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l怎麽讀
oil讀法:英音[?l],美音[?l]。
油是常溫下為液體的憎水性物質的總稱,由壹種或多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組成(矽油有很大部分由矽氧化合物組成),與醇、酮和醚等碳氫化合物的區別在於油的組成部分不極化,與脂肪的區別在於組成油的化合物的分子長度和分子之間的連接比較小。
油字本為水名的專稱,《說文》:“油水,出武陵孱陵西,東南入江。”此水大致在今湖北宜昌地區境內。由於油字又含有流動、光潤的意義,在植物油出現之後。
遂被作為脂油的意義使用,而逐漸失去其本義,隨著植物油的廣泛應用,油字才漸漸地作為動、植物油以及其他油類的通稱。
黃帝內傳:“王母授帝以九華燈檠,註膏油於卮,以燃燈。”這是壹種說法,油是西王母授給黃帝的。另壹種說法見《淵鑒類函》:“黃帝得河圖書,晝夜觀之,乃令牧采木實制造為油,以綿為心,夜則燃之讀書,油自此始。”
按這種說法,是黃帝從河圖書中得到的啟示,采木實為油,顯然已是榨油。而黃帝時還無書也無榨油技術,故此說不可信,乃後人偽托。為見《事物紺珠》,則為神農作油,按此說法,油則又始於炎帝。
其實,初有文字時,並無“油”字,早時稱油為“膏”或“脂”。按《釋名》曰:“戴角曰脂,無角曰膏”。早時的油都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出來。最早的稱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
大戴禮記·易本命曰:“戴角者無上齒,謂牛無上齒,觸而不噬也。無角者膏而無前齒,謂豕屬也。無前齒者,齒盛於後,不用前。有羽者脂而無後齒,羽當為角,謂羊屬也,齒盛於前不任後。”《考工記》鄭註:“脂者,牛羊屬;膏者,豕屬。”
古人之稱謂,分別得非常清楚。同是葷油,牛油羊油必稱脂,豬油必稱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日“柵字換成月字邊”。而獸脂聚,又曰“左為月字邊右為國字框裏壹個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