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中的棍術,都有哪些分類?
棍術可分為三類:壹是“五尺棍”,亦叫“齊眉棍”,分大小頭,大頭稱棍根,也稱棍把,小頭叫棍稍,棍身圍度根據自己的身體和功力而定。二是“條子棍”長約六尺,壹般長度高出頭頂壹拳度,較細於棍,大小頭基本均勻。“五尺棍”與“條子棍”在內容、風格、特點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棍講求以輪、劈、掃、砸為主,拳諺說:“棍打壹大片”,就在於此,而且把稍兩頭並使,雙手換用。而條子棍則側重於折、紮、纏、捉兼攔提,多帶槍棒,俗有單手條子(撒手條子)雙手棍之說。三是鞭桿,也叫短棍,亦稱魔杖,還稱三尺五(蘭州地方語稱之為三尺五尕棒子)。兩端分大小頭,雖然有尺寸,但根據短器械競賽規則的需求,為不失鞭桿獨有的風格、勁力、特點,壹般長度因人而異,根據自已的身材高低而定。
1、側重技擊性棍法,大都采用二人對劈的基本功夫,也有帶護具進行互相劈,打,攔,刺等訓練,雖然棍法不多,但實戰性較強。
2、側重藝術性棍法,大都發展難度動作,講究姿勢優美,是壹種不求實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滿片花草”。小說《水滸傳》中的九紋龍史進,舞棍“使得風車兒似轉”,就屬於這類“武舞”棍法,兩類棍法都有很高的體育價值。舞棍時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合壹,有利於提高身體的力量、速度、耐力,增減勇敢頑強的精神。
大棍長八尺有余,舞動時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勁和臂力,實戰時往往以其長、大、重先制於人。齊眉棍立棍於地,棍高以眉為度,舞動時可大蹦大跳,倭、劈、掃、舞,靈活多變,棍聲呼嘯,氣勢極為勇猛,很適用於“武舞”棍法練用。三節棍是三節短木棍,蹭有鐵環相連接,攜帶方便,舞動時可長可短,可伸可縮,出入難防,棍法靈活多變,有壹定實用價值。大梢子棍是壹根長棍和壹根短棍中間用鐵環連結起來,《武經總要》中提到的宋代“鐵鏈夾棒”與其形近。手梢子棍是壹種較為短小的梢子棍,多為雙手各執持壹棍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