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咖啡器皿的發展、種類、用法
那不勒斯轉壺:十九世紀中期(1860年左右),法國人發明了較為簡易的“過濾咖啡器”,直至1950年在意大利才被廣泛使用,意大利人稱之為“那不勒斯轉壺”。它由兩個圓形筒狀的壺構成,壹個疊在另壹個上面,其中壹支有壺嘴,兩壺中間有壹上下皆有孔洞的過濾篩盒。
維也納咖啡壺:十九世紀末期,利用真空原理發明了“維也納咖啡壺”(亦稱“比利時咖啡壺”),即用酒精燈燃煮咖啡粉及水,沸騰後熱氣產生壓力,咖啡粉混合液借由連結兩容器間的真空管流入玻璃容器內,最後將沖煮器下酒精燈移開,再用真空原理將咖啡液從沖煮器內抽出,飲用時打開閘門,裝人杯中即可享用。
濾壓器:二十世紀初期出現了設計簡單的“濾壓器”,利用沖壓原理,如同泡茶時所用沖茶濾壓器壹樣,由主軸及極細的密網將咖啡粉置於器具底部,加上稍微降溫的滾水,來回沖壓,大約五分鐘左右,咖啡液會被抽出。
玻璃真空壺:早在1840年,蘇格蘭海艦工程師Robert Napier發明出虹吸式咖啡壺的原型。它由兩個球狀的玻璃容器架構而成。上層放置研磨過後的咖啡粉,下層用於裝盛熱水。用酒精燈燃煮下層容器產生蒸氣壓力,水透過兩容器間的真空管上升至上層容器中與咖啡粉混合。數分鐘後將火移開,下層因溫度下降產生虹吸的效果,便將咖啡液抽吸到下層容器。
二十世紀中末期—現在
咖啡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之大盛時代,這壹時期是咖啡壺發展的鼎盛時期,湧現大量發明,電動咖啡機也在這時進入我們的視線。
濾滴壺:二十世紀中期濾滴壺盛行於餐廳(尤其是法國)及船艦。構造簡單,壹個小型類似圓筒馬克杯狀金屬容器,底部有壹小孔讓咖啡濾滴至盛裝器,容器中有壹扁平式且極細之濾網。
濾紙滴落器:德國Melitta Bentz女士發明了濾紙滴落器,同樣利用濾滴方式,卻更符合現代人環保概念及健康意識。市面上濾紙滴落器的分類有:底部壹孔、底部三孔兩種。
電動咖啡機:電動咖啡機本來有三種形式:滲濾式、滴漏式和真空式。滲濾式是早期產品,價格低廉卻使用不便,可靠性較差;真空式沖制的咖啡味道濃厚,但易發生故障。1965年,飛利浦發明第壹部滴漏式咖啡壺,各方面的性能得到廣泛認同,歷史進入滴漏式電咖啡壺獨霸天下的時代。
滴漏式電咖啡壺包括僅用於沖制咖啡末的普通咖啡壺,可以自己研磨咖啡豆的二合壹咖啡機和可以打出奶泡的意大利式蒸氣咖啡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