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中俄原油管道的評論

中俄原油管道的評論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昨晚在接受《新聞縱橫》采訪時表示,各國對於石油需求的不斷攀升,造成了壹些國家的恐慌,由此也就導致了俄羅斯對其石油資源待價而沽。

韓曉平說,過去的十年是全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對石油需求也不斷的上升,造成了壹些國家的恐慌,比如說日本。日本非常擔心未來的石油供應不能保證,因為中國需要的石油太多了。中國自身也有壹種恐慌,再加上像韓國等這樣壹些國家,大家都去追求石油資源的供應,也導致了俄羅斯把它拿到的資源待價而沽。結果壹會兒想賣給中國,壹會兒想賣給日本,壹會兒又考慮到韓國,他老想把它的油價不斷的推升,導致中俄壹直是談不下來。

韓曉平認為,有限的資源,加上高昂的開發和運輸成本,讓俄羅斯西伯利亞石油的“壹女多嫁”並不現實,而將繡球拋給中國,是俄羅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韓曉平評論道,俄羅斯的石油資源在東西伯利亞地區是非常有限的,由於它沒有很多的勘探開發投入。而且在這個地區都是凍土層,要開發石油實際上能夠做工作的時間非常短。同時俄羅斯由於資金的緊缺,在這個地區也沒有進行很深入的調查。我們知道這個地區是高寒地區,石油勘探出來、開發出來以後輸送的時候成本非常高,因為不斷的要進行加溫,這個加溫的過程要消耗更多的石油。它的輸送、開發各方面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所以俄羅斯在這樣壹個有限的資源,而且未來成本可能比較高的情況下,把它的壹個“女兒”許配給多個國家是根本不現實的,所以他選擇這個方案首先是供應給中國。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介紹說,俄羅斯的能源供應主要集中在歐洲,對亞太地區的出口量暫時還較小。通過壹條管道盤活壹片地區,對俄羅斯而言,這將是進入有前景的亞太市場的壹個重要出口。發展中的中國市場對俄羅斯能源出口具有廣闊前景。

而反觀中國方面,中國2009年生產原油1.89億噸,與此同時,凈進口原油卻達到1.99億噸,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也由此首次跨過許多國人心中50%的心理防線。這種情況下,中俄石油管道的開通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認為,我們中國石油進口並不是只要增加壹兩千萬噸的問題,或者是幾千萬噸的問題,中國的石油進口是兩億多噸,以後可能增加到三億噸、四億噸,增量主要是靠進口,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開拓新的石油進口的來源,實現原油進口的多元化。

據了解,隨著東部石油管道以及東西伯利亞至太平洋管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俄將每年為此供應3000萬噸原油,並逐步擴大到5000萬噸,那麽這壹數字對中國來說又意味著什麽呢?

韓曉平說,我們壹年進口3千萬噸,大概每年的平均增長大概在5千萬噸左右,所以如果能夠增加到5千萬噸,在中國石油整個供應格局中,未來如果我們達到4億噸的進口量的時候大概在1/8左右。它如果能夠穩定供應的話,對中國來說也確實是壹個很大的石油來源,而且這些石油可以供應中國的東北地區,使我們已經建立的像大慶這樣的煉油設施,能保證它平穩的運行,對於整個東北經濟的發展都會有很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