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道教服飾屬不屬於漢服?

道教服飾屬不屬於漢服?

道.教服飾,指道.教.徒的衣著穿戴,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又稱“法服”、“道服”、“道裝”等。道.教服飾是華夏民.族(漢.族)的傳統服裝,社.會服飾隨著時代發展屢有更異,道.教內部則大體不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說:“古者衣冠,皆黃帝之時衣冠也。自後趙武靈王改為胡服,而中.國稍有變者,至隋煬帝東巡便為畋獵,盡為胡服。獨道.士之衣冠尚存,故曰有黃冠之稱。”

早期道.教服飾,並無嚴整規範,自南朝陸修靜之後,開始形成制.度。《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四說:“修靜立道.士衣服之號,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幡,於此著矣,”說明道.教服飾自陸修靜起有了定制。《太平禦覽》卷六十五引《傳授經》說:陸先生“對上下接,謂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玉篇》作“袍”解。此後,道.教服飾便逐漸定型。

《三洞法服科戒文》規定:“壹者初入道.門,平冠、黃帔。二者正壹,芙蓉玄冠、黃裙、絳褐。三者道.德,黃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黃褐、玄冠,皆黃裙對之。冠象蓮花,或四面兩葉,褐用三丈六尺,身長三尺六寸,女子二丈四尺,身長二尺四寸,袖領帶,就令取足,作三十二條,帔用二丈四尺,二十四條,男女同法。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紗三十六尺,長短如洞玄法,以青為裏,袖領帶,皆就取足,表二十五條,裏壹十四條,合三十九條,飛青華裙,蓮花寶冠,或四面三葉,謂之元始冠,女子褐用二丈四尺,長二尺四寸身,二十三.條,兩袖十六條,合三十九條,作青紗之裙,戴飛雲鳳炁之冠。七者三洞講.法.師,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若五色雲霞,山水袖帔,元始寶冠。皆環佩執板,師子文履,謂之法服。”將道.士服飾分為初入道.門、正壹、道.德、洞神、洞玄、洞真、三洞講.法.師七種品第,並以不同的巾、冠、褐、裙、帔等加以區別。

《初真戒·三衣格》對全真派受戒道.士的服飾作有具體規定:“領受初真十戒、三戒、五戒、八戒、九真妙戒者,身著初真信衣,計二百四十條、三臺十褶、雲帶二拽、凈巾芒鞋,行千二百善,持《清靜經》、《大通經》、《洞古經》,得真人戒果。行持具足,當受中極凈戒,或持身戒、或智慧戒、或觀身戒、或妙林戒,俱著輕塵凈衣,或用淺藍單布為之,或用純帛為之,亦三臺雲帶、凈巾芒鞋,行二千四百善,持《玉帝大.法》,得地仙戒果。行持具足,當受天仙大德妙戒,行壹百八十細行密戒,或三百大戒,行三千六百善,參《道.德真.經》,身著天仙霞衣,領用直開,袖不合縫,霞帶雲邊,戴五嶽真形冠,著五雲輕履,行持俱足,得天仙戒果。”

道.教對其服飾相當慎重,無論全真派和正壹派都是如此。比如《三洞法服科戒文》就說了四十六條關於法服的規戒,《初真戒》亦有四十六條關於戒衣的戒.律。 道.士服飾,古無定制。大約從南朝宋陸修靜起,始據古代衣冠之制,結合宗.教需要,  定為制.度。《陸先生道.門科略》曰:此前,道.士也有法服,“舊法服單衣袷幘,箓生袴褶,所以受治之信,男賚單衣墨幘,女則紺衣”。現在則改以巾褐裙帔為道.士之法服, “巾褐及帔,出自上道(蓋指上清法——引者註),禮拜著褐,誦經著帔。……夫巾褐裙帔,制.作長短,條縫多少,各有準式,故謂之法服”。

此後,逐漸增修,至南北朝末,基本形成壹套完整的服飾制.度。即按道.士入道年限及學道之深淺,分為若幹等級,對每個等級道.士的衣服、冠巾、靴履,應該使用什麽布料、應采的顏色、應取的樣式等,作出具體的規定。每個等級的道.士皆須按此著裝,不得混淆。據南北朝所出之《傳授經戒儀註訣》載,道.士服飾有:“葛巾、單衣、被(帔)、履、手板。”

據時間大體相同之《洞真太上太霄瑯書》載,則有:“葛巾、葛單衣、布褐、布裙、葛帔、竹手板、草履。”

參照同時期的其他道書,其服飾不外法服、冠巾、靴履三大項。此三項的形制、顏色及制.作方法,略如下述:

法服

南朝宋時所出之《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卷上《制法服品》曰:“內外法服,須有條準。若始得出家,未漸內箓,上衣仙褐法帔,皆應著條數。……若受神咒五千文,皆合著二十四條,通二十四氣;若年二十五已上,受洞神靈寶大洞者,上衣仙褐合著三十二條,以法三十二天天中之尊,法帔二十八條,以法二十八宿宿中之神。亦聽二十四條。隨道.學之身,過膝壹尺。皆以中.央黃.色為正。若行上法,聽著紫。年法小,為下座者,勿著紫。若中衣法衫、筒袖、廣袖,並以黃及余淺凈九色為之。皆大領兩向交下,揜心已上覆內.衣六寸。若內.衣、法裙,聽以余淺深色為之,……皆垂及踝。若女冠具上法者,聽以輕紫紗為褐,若裙必用深黃,不得輒用余淺色。其上、中、下之衣,不可計緣之內外,皆大幅帖緣為之。”

《洞玄真壹自然經訣》規定靈寶道.士所穿之法服為:“褐皆長三尺六寸,三十二條。若鹿皮巾褐至佳,皮褐無條數也,黃裳對之。”

《洞真四極明科》規定上清道.士之法服為:“帔令廣四尺九寸,以應四時之數;長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氣。表裏壹法,表當令二十四縫,裏令壹十五條,內外三十九條,以應三十九帝真之位。……凡女子學上清,……當冠元君之服,用紫紗作褐,令用二丈四尺,身袖長促(《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九引此文‘促’作‘短’,是——引者註),就令取足,當使兩袖作十六條,身二十二條(當為二十三.條——引者註)。又作青紗之裙,令用四十五尺,作八幅,幅長四尺九寸,余作攀腰,分八幅(《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九作‘分幅’——引者註)作三十二條,此則飛青之裙元君之服也。”

由上可見,道.士法服的基本形制為:上著褐,下著裙(裳),外罩帔。此實為沿襲古代上衣下裳之制。同時,在褐、帔等之制.作上,又采取條塊剪裁與縫制的方法。上雲“二十四條”、“三十二條”之“條數”,即指衣料被剪裁之條塊(幅)數,亦即將此條塊加以縫合而成衣的“條縫”數。此法亦源於古制。《禮記·深衣》即規定“深衣”須裁剪成十二幅後加以縫合,謂:“制十有二幅,以應十二月。”

另外,“長裙大袖”是道.教法服的壹大特點,其道袍、戒衣等,袖口寬壹尺八寸,或二尺四寸,故舊時有民謠雲:“二可怪,兩只衣袖像口袋。”

冠巾

《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卷上《巾冠品》雲:“若道.士,若女冠,平常修.道,戴二儀巾。巾有兩角,以法二儀;若行法事,升三箓眾齋之壇者,戴元始、遠遊之冠。亦有輕葛巾之上法,元始所服,……亦謂玄冠。”梁或隋代所出之《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科》書曰:“道.士、女冠,皆有冠、幘,名有多種,形制各殊,……並用谷皮筍籜或烏紗純漆,依其本制,皆不得鹿皮及珠玉采飾。”

大體說來,平時戴巾、幘,作法事時戴冠,而巾冠之名稱、式樣則有多種。

大體與清代同,其名目如《清規玄妙》所載。平時,“道.士壹般著白布襪、雲履或青鞋。”

靴履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科》書曰:“道.士、女冠履制皆圓頭,或二儀像,以皮、布、絁、絹裝飾,黃黑其色,皆不得羅綺錦繡。……其襪並須純素,絁、布、絹為之。其靴圓頭闊底,鞋唯麻而已。自外皆不得著。”

又雲:“《科》曰:凡道.士、女冠,履、屨,或用草,或以木,或純漆布、帛、絁、絹。”  《洞玄真壹自然經訣》《洞玄太極隱註經》又規定靈寶道.士著草履。

以上布鞋、草履蓋為平時所穿,高功.法.師作法事時,則穿靴或舄(復底靴)。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五《法服圖儀》,還將各階道.士之不同著裝繪制成圖,並逐壹作了解釋:正壹法.師,玄冠、黃裙、絳褐、絳帔二十四條;高玄法.師,玄冠、黃裙、黃褐、黃帔二十八條;洞神法.師,玄冠、黃裙、青褐、黃帔三十二條;洞玄法.師,芙蓉冠、黃褐、黃裙、紫帔三十二條;洞真.法.師,元始冠、青裙、紫褐、紫帔青裹,表二十四條,裏十五條;大洞法.師,元始冠、黃裙、紫褐加上清法,五色雲霞帔;三洞講.法.師,元始冠、黃褐、絳裙、九色離羅帔。又雲:“女冠法服、衣褐,並同道.士,唯冠異制,法用玄紗,前後左右皆三葉。”

以上就是南北朝時期形成的道.士服飾在用料、顏色、形制及制.作方法等方面的制.度的大概情形。  道.教十分珍視自己的服飾,稱其傳自黃帝或老君,要道.士依制穿著,以有別於普通百.姓。南北朝所出的壹些道書中,還借服飾名稱解釋的機會,賦予以宗.教道.德意義,用以勉勵道.士修.道立德。《洞真太上太霄瑯書》卷四《法服訣第八》雲:“法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以正理,致延福祥。濟度身神,故謂為服。”

“夫冕者,勉也,勉勵立德,免諸塵災。冠者觀也,德美可觀,物所瞻睹。巾者潔也,斂束潔凈,通神明也。帽者燾(通幬,意謂覆蓋——引者註)也,覆燾身首如雲霧也。……龍衣華服,明德所堪,單衣通著,本是深衣。衣此深衣,學以正心,心得深理,終入道源。……褐者遏也,遏惡揚善。帔者披也,披道化物。裙者歸也,萬福所歸。壹名曰裳,裳者常也,慮迷夫道,常存得常。女子袿?,道繼真?,以防諸惡,義與褐同。……履者何也?理也,非禮不動,非禮不行,行則善理,唯禮是從,從禮得理,入道成真。舄者釋也,解除滯蹤。準此而思,觸長無惑矣。”

為了使道.士珍惜道服,道.教還制定了壹套道.士入道時授受道服的儀式。此制不知始於何時,現見載於北宋賈善翔所作《太上出家傳度儀》中。據該書載,儀式開始,由保舉師引入道弟.子先拜三清大道,次拜度師,禮皇帝,謝先祖,辭父母,辭親友,然後.進入授衣正儀。略謂:“次保舉師與脫俗衣,先著履。度師贊雲:汝先足躡雙履,永離六塵。……願汝壹心奉道,履踐靈壇,凡所行遊,不步兇.惡之地,常登法.會,徑陟仙階……次系裙。度師贊雲:裙者群也,以群統為意,群於道友,統以清凈。又謂之裳。蓋在上為衣,在下為裳,以表守謙下為常行之法則。能如是者,災害不生,諸聖佑護。……次著雲袖。度師贊雲:輕剪黃.雲,裁成法服,上以襯霜羅之帔,下以統飛霄之裙,為中道之衣,不可須臾離體。……次披道服。度師贊雲:道服者,乃天尊老君之法服也,真聖護持,人天贊仰。……行住坐臥,常須護持。……次頂簪冠。度師持於手中贊雲:汝頂是冠,冠者冠也,壹身之上,最處崇高,總括眾發,鬥星燦爛,嶽勢巍峨,像列真之朝元。……”

道.士入道,須舉行儀式授以道服,實為道.教服飾制.度之又壹內容。再次,南北朝時期還對法服的使用、存放等作出種種規定。《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卷上《敬法服品》曰:“若道.士,若女冠,上衣褐帔,最當尊重。……壹者,未著之前,函箱盛之,安高凈處;二者,既著之後,坐起常須護凈;三者,暫解之時,勿與俗衣同處;四者,雖同學同契之人,亦不許交換;五者,不得乞借俗人非法服用,直至破敝,皆須護凈焚棄。”

這也是道.教服飾制.度之又壹內容。道.教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凡是已經形成的信.仰、制.度,總是長期堅守不渝。其服飾制.度就是如此。據唐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北宋劉若拙《三洞修.道儀》等所載,唐、宋的道.教服飾,即據南北朝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儀》所規定的各階道.士之法服、冠、履,與《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所定者大同小異。今人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九章“宋代服飾”中敘及宋代道.士服飾,曰:“道.士的服飾有法衣、褐、被和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師執行拜表、戒期、齋壇時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凈衣、信衣、鶴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壹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懺衣之類。其中法衣、鶴氅等,壹般以直領對襟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著的大小褂衣,或名大小衫,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領斜襟的。這種外衣和內.衣,大致同壹般人相似。”又雲:“道.家的服色有褐、青和緋,是指法服而言。自唐開始賜李泌紫色之後,宋代也有賜林靈素以紫服的。”“道.家著衣,是先穿道袍之類,然後在道袍之外束以環裙,即下裳,再把鶴氅、罡衣等加罩在外面”。宋時道.士所戴之冠,“同壹般人戴者相似,如黃冠、金冠、芙蓉冠、五嶽靈形圖冠、二儀冠等。……道.家平時穿履,法事時穿舄,舄、履用朱色”。“至於女道.士的冠服,大體也同男者相似,也是束發戴冠巾而衣道服”。

該書作者經此考察後認為,道.教冠服“不同於僧侶們源於天竺的佛教的服飾,而道服是源出於本土的服飾。所以《學齋占畢》載:‘然冠、履兩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竊其所以,堅持不變。凡閑居則以巾覆冠,及謁見士大夫並行科開章,則簪冠而徹巾穿舄,是三代之制,尚於羽士見之。’這就是說,我.國早期的服式(飾)制.度,在道.家者流還保持著遺制,也就是說,宋時道.士還保持著古人上衣下裳的簪冠的形制。”

元代後期,道.教諸派合並而為全真、正壹兩大派,此後,兩派的著裝大同小異,皆大體沿襲古制。今人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第壹三○節,據永樂宮純陽殿元代壁畫擇取五道童服飾加以研究,認為:“五道童衣著近似壹般宋、明道童式樣,青綠絹衣,長才過膝,用絲絳系腰,衣左衽交領加沿,和宋代‘道服’小有同異。”LC並稱:“據元明間通俗讀物《碎金》記載,道服中即有星冠、交泰冠、三山帽、華陽帽、漉酒巾、接籬巾等等名目,必然具備不同式樣。又元明讀書人戴的純陽巾,也和道.家傳說呂洞賓有關系。”又據《綠雲亭雜言》稱,明太祖初有天下,壹夕至神樂觀,見壹道.士於燈下結綱巾,後即下旨將此綱巾推行天下,從而使道.教服飾“影響到明代巾裹制.度。”

朱元璋第十六子寧王朱權所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曾記明代道.教冠服制.度,其所記上清法服、女真衣等,即南朝所出《洞真四極明科》所規定的上清道.士服制;所記道袍、鶴氅及雷巾、綱巾、靴、履之形制,亦與古制大同。

可見至明代,道.教服飾仍無多大變化。至清代,全真龍門派道.士閔壹得在《清規玄妙》中,記載了清代全真派的服飾,曰:“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壹曰唐巾,二曰沖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遙,五曰紫.陽,六曰壹字,七曰綸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陽。所謂唐巾者,唯唐朝呂純陽祖師之派裔可戴。其或老者戴沖和,少者戴逍遙,或冷時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時用紫.陽、壹字,各從其宜。上等有道之士,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綸巾、偃月冠;中極戒者,三教巾、三臺冠;天仙戒者,沖虛巾、五嶽冠。巾皆用元色布緞所置。蓋元為天,頭圓象天;天壹生水,水色屬元,元機於道,以元色頂於首,尊道也。”

又稱:“凡全真服式,唯青為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之喻言,隱藏全真性命雙.修之義也。朝參公服,頂黃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黃絳,外穿鶴氅,足纏白襪,腳納雲霞朱履,取五.行俱備之故耳。若宗、律兩師,加中單禮足,方謂合式。”

現代道.士之服飾,“約有六種:

(1)大褂。袖寬壹尺四寸,袖長隨身。

(2)得羅(俗稱道袍——引者註)。袖寬壹尺八寸,長隨身,大禮服。以上衣服均藍色。

(3)戒衣。袖寬二尺四寸,袖長隨身,受戒用,黃.色。

(4)法服。方丈大典用,紫色。

(5)花衣。出外念經用,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