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法蘭西
1
壹個城市有了水就有了靈氣,巴黎因有了塞納河而成為壹個及物動詞。泉水為源的塞納河相傳是以壹位降水女神為名,如此幽美的名字非女性莫屬。詩人海涅說:“整個法蘭西都是巴黎的郊區。”巴黎也可謂世界的“城中城”。在深秋飄著微雨的清晨漫步塞納河畔,步入巴黎的“靈魂”。灰藍天空映襯著橙黃、赭紅的兩岸梧桐樹,晨霧為塞納河面披上壹層輕紗,水面飄浮著深褐、絳紫的落葉。樹林的後面林立著壹排排莊嚴的建築群,古老的建築在波光蕩漾、綠樹掩映中愈發顯得古樸、幽深。
在秋日夕陽中漫步,在古建築斑駁的光影中穿越往昔,那披壹身金紗的女子可曾是我。倘若穿越到中世紀,可否看到美麗的吉普賽女郎艾斯美拉達牽著她的小羊漫步在塞納河畔。秋日午後,抑或我會在左岸遠遠望見壹位坐在河畔椅子上靜靜看書的金發碧眼姑娘,橄欖綠毛衣配酒紅色長裙,微微低頭,心思全在手捧的書上。身後是高高的梧桐樹,陽光打在姑娘的臉上、書上,這樣的畫面在左岸隨處可見。在咖啡館坐坐,或許恰是當年薩特和波伏娃不時光顧的地方。在晨霧中遠眺塞納河日出,夢遊中,時光倒流100年,是否可遇見莫奈。倘若回到十九世紀,或許會碰見福婁拜、莫泊桑、司湯達。微風拂面,陽光穿過梧桐映在水面也映在我身上,那個在左岸書攤看書的人群中仿佛也有我。當然塞納河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浪漫的文藝氣息不是僅在左岸走走就能感受到。
坐上長長的遊船,觀賞兩岸的景物、建築,從左岸到右岸,再從右岸回到左岸,先浮光掠影觀賞那些古建築,再壹步步走近,感受其獨特魅力。
2
對法蘭西最初的印象,不是鼎鼎有名的盧浮宮,而是巴黎聖母院,緣於年少時讀過的雨果的同名小說。將來看到的也是遭遇2019年大火後重新修繕後的巴黎聖母院。早在兩百年前,雨果便在書中預言,“這座教堂本身或許也會很快從大地上消失吧。”2019年之前看到的這座中世紀教堂也是雨果同名小說出版後進行的修葺,之前因為法國大革命已經被破壞的面目全非。我對這座教堂的所有印象皆源於這部文學作品。雨果在《巴黎聖母院》序言中寫道,在那兩座鐘塔之壹的暗角裏,作者發現墻上有這樣壹個手刻的單詞,希臘文“命運”。在那以後,人們又粉刷過或者打磨過這堵墻,已經弄不清究竟是哪壹種原因,字跡就不見了。這個神秘單詞是否有過不重要,伽西摩多卻永久留在我心中。正是由於這個單詞,作者寫下了這部著作,讓這些人物在巴黎聖母院裏演繹著各自的命運。
在童年的畫中,教堂只有哥特式。那尖尖的屋頂掛著十字架的教堂總是掩映於叢林中,像古堡壹般幽深,以為教堂就應該是哥特式的,高而直的建築是連接人間與天堂的階梯。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聖母院,巨大的門四周布滿了雕像,壹層接著壹層,石像越往裏層越小。它的建造全部采用石材,高聳挺拔,輝煌壯麗,雨果在《巴黎聖母院》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從教堂的北門步入,旋即可看見絢麗的“玫瑰玻璃窗”,在陽光映照下閃著靈動的光芒,是極為樸素的教堂內部最為靚麗的裝飾。
登上巴黎聖母院的鐘樓,不僅可以俯瞰巴黎如詩如畫的美景,欣賞塞納河的絕美風光,更為雨果筆下伽西摩多敲的那口大鐘。善良和忠誠熔鑄的大鐘不壹定能讓正義戰勝邪惡,卻激蕩著這個世上每壹個有良知的靈魂。 在巴黎聖母院也看不到美麗善良的艾斯美拉達、陰險毒辣的克洛德,卻可撲捉壹點鐘樓怪人的影子。抑或,夢遊巴黎聖母院並不僅為景點,是看不見的“命運”牽引著我,壹個人的命運、壹個建築的命運、壹個城市的命運,融入這些看得見的風景中。
3
步入盧浮宮這座藝術的殿堂,需進入玻璃金字塔的入口。貝聿銘的設計不僅美觀、實用,也增添了幾分對藝術的敬畏與期待。邁進現代感十足又有些許神秘氣息的玻璃金字塔,沐浴在經特殊設計從玻璃穿過的陽光中先奔希臘羅馬藝術館。琳瑯滿目的藝術品讓人目不暇接,走馬觀花似瀏覽不如直奔重點。“勝利女神”雕塑創作於公元前三世紀,是1863年從薩姆特拉斯島的神廟廢墟中發掘出來的。這座無手無頭的雕像高3.28米,站在壹座石墩上,迎風展翅,昂首挺胸,向世人宣告壹場戰爭的勝利。不論從哪個角度,觀者都能看到勝利女神展翅欲飛的雄姿,女神的衣裙在飛舞,甚至衣裙上的褶皺也清晰可見。熱情奔放的動態讓雕像有了靈魂,抑成正是乘風破浪的氣勢讓她成為盧浮宮鎮館之寶。
斷臂維納斯雕像的形象在我年少時見過,當時不知道她手臂為什麽是斷的,卻以為這樣最為調和,倘若真長出兩只手來,反覺不協調了。後來壹位朋友送我的結婚禮物便是壹尊斷臂維納斯的石膏像,在我的床頭櫃上放了許多年,每日清晨壹睜眼就看見她,後來不慎打碎了,卻未打碎我的藝術夢。石膏像只有維納斯的形,唯有親眼目睹方能撲捉她的魂。愛藝術的人皆愛美,又豈能不愛愛與美象征的維納斯。這座高203米的圓雕,無論從那個角度看皆能感受女神的美。法國大藝術家羅丹說:“這件作品表達了古代最了不起的靈感,她的肉感被節制,她的生命的歡樂被理智所緩和。”抑或這也是木心所說“任何事物,當它失去第壹重意義便有第二重意義顯現出來……”讓我們關註於維納斯的神韻而非肉體更勿論她的斷臂,大概就是第二重意義吧。走得最安穩、久遠的生命有著和諧的未完成。
小學時讀過達·芬奇畫雞蛋那篇文章,很可能是杜撰的,但從中知道了達·芬奇,知曉了享譽世界的名畫《蒙娜麗莎》。蒙娜麗莎美在“神秘的微笑”上,關於那微笑眾說紛紜。不僅有故事,還的專家對她的微笑進行了科學的考證與分析。在盧浮宮裏,我不確定能否看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此畫尺寸小,而遊人如潮。據說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看到蒙娜麗莎在微笑,也有人說她實際上沒有微笑,只是給人的感覺在微笑。無論蒙娜麗莎是否微笑,抑或在觀者心中皆在微笑吧,達·芬奇心裏是否也在微笑?姑且相信那個傳說,貴族妻子蒙娜麗莎喪子後沈浸在悲痛中,達·芬奇想盡辦法讓蒙娜麗莎高興起來,用了四年時間完成這幅畫作。達·芬奇是人類歷史上的奇才,這位大天才在不少領域皆有卓越的成就,畫中奇特的煙霧筆法也是他的創新。背景是畫家想像的風景,山水幽深蒼茫,仿佛在森林中,綠樹成蔭;又恍惚在鄉野山中,崎嶇蜿蜒的小路、藍綠色平靜的湖面,與貴婦的優雅不相幹的相幹著,也讓那若隱若現的微笑多了幾分神秘。那微笑喜悅中有哀傷,幾分無可奈何幾分釋然,她想著自己的心事,畫家想著她的心事,觀者也把自己的心事印上了她的面容。
4
帶著蒙娜麗莎的微笑走出盧浮宮,前往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四百多年前,凡爾賽宮所在地原是壹片森林和荒地,後被國王路易十三買下用作狩獵的行宮。作為行宮長達107年之久,在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時期中,凡爾賽宮被民眾多次洗掠,至到1833年方改為歷史博物館。人有人的命運、物有物的命運,越是美麗的人或事物越是命運多舛。凡爾賽宮能以今天的面貌示人實屬不易。
王宮長達五百八十米,由花園、城堡和鏡殿組成。大花園裏有1400個噴泉,別具壹格的壹條長長的人工大運河為宮殿添了幾多神韻。站在正宮前極目遠眺,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點點,兩側大樹郁郁蔥蔥。不再看到巴羅克的圓頂和法蘭西傳統的尖頂建築風格的宮頂,而采用了平頂形式,顯得更為端正、雄渾。宮殿內部是巴洛克式陳設和裝潢,極為富麗堂黃。裝飾以雕刻、巨幅油畫及掛毯為主,存放著17、18世紀造型超絕、工藝精湛的家具。曾在電影中、西洋畫中看到的畫面浮現於眼前,宛如夢幻。畫面中,恍惚看到頭戴假發、身穿華服的王宮貴族穿梭其間,那麽多的繁文縟節與這極盡豪華、奢侈、繁復的裝璜調和著。宮內還陳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藝術品,讓人目不暇接。
鏡廊是凡爾賽宮壹大勝景。全長72米,寬10米,聯結兩個大廳的長廊,壹面是17扇朝花園開的巨大的拱形窗門,另壹面鑲嵌著與拱形窗對稱的17面鏡子,這些鏡子由400塊鏡片組成。鏡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蘭的巨幅油畫。漫步鏡廊內,碧澄的天空、靜謐的園景映照在鏡墻上,頭頂上是風起雲湧的歷史畫面。置身其中,仿佛在滿目蒼翠、芳草如茵的室外園林;又恍惚穿越到幾百年前,鏡中映照出的遊人有“我”非“我”,也如夢幻,不知今夕何夕。
5
走出凡爾賽宮如夢中醒來,更為真實的埃菲爾鐵塔聳立於眼前。埃菲爾鐵塔是法蘭西政府為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修的,我寧可相信那個象征愛情的美麗傳說。“無論何地,無論何時,假若妳願意回頭看,我壹直在守候。”三百多米直通雲霄的高高鐵塔訴說著世界上最美的情話。據說著名建築設計師埃菲爾的愛人去世了,埃菲爾就建造了這座塔,在離天堂最近的地方向愛人告白。這個美麗的故事多麽契合巴黎這座浪漫的城市。多少戀人以埃菲爾鐵塔為背景拍婚紗照,見證愛情的堅貞。無論愛人在何方,只要站在塔尖,就能講出最動人的情話,不用擔心愛人能否聽到,天上人間,與妳相隨。
相當於100層樓層高的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瞭望塔”,設有上、中、下三個瞭望臺,站在不同高度,定有不同感受。站在中間瞭望臺是俯瞰巴黎的最好地方,越往上爬越遠離塵囂,美麗的賽納河、恢宏的建築也濃縮成星星點點,仿佛站在雲端看世間,千百年的風雲變幻、人世滄桑,與已有關與已無關,惟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6
到法蘭西的南部走走,普羅旺斯的熏衣草、馬賽港、阿爾鎮,對我的吸引力不遜於賽納河兩岸的古老建築。如果說巴黎是灰綠色,那麽南部的法蘭西則是靛藍與橙黃。從厚重的文化藝術漫步到輕快、閑適的“童話世界”,從刻板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逃離,普羅旺斯是最好的選擇。遍地薰衣草在陽光下翻起層層花浪,閃爍著紫水晶般的光茫,空氣中彌漫著松樹的清香。田野中、道路上,庭院、房屋上皆有藍紫色和淡雅的幽香點綴。散步再遠壹點,穿壹身輕薄的衣裳漫步到普羅旺斯的小村莊裏。踩在石頭鋪就的小路上,中世紀的城堡,羅馬古跡隨處可見,小咖啡館裏坐著在燦爛的陽光下聊天的農夫,我恍惚走進了電影,置身於大片大片的薰衣草、金色向日葵、橄欖樹、梧桐樹之中,似曾相識的景,卻憶不起哪兒見過,是前世的記憶嗎?又生出“我是誰,往哪裏去”的困惑。
漫步馬賽港,只因《馬賽曲》;到伊夫島,也因兒時看過的《基督山伯爵》,抑或可以追尋到小說中的利亞神甫和愛德蒙·鄧蒂斯的足跡。普羅旺斯明麗熱烈的地中海陽光吸引著塞尚、梵高、莫奈、畢加索、馬蒂斯,激發著他們的創作靈感。梵高《普羅旺斯阿爾的農屋》描繪的恰是地中海燦爛陽光下寧靜的普羅旺斯農莊景色。綠茵掩隱下的黃色農屋、湛藍天空中飄浮粉色的薄雲,不正是童話中的色彩嗎。如果想要真正的生活,普羅旺斯是最好的選擇;想要尋覓藝術家的足跡,普羅旺斯更是最好的選擇。
梵高留下如此多感人肺腑的畫作皆在法蘭西南部阿爾鎮創作的。《星空》《露天咖啡館》《向日葵》系列、《紅色葡萄園》《麥田》《麥田上的烏鴉》《加歇醫生的肖像》《羅納河之夜》《聖瑪麗海港》,《紅色葡萄園》是梵高在世時唯壹售出的油畫。漫步到阿爾,梵高畫中那大片大片飽和度很高的藍與黃就在眼前,純凈的天空、幹凈的靈魂,他壹生最輝煌的創作盛期就在這裏,留給阿爾、法蘭西和世界300多幅不朽傑作,精神世界也在這裏崩潰。
阿爾的向日葵因梵高的《向日葵》系列而得名。阿爾的梵高紀念館,不僅有文字圖片、畫冊、影像、高仿復制品,還有標註梵高在阿爾所有寫生的行程線路、各種旅遊文化紀念品,世界上各國藝術家慕名而來也為這個小鎮增添了不少色彩,與生前寂寞的梵高形成多大反差呀!生前窮困潦倒,死後給阿爾帶來的不僅僅是旅遊經濟。走在阿爾湛藍天空、燦爛陽光下,看到鎮上庭院裏的壹株株明黃的向日葵,驀地有點明白壹位文革中遭迫害的老作家看到窗臺上的向日葵,驟然淚流滿面。梵高在阿爾的畫皆有著濃烈的色彩,卻唯有麥田的烏鴉與他相伴。
7
對法蘭西的喜愛,始於翻譯成中文名稱的喜愛。對“楓丹白露”的喜愛也如同“法蘭西”。徐誌摩當年翻譯為“芳丹薄露”,後朱自清將其升華為“楓丹白露”。在李健吾翻譯的《情感教育》中看到“楓丹白露”,方知道有“楓丹白露”派畫家。“楓丹白露”森林是法蘭西最美麗的森林之壹。當秋季來臨, 樹葉漸漸變成紅白相間,與“楓丹白露”譯名十分契合。漫步於撒滿薄露的深秋“楓丹白露”森林,斑駁陽光下搖曳的樹影,不斷變幻的光影,壹年又壹年,“楓丹白露”還是那個“芳丹薄露”,卻不再是福婁拜筆下的弗雷德裏克。
因為福婁拜,因為《包法利夫人》,魯昂也得散步過去。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也因福婁拜而愈加有名。福樓拜說“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在魯昂,尋覓“包法利夫人”,也是尋覓福婁拜,抑或夢中醒來,自己也成了“包法利夫人”。
“看不見的風景決定著可視的風景”,我的窗框鑲著壹幅幅法蘭西風景,只要想看,隨時都在。又下雨了,掀開窗簾,那是夏日飄著微雨的塞納河清晨,雨後,水面映著莫奈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