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單反相機鏡頭怎麽選,單反相機鏡頭選擇方法

單反相機鏡頭怎麽選,單反相機鏡頭選擇方法

摘要:選擇鏡頭,絕對是所有單反用戶買回相機後的壹大難題。選擇了品牌,縮小了鏡頭的選擇範圍,但仍然有不少問題待解決。以下就為您介紹單反相機鏡頭知識,告訴單反相機鏡頭怎麽選。

單反鏡頭知識單反相機鏡頭怎麽選10個常見的相機鏡頭術語

單反相機鏡頭知識

單反鏡頭分類

單鏡頭反光的取景方式根本上就意味著專業定位,這也必定了數碼單反相機的專業道路,即使是面向通常用戶和發熱友地產品也擁有大量過人之處。焦距和光圈是數碼單反(也稱為單反數碼相機或者簡稱為DSLR鏡頭參數中最重要的兩個參數。

第壹種是廣角鏡頭。傳統意義上的廣角鏡頭是指的焦距在35mm以下的鏡頭,比如28mm、24mm甚至是16mm的鏡頭。壹般來說,24mm以下的鏡頭都稱為超廣角鏡頭了。但是,因為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數碼單反都不是全幅的數碼單反,鏡頭的焦距要乘以1.5或者1.6,所以,對於這類單反來說,16mm的才能算超廣角鏡頭。

第二種就是標準鏡頭。壹般來說,焦距是50mm或者85mm。50mm的鏡頭視角跟人眼最接近,因此被稱為標頭。但也只能因為如此,想用好標頭很難,因為它不像超廣角或者微距鏡頭那樣,能拍出人眼無法感受到的畫面。85mm的鏡頭則壹般是人像鏡頭。

第三種就是中長焦鏡頭,壹般是100mm或者135mm。其中100mm的鏡頭壹般是微距鏡頭,135mm的鏡頭也是人像鏡頭,只不過側重於半身人像,而85mm更側重於全身的人像。

焦距在200mm以上的就是我們所說的長焦鏡頭了。其實這個焦段的鏡頭用處挺廣的,可以拍攝風景、人像,或者是生態攝影(比如拍攝鳥類等等,尤其是300mm甚至400mm以上的鏡頭)。但是,這類鏡頭通常都又大又沈,而且缺少防抖的幫助,使用起來的限制還是很多的,所以實際上使用到的機會並不是特別多。

鏡頭焦距

焦距,是光學系統中衡量光的聚集或發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從透鏡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亦是照相機中,從鏡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離。具有短焦距的光學系統比長焦距的光學系統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簡單的說焦距是焦點到面鏡的頂點之間的距離。

鏡頭規格

鏡頭焦距分類較常見的有:8mm,15mm,24mm,28mm,35mm,50mm,85mm,105mm,135mm,200mm,400mm,600mm,1200mm等,還有長達2500mm超長焦望遠鏡頭。

單反相機鏡頭怎麽選

1、質素先決定焦壹定好過變焦?

如果妳問過朋友意見的話,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告訴妳定焦鏡頭比變焦鏡頭的畫質好。這個說法很大程度上是對的,但也不是絕對。就變焦鏡頭本身來說也分好幾種,如果將套機的變焦鏡頭和定焦鏡頭去比,這就未免有欠公平。

從鏡片數量衡量

定焦鏡頭被公認質素好,也許就證明了簡單即美的道理。由於可以變焦,鏡片增加也是無可厚非的。不過越多鏡片也越容易帶來壹些問題,比如色差由於內部的折射次數增加,光波散射偏離光軸的機會越高,令高反差時出現紫邊的情況越容易出現。此外,銳度也會因為經過多重鏡片而不斷打折扣。所以要追求畫質,定焦鏡頭是首選。

從鏡片質素衡量

不過鏡片太多會影響畫質,也不是絕對正確的說法。鏡片質素,本身也是壹個重要的考慮條件。高級變焦鏡頭會使用高質素鏡片如螢石、超低色散鏡片及納米鍍膜等方法去改善透光及折射表現,就算鏡片數量多,也可以保持畫質。

收縮光圈後的表現

光圈大小也會影響鏡頭表現。通常收小光圈,銳度都會有所提升,眩光問題也能夠減少。壹般收小兩級光圈,已達到最佳的線數,憑肉眼未必分得出是來自定焦還是變焦鏡頭。其實壹般標準變焦鏡頭也不是很差,不過由於成本考慮,鏡片質素及修正功夫不能與高級鏡頭相比,要盡量收縮光圈才能達到較佳畫質,所以常被資深用戶看扁。所以說若為畫質選擇定焦還是變焦,不如說是選擇高級變焦還是壹般變焦鏡頭更值得討論,畢竟定焦鏡頭本身已經提供了壹定質素保證。

2、光圈先決─定焦對比變焦的絕對優勢

先考考妳,妳能找到壹支光圈大過f/2的變焦鏡頭嗎?筆者可以肯定,現在還沒見過(不算CCTV或卡片機的鏡頭)。暫時只見奧林巴斯推出過兩支f/2光圈的變焦鏡頭。雖然不能肯定未來技術是否會發展到能制作出這種大光圈鏡頭,但變焦鏡頭無法做更大的光圈,主要是體積及重量的限制。

大壹級光圈重量差壹倍

簡單點說,由f/2.8加壹級光圈至f/2,光圈直徑需要增加約1.44倍,所以鏡頭體積會大大增加。大家不妨看看小白ISII和小小白IS的重量,就會發現前者f/2.8和後者f/4,重量幾乎相差壹倍。那麽壹支夢幻級的f/2光圈變焦鏡頭,可能就有3kg重。70-200mm焦段本身就是壹支既要求質素又要有機動性的鏡頭,為追求大光而圈拿著總重4kg的機身加鏡頭,相信沒有多少用戶能接受,除非廠商可以找到更輕的材料。

定焦鏡光圈大相對重量較低

再說定焦鏡頭,由於定焦鏡的鏡片組相對較少且結構簡單,所以對體積和重量的顧慮相對較少,較大光圈的鏡頭重量也不會太誇張。定焦鏡頭在靈活性上雖不及變焦鏡頭方便,但光圈優勢實在無可取代。所以在增加鏡頭器材時,總有充分理由選購壹直定焦鏡頭。

3、靈活先決天涯鏡只是初級玩意兒?

所謂天涯鏡,是泛指變焦倍數10倍或以上的變焦鏡頭。天涯鏡比壹般變焦鏡提供更大的焦段範圍,覆蓋廣角至長焦段,壹般都以18mm開始,最長焦段在200-270mm之間。看到這種焦段,大概都會想到這是旅行用的最佳配備,即可用廣角拍風景,也用長焦拍飛鳥。

天涯鏡與恒定光圈的變焦鏡頭相比,重量輕是絕對優勢,幾乎可以相差壹倍。加上焦段變化靈活,仍然值得考慮。

無可避免的浮動光圈

為兼顧體積,天涯鏡難以做到恒定光圈。做壹個簡單算術,將焦段除光圈值就能得到光圈直徑。如300/5.6,光圈直徑為53.6mm,以鏡身直徑83mm當然容得下。但如果是300/3.5,那光圈直徑就起碼要有85.7mm,超出鏡身直徑。所以為了縮減體積,只好在光圈上作出妥協。從這點可知,為何恒定變焦鏡體積大且較重,價錢更是差天***地。

適合戶外多變環境

天涯鏡由於長焦段時光圈偏小,在弱光環境拍攝會比較困難。至於成像質素,由於鏡片較多及經過多重折射,成像銳度及色散表現,基本上都比定焦和低倍變焦鏡頭遜色。不過廠商為顧及到畫質,天涯鏡的鏡組內都會有較多高質素鏡片。

那天涯鏡是否不值得擁有?這要看用戶的使用習慣。筆者並不反對買天涯鏡,尤其是以休閑為主,沒有打算再買更多鏡頭的用戶。寬闊的焦段在使用時有莫大的方便,例如到外地觀光遇著花車巡遊時,即可拍攝大場面,又可選擇目標拍攝特寫。天涯鏡雖然沒有大光圈優勢,但大部份鏡頭都設有光學防抖,可以在較慢快門下手持拍攝。加上市面的單反大部份降噪能力出色,調高ISO的畫質也有壹定保證。

4、可持續發展APS-C還是全畫幅鏡頭?

APS-C是單反較普及的型號,但鏡頭不能和全畫幅相機***享,所以如果日後打算升級,在購買鏡頭時要想清楚,應該買APS-C還是全畫幅鏡頭。遇到這個問題,就要認清楚相機系統的設計。要註意的是,不少APS-C鏡頭的成像圈本來就不能覆蓋全畫幅,裝上後會出現四邊暗角的問題。對於APS-C相機來說,廣角鏡頭的選擇比較麻煩,為達到所需焦段,仍難免要買APS-C鏡頭。

10個常見的相機鏡頭術語

桶狀變形(BarrelDistortion)

亦可稱為負變形(Negativedistortion),這是壹種成像缺陷。桶狀變形的影像像點會隨著與中心點距離之增大而移位。令影像中的直線中段向外彎曲,兩端則向中心彎曲變成曲線。所以,方形物體的影像會變成四角向內收縮,邊線中段則向外凸出,好像壹個木桶,因此被稱為桶狀變形。

通常,隨著鏡頭視角的擴大(亦即焦距的縮短),桶狀變形會變得愈來愈嚴重。具體點說,廣角鏡頭所拍得的影像,便最常出現桶狀變形現像。下圖是壹幅以24mm廣角鏡頭拍攝的照片,明顯地照片的邊緣位置向內彎曲了。

而且,如果用魚眼鏡頭拍攝,影像更會變成圓形。

雖然桶狀變形是種成像缺陷,但若果使用洽當,卻可以拍出很特別的照片。視乎的,是攝影者的創意及運用鏡頭的經驗!

色差現象(ChromaticAberration)

相機鏡頭是用白光來形成影像的,而白光則是由各種不同波長的可見光組合而成。雖然同是電磁波,不過不同波長(顏色)的可見光在穿過玻璃時會有不同的速度,因此亦有所謂不同的折射率。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只要利用菱鏡便可將白光分解成不同顏色(波長)的光線。

相機鏡頭由玻璃構成,利用折射原理將可見光聚焦而成為影像。光線穿過鏡頭後,有機會出現類似菱鏡的效果,不同波長的光線不能在同壹焦點上聚焦,在影像上形成色散,即是所謂的紫邊現像。大家可以透過下圖了解鏡頭的色差如何在影像中央及邊緣形成色散現像。

理論上色散在影像中央及邊緣都可以發生,不過由於邊緣的光程較長,因此色散也就特別明顯。由於短波長的折射率較高,因此紫色對色差也特別敏感。由色差而形成的紫邊,通常可以在畫面邊緣看到,而由於紫色折射得較多,所以紫邊壹般都是由內向外擴散。此外,遠攝鏡頭的光程長,色散的現像也就特別容易看到。

為解決色差問題,鏡頭廠商就想盡辦法從鏡片的構造入手,包括采用不同折射、散射特性之鏡片組合。佳能早就成功以人工螢石晶體(CaF2)的低色散特性大大減少鏡頭色差,其於1969年推出首支采用螢石鏡片的超遠攝鏡頭FL-F300mmf/5.6。時至今日,螢石鏡片及UD超低色散鏡片已廣泛采用在佳能高質素EF鏡頭內。兩片UD鏡片相等於壹片螢石鏡片的減色差效果,而壹片超級UD鏡片則可提供相等於壹片螢石鏡片的效能。

像場彎曲(Curveoffield)

CCD/CMOS是壹個平面,但鏡頭投射的像場卻是略曲的.

這是略為誇張化的像場彎曲,由於光軸的距離壹致,實際上兩邊對象的對焦點會比中心略前,所以收縮光圈加長景深,可以改善情況。

假設鏡頭前有三個對象,位置保持在壹個平面上,鏡頭以中間的對象對焦。此時,兩旁的對象與鏡頭的距離其實比中間距離略遠,到達相機內的平面時,便會在平面略前部份焦聚,使得中心兩旁的對象顯得模糊。

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將光圈收縮,增加景深,令鏡片周邊的影像也進入對焦範圍。光學設計上,也可用特殊鏡片修正令曲率降低。

衍射現象(Diffraction)

當光線通過壹些窄蓬或小孔時,物體邊緣會出現光波分散的現象,這種光學現象便稱為衍射。

從攝影的角度來說,當光圈太小時衍射現象便會出現,令影像邊綠位置變得松散。這是壹種光波的基本特性,與鏡片的光學質素無關。

而且,衍射也會導致數碼相機出現紫邊現象。

眩光(Flare)

亦稱為鬼影,是在相機和其他光學儀器內,由於鏡片表面、鏡筒內壁或機械零件表面反射而產生的非成像光線。

射入CCD(或傳統相機的菲林)的眩光會令影像全部或局部亮度增加、反差度降低而產生灰霧,使畫面變得平淡而欠缺質感。有時更會發生二次或多次反射,使影像變得更加模糊。

值得註意的是,當在背光的環境下拍攝時,由於有很大部分的光線會直接射進鏡頭內,眩光的影響將更為顯著。

焦距(FocalLength)

簡單點來看,數碼相機鏡頭的成像原理等同壹片凸透鏡,將自景物反射出來的光線聚焦在感光組件(焦平面)上成為壹個清晰的畫面。不同曲率的凸透鏡,能夠將光線聚焦在不同距離後的焦平面上,而且曲率愈高的凸透鏡,聚焦時所需要的距離也愈短。為統壹起建,在物理學原理上,凸透鏡的曲率便以透鏡將自無限遠投射過來的光線聚焦到焦平面時,透鏡與焦平面之間的距離來計算,這個距離便稱為焦距。焦距愈長,曲率便愈低;焦距愈短,曲率便愈高。

數碼相機的鏡頭等同凸透鏡,而且鏡頭在變焦時更相當於改變凸透鏡的曲率,因此變焦鏡頭的實際焦距多數以壹個範圍來表示,例如24-105mm。利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攝影師可以營造出不同透視感、不同景深的照片。焦距愈長的鏡頭,拍攝出來的照片帶有較大壓迫感,景深也愈淺。相反,焦距愈短的鏡頭,拍攝出來的照片透視感愈強烈,景深也愈深。

焦距變換比率(FocalLengthRatio)

目前大多數單反相機采用APS-C畫幅的傳感器,由於其影像面積小於菲林的影像面積(即小於35mm),所以當同壹鏡頭安裝於APS-C數碼單反後就會因為視角變小而變成更長的焦距鏡頭,令原來的鏡頭焦距和視角數值也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因此,相機生產商便通過焦距變換比率來讓用家可以了解鏡頭的實際視角與等效焦距。

焦距變換比率可以由CCD面積與菲林面積的比例來進行計算。舉例說,與35mm菲林的成像面積比較起來,當CCD的成像面積是8.45.6mm時,其邊長僅相當於35mm菲林的1/4。因此,50mm焦距的鏡頭,當安裝上去就會變為200mm的長焦鏡頭。

以下是焦距變換比率的計算公式:

菲林邊長/CCD邊長=焦距變換比率

鏡頭原焦距x焦距變換比率=鏡頭於數碼機身上的等效焦距

以變換比率為1.3的佳能EOS1DMARKIV及壹支17-35mm的鏡頭為例,鏡頭於機身上的等效焦距將會變為22.1-45.5mm。

當然,最理想的CCD面積應該與35mm傳統相機所產生的影像面積(36mmx24mm)壹致,而這也正是為什麽現在全畫幅DSLR受到熱捧的原因。

最佳光圈值(OptimumAperture)

指鏡頭在正確對焦的CCD(或菲林)平面上能產生最清晰影像的光圈值。以大多數優質鏡頭而言,最佳光圈值是將其最大光圈值縮小壹至二級。舉例說,當用壹支最大光圈值為f/2.8的鏡頭進行拍攝時,得出的影像質素應以f/4.0或f/5.6光圈為最佳。

理論上光圈孔徑愈大影像質素會愈好,但由於像差會隨著孔徑的增大而急劇增加,使影像質素變差。另外,光圈太小則會產生衍射現象(在數碼攝影中,小光圈更會增加曝光時間,使影像出現噪聲現象)令影像像質降低。因此,最佳光圈值便是避免以上兩種現像出現的平衡點,亦即最大光圈值低壹至兩級。

球面像差(Sphericalaberration)

用來聚焦的鏡片構造最簡單的就是球面鏡,球面鏡的意思即鏡片的彎曲率呈圓形,可以理解為壹個正圓球體的其中壹個部分,因此就稱為球面鏡。實際上,球面鏡不能將所有光線聚焦在同壹點,透過鏡片邊緣進入的光線會偏離焦點形成像差。尤其在大光圈的時候,有較多光線可以通過鏡片。最明顯就是壹些光點會虛化成壹團光,這是由於邊緣位置進入的光線與中心聚焦的偏差較大所致。

要改善這種問題,可以將光圈收縮。而鏡頭設計上亦可以利用特別的凹、凸透鏡組合修正折射角度。現代鏡頭則愛用非球面鏡來修正這種問題,尤其是對於恒定大光圈的鏡頭,鏡片直徑大、球面像差也越明顯,所以有些高級鏡頭可能有多達三片非球面鏡。

非球面鏡利用鏡片邊緣曲率與中央部份曲率的差異,將聚焦於前方的光線移後到正確的對焦點,令成像更加銳利。

在評價壹款鏡頭時,我們經常能夠聽到像散、桶狀變形、色差、眩光等專有名詞,它們到底是什麽意思?在決定壹支鏡頭的優劣上又起到了那些決定性的作用?今天,就讓我們來逐壹分解。

像散(Astigmatism)

在測試鏡頭時常會看中間及邊緣的成像質素,幾乎可以肯定,越接近邊緣的影像質素約會下降,而這是由於水平面光線和垂直面光線聚焦在不同焦點上所引起。

根據現代物理學原理,光線以波動能量形式傳播,而且相對光線的傳播方向,光波震動的方向是四方八面的。如果用向量(Vector)方式理解,壹束光線可分為水平方向震動和垂直線方向震動兩部分。當光線從偏離中軸的斜角度射入,有機會出現水平面光線和垂直面光線聚焦在主軸不同位置的誤差。此時兩個焦點之間所產生的影像會變得模糊,邊緣像滲開壹樣。

偏離中軸進入鏡片的光線可分為水平面光線(橙色)和垂直面光線(綠色),而它們各自的焦點卻在不同位置。

由壹張測試圖中100%局部裁切,左為圖片中心,成像清晰;而右邊為圖片的角落,出現明顯的像散。

為解決問題,有些鏡頭會幹脆將覆蓋率加大,如用於APS-C的鏡頭,可能本來能蓋過全幅,但為保持畫質而_牲了邊緣畫面。所以,APS-C的鏡頭多不建議用在全幅機上。就算可以,也會有嚴重的四角失光或邊緣像散。

另壹種像散則是由於鏡頭的質量問題,如曲面不均勻,這就有如人眼的散光問題;或鏡片組沒有對準中軸。不過這都是舊時代的生產技術問題,現在已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