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中國現在的勞動力市場是什麽狀況?

中國現在的勞動力市場是什麽狀況?

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狀況:\x0d\1、伴隨經濟增長率回落,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失業率有所上升,所謂隱性失業也在增加。失業率從18%上升至21%;\x0d\2、勞動力價格小幅上漲,但漲幅受制於經濟狀況;\x0d\3、高端技術人才、高等級技術人員匱乏,外貿、出口貿易的專業人才更是嚴重匱乏;\x0d\4、高學歷畢業生紛紛湧向沿海大城市尋找工作,但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壹次就業率不到80%;\x0d\5、非正規性就業、流動性就業,以及不定期就業的人數在增加;\x0d\6、伴隨經濟市場化的進程,就業市場化模式、勞資雙方雙向選擇的就業模式已初步形成。\x0d\目前中國整體就業的行業結構: 1.傳統行業的就業比重下降。農、林、牧、漁業就業人員的比重不斷下降,由1992年的55.6%下降至2002年的44.1%。從1978-2002年,制造業的比重經歷了壹個大體上先上升後下降的過程,1978-1988年基本呈上升趨勢,1988年後基本呈下降趨勢。傳統行業份額的下降與就業的產業結構變動的總趨勢壹樣,是就業結構改善和優化的反映。 \x0d\ 2.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與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壹直是吸納就業人員的主要力量,但比例基本維持不變,但今後有望增加。2009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中,批發和零售就業的比例為4.14%,比2003年下降了0.58%;2003-2009年住宿和餐飲業就業的比例基本持平,2009年為1.61%。 \x0d\ 金融業、房地產業、服務業的比例穩步上升。2009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中,金融業就業的比例為3.57%,比2003年上升了0.55%;房地產業就業的比例由2003年的1.1%上升至2009年的1.52%;服務業就業的比例由2003年的1.67%上升至2009年的2.31%;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的就業比重也有所上升,由2003年的4.42%上升至2009年的4.7%。\x0d\\x0d\ 3.其他行業的就業比重迅速上升。其他行業指的是壹些不便於分類的行業,多為非正規就業。非正規就業作為壹種靈活就業方式,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和緩解就業壓力起到重要作用。 \x0d\ 中國就業結構的調整 \x0d\ 在中國就業總量增長迅速增長的同時,就業的產業結構、城鄉結構都得到了明顯優化,但中國就業結構還面臨諸多問題,需要進行調整。 \x0d\ (壹)產業結構調整要與擴大就業有機結合起來,千方百計在結構調整中創造就業崗位 \x0d\ 隨著中國各項改革措施的不斷推進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中國產業發展的內容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與此同時就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但相對於產業結構的變動而言,就業結構的調整較慢。 \x0d\ 1.對第壹產業調整而言,要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非農產業發展、有組織地輸出農村勞動力、開展農村職業培訓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避免農村勞動力的盲目流動,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減輕城市的就業壓力。 \x0d\ 2.在進行第二產業調整時,要通過對勞動者的技能培訓、轉崗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新技術、開發新技能,使勞動者適應新的要求。 \x0d\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便盡可能、盡快地吸收從第壹產業和第二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壹直高於第壹、第二產業,在同樣的資本產出比下能吸收更多的就業人口,是舒緩就業壓力的主要途徑。 \x0d\ (二)建立合理的城鄉就業結構 \x0d\ 1.調整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大力發展傳統種植業以外的農業產業,並發展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使勞動力在農業內部進行轉移。 \x0d\ 2.徹底打破戶籍制度,消除城鄉之間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建立城鄉壹體化的勞動力市場,實現勞動力資源在城鄉和全國範圍內的最優配置。 \x0d\ 3.加快城市化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的壹個重要因素在於城市化的有效拉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也與城市化息息相關,只有城市化水平達到壹定程度,才能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順利轉移。為此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堅持因地制宜的城市化道路。由於中國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吸納勞動力的潛力已十分有限,應依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中小城市,以吸納農村富余人口。同時積極發展小城市,尤其要引導發展農村小集鎮,實現農民的就地轉移。 \x0d\ 4.施行城鄉統壹、全國壹致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農村勞動力從農村勞動者向工業勞動者的真正轉變。\x0d\5.對於潛在的農村可轉移勞動力,政府要出面組織就業技能培訓,以使得他們能夠順利就業; \x0d\ (三)通過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區域就業結構平衡。 \x0d\ 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就業機會的差異,中西部地區富余勞動力大規模向東南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流動,造成區域性就業結構失衡。為此應努力實現就業機會在區域間的轉移,即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東部地區在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提高的條件下,更多的應依靠自主創新,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此同時,廣大中西部地區仍然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土地成本相對低廉,可以承接從東部地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整體上形成產業優化升級與就業擴大的統壹。 \x0d\ 調整就業區域結構失衡的另壹項措施是消除地區壟斷,發展地區特色產業.使得區域之間的產業能動態調整和轉移,形成合理的區域產業布局,以促進就業的區域結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