個“多事之秋”。妳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嗎?為什麽?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青少年時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會感受諸多的心理沖突和壓力,從而導致許多矛盾的出現,情緒、性格、行為等容易出現偏差。

⑴生理、心理上發展的階段性變化的影響

青少年階段在人的壹生中,無論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壹個急劇變化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處於人生的過渡時期。他們身體的各個方面都在迅速發育並逐漸達到成熟;然而心理發展的速度卻遠跟不上其生理的發展,這就造成初中生在身心發展上的種種矛盾和壹些特殊表現,並使其面臨壹些心理危機。

⑵情緒情感的發展特征

由於青少年產生了壹種強烈的成人感,思維存在自我中心,自我意識高漲,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不服從權威,不願意輕易接受成人的意見,常處於壹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中。這種意識容易導致他們觀點行為的偏激。

⑶人際交往上的特征

青少年的感情重心逐漸偏向親密的朋友,朋友在他們的生活中日益重要。對朋友的認識更加深入,而朋友、夥伴對行為方式的影響也更加明顯。

⑷家庭、學校環境的影響

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過於專制,或父母過於保護的教育方式都會影響青少年的行為方式的變化。

成年初期

1、成人前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是什麽?

答:1.從成長期到穩定期的變化 ;2.智力發展到達全盛時期;3.戀愛結婚到為人父母;4.創立事業到緊張工作;5.困難重重到適應生活

2、影響職業適應的因素。

答:1.性別:;2.年齡:年齡越大改變職業的可能性越小;3.看工作是否能實現主體所希望的角色;4.職業訓練和職業能力。

成年中期

1、成人中期的壹般特點是什麽。

答:1.生理功能的衰退; 2.智力有明顯的上升或下降; 3.緊張的情緒狀態; 4.興趣愛好的重點在轉移;5.面臨中年危機的人格。

成年晚期

1.如何有效地開展老年人的心理衛生保健工作。

答: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入手:(1)重視老年心理衛生。(2)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3)遵循老年心理衛生的原則:持自我意識、維護人際關系,繼續社會適應,參加勞動鍛煉(4)老年心理衛生內容。①退休後的心理衛生。②工作的心理衛生。③家庭關系的心理衛生。④飲食的心理衛生。⑤娛樂的心理衛生。⑥交往的心理衛生。⑦關於疾病的心理衛生。

2、老年期的社會性變化:(1)退休期的生活變化;適應退休期的四個時期:期待期、退休期、適應期、穩定期。(2)人際關系的變化:A、夫妻關系:老伴;B、與子女關系:與子女接觸次數與主觀幸福感無關;C、與朋友關系:朋友數量減少(3)人格變化;A、不安全感B、孤獨感C、適應性差D、拘泥刻板E、趨於保守F、回憶往事(4)庫伯勒-羅絲的死亡的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郁、接受

老年期的心理衛生保健:(1)提前做好退休後的生活準備;(2)生命在於運動;(3)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4)坦然面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