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百度和搜狗的人工智能戰略
財報上去年營業收入增長了19%,背後是搜狗搜索整體流量在2016年增長了30%。另外壹個值得註意的點是移動搜索流量全年提升了70%,而搜狗的王小川壹直想在移動搜索端發力,把超過百度作為未來三年的目標,短期而言有難度,但是差距還是在減小的。
利潤稍微下降了壹點,可能是因為研發支出較大,搜狗在2016年先後投資了清華大學的天工智能計算研究院和問答機器人汪仔。所以去年搜狗的主打產品還是搜索、輸入法,但是砸錢最多的應該是人工智能。
搜狗以搜索開始起家,也似乎將搜索作為最終目的。雖然在PC互聯網時代發家比較晚,自然沒有先發優勢,只能靠著輸入法+瀏覽器+搜索殺出壹條血路。後邊搭上騰訊大腿是壹個轉機,2016年死磕搜索業務,拉著微軟、知乎和騰訊這些小夥伴壹起在搜索上搞事情,推出了明醫搜索、學術搜索和海外搜索,加上之前的知乎搜索和微信搜索,這陣容也是不差。
所以搜狗在人工智能的布局,資源完全不亂浪費,全部圍繞搜索業務進行。先講機器翻譯,搜狗出了個海外搜索,預備給不會看英文網頁的吃瓜群眾壹個機會接觸英文信息,機器翻譯就是要用在這裏的。在這之前,我是有關註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當時註意了人工智能論壇背後的大屏幕,嘉賓壹邊講話,屏幕上就同步出現中英文字幕,我當時第壹反應是想『人工翻譯是不是要掛了』,後來得知這個是搜狗的“機器同傳”,和海外搜索壹樣,是基於搜狗機器翻譯技術。
另外搜狗語音識別方面是比較強的,準確率也相對比較高,在財報裏面也有提到語音輸入日頻次超2億次。所以這兩塊再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壹些技術,就搞了個叫做汪仔的機器人,然後上電視刷臉。作為壹個檢驗技術的工具,加上和搜索“問答”未來的高度相關性,幫助搜狗繼續死磕搜索這項業務,也是有道理的(實際上,汪仔背後的立知系統和搜狗搜索用的就是同壹套)
再說百度,了解不多,主要看財報,2016年營業收入705億,凈利潤106億,看起來很不錯的數字,但是光是Q4的凈利潤就跌了60%多,扣掉去年去哪兒的交易後,也壹樣是下滑。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隨著2016年發生的壹件事,占比91.5%的網絡營銷收入這壹塊開始逐漸收緊,後果是百度市值因此蒸發了740億。作為上市公司,百度要讓市值回來,人工智能戰略就是其中最關鍵的壹步。
百度的產品比較多,但是當家位置壹直是搜索。在PC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交替的時候,李彥宏有了壹個新idea,那就是O2O戰略,地圖,百度糯米和外賣數據看起來都不錯,但是都不能賺到錢。回頭壹看阿裏和騰訊風生水起,風向轉變了,Robin趕緊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即將結束”,追隨時代潮流,搞人工智能戰略,重新當老大。
百度的技術實力還是很厲害的,所謂B的技術,A的運營,T的產品,名不虛傳。但是百度想對標的是谷歌,想用人工智能掃蕩大大小小的行業,所以對硬件比較看重。
百度方面的另壹個變數就是新上任的總裁陸奇。又壹位微軟高管的到來給百度帶來了新的機會,但是全球視角是否真正能在中國落地,不確定性也很大。目前來看,先抓的是金融和無人駕駛汽車,這兩塊市場肯定是巨大的,可以看到百度用人工智能戰略比較大而全。但是所謂船大難掉頭。實際上金融也好,汽車也罷,都存在可行性的瓶頸。證監會是否允許所謂的“智能投顧”上場作戰還是壹回事,交管局讓無人車上路行駛更是遙遙無期。
所以兩家孰優孰劣不能明確說出來,但是搜狗的人工智能戰略相對更接地氣,百度的人工智能技術肯定有,但是應用起來能走多遠,還是壹個問題。
當然,兩家的***同點在於同樣重視人工智能,將其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畢竟,以AI作為切入點,能夠連接的行業非常多,機遇多便導致變革多,同屬於搜索行業的狼廠和狗廠要在新的戰場壹決高下,還是壹件令人期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