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違法案例 文章
討論]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壹條圍巾撕裂6個家庭 杭壹女高中生命喪同學之手
昨天,記者接到熱線:杭州蕭山區發生壹起令人震驚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屍案。隨後這壹消息被警方證實。截至昨天上午,5名加害者悉數被杭州警方抓獲。令所有人驚異的是:他們竟是死者的同學。
昨天下午,記者獲悉案件大致經過:被害者阿紅,17歲,就讀於蕭山某高中。因壹點小矛盾,阿紅與同學阿潔發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懷恨在心的阿潔,糾集其他4人,將阿紅騙至阿華家中,用圍巾將阿紅勒死,並支解,隨後棄屍野外。
這起命案不僅毀了6個孩子的前途,撕裂了6戶家庭,也再壹次引起人們對於青少年犯罪的關註。
目前,杭州警方正對案情進壹步調查。
驚聞噩耗家長掩面而泣
昨天下午,記者了解到,當其中壹位家長在得知自己的女兒是5名行兇者之壹後,掩面而泣。與其余4名行兇者家長壹樣,面對被害者家屬,他們將承受壹輩子的痛苦,遭受無以言盡的精神折磨。
其實早在半年前,杭州蕭山區壹名高二男生,也為壹件不起眼的小碰擦,將壹名素不相識的女學生殺害。而這名出身貧寒之家的女學生受害時,剛參加完高考,即將成為壹名大學生。
這兩起兇殺案中,死者和加害者都是處於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十幾歲的孩子為什麽會拿刀殺人,而且殺的還是自己的同學?十幾歲的孩子心裏究竟有多大的仇恨,使得他們必須把解決問題的方式全都歸於暴力?
這樣的青少年犯罪令人震驚
壹位辦案多年的資深警官對記者說,殺人分屍,且出自按理看連殺壹只雞都害怕的青少年之手,讓人震驚。這位警官認為,青少年犯罪是壹直存在的老問題。過去壹般比較常見的是以大欺小、偷盜、搶劫、打群架等等,類似這起集體將同窗殺害並支解的惡性事件應是社會轉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新問題。
在壹般人眼裏,女生往往與暴力絕緣。可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5名行兇者中,4人竟是女生。警官說:“女孩子在犯罪中表現出的暴力程度,大體可以反映出目前壹些青少年對暴力的壹種心態。”
當文靜、柔弱的女孩子,開始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時,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和反省。
家長感到教育責任很重
在杭州壹個學生家長論壇中,不少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家長紛紛就此發表評論。
水香苑清說:我覺得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現在的家庭壹般都是獨生子女,做父母的都非常溺愛孩子,生怕自己的“心肝寶貝”在外面“吃虧”。於是傳授給孩子壹些“不吃虧”的方法,如何與人“針鋒相對”啊,如何罵人、打人啊,等等。如此教子,雖說能培養孩子好強爭勝的性格,但最終也有可能把孩子培養成打手或殺手。
木子的媽說:很多家長往往在滿足子女物質要求之余,而忽略了與他們溝通。我女兒正處於後青春期,情緒也是壹會高潮壹會低潮。我和她爸更是提心吊膽。奉勸子女在外地讀書的家長,沒有手機的趕快買,宿舍沒有電話,要求學校趕快裝,只要有壹天聽不到子女的聲音,就憂心忡忡的。
琪琪爸說:現在的孩子不能與以前的孩子做比較,社會不是從前的社會,壓力也不同從前,孩子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壹些他們這個年紀不應該掌握的知識,往往應該掌握的心理及生理變化卻由孩子們自己畸形完成。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的心態會自閉;而在家裏,父母很少能真正聽聽孩子們每天都在想些什麽,在學校裏,老師關註的只有學習、只有成績,十幾歲的孩子看似風華正茂,可心中不知淤積了多少陰暗。
對生命尊重教育的缺失
昨晚,記者采訪了杭州市青少年熱線心理咨詢師楊迪老師。聽到又壹起學生殺人案,她感到非常痛心。“這起命案再次折射出我們長期以來在孩子教育中的壹個缺陷——‘對生命尊重’的教育缺失。”
“這導致我們的青少年對他人生命的漠視,也對自己生命的漠視。除了傷人,殺人,還包括自殺。”她說,正是由於學校和家庭情感教育的蒼白,更強壯、更聰明的青少年壹代,反而少了善良之心、同情之心。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社會更關註的是孩子或學生如何去競爭,而如何愛護、同情、幫助別人慢慢淡出。“這種冷漠是最可怕的。”
不知道大家看完後有什麽想法,不妨我們先討論壹下,學生和家長朋友可以站在各自立場上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人性本惡!嬰兒竟是世上最暴力的人
特裏姆布雷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現在已經證明,人類從開始呼吸第壹口氣時,就具有感覺憤怒的能力,壹個4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表達他的憤怒。等孩子長到兩歲的時候,以發脾氣為表現形式的暴力行動達到頂峰。到3歲的時候,他們的暴力行為反而開始下降。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從3歲開始,在整個的壹生中,人的暴力程度呈下降之勢。只有大約5%的人在青年時代仍保持著相對穩定的暴力性格。他們是這個社會最危險的壹群人。
我們有時候難免看到震驚世界的殺人案件,人們在震驚之余也在問:是什麽原因會使壹個人可能因為壹件小事就大開殺戒?人的暴力行為究竟是怎麽回事?加拿大著名的暴力行為研究專家特裏姆布雷最近公開了他的最新研究結果: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裏,青少年通常是最容易訴諸暴力和犯罪的壹個群體,但人類的暴力傾向通常是在蹣跚學步的幼兒時期達到頂峰的。幸運的是,兩歲大的幼兒尚不能給人類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如果妳不及早幫助他們控制憤怒情緒,等到他們長大成人,即使想幫他們,恐怕為時已晚。
習以為常的幼兒暴力
有個小男孩叫馬克西姆,他有壹雙棕褐色的大眼睛。在情緒正常的時候,他能說出字母表中所有的單詞,還能自己整理頭發,壹板壹眼地唱彼得·加百列愛情歌曲《在妳眼中》。
但如果發起瘋來,那簡直是討厭極了。他會拍打自己的媽媽,並沖她大聲尖叫。他會拿著塑料消防車玩具,追著托兒所其他小朋友猛打壹氣,有時還會好幾個小時站在墻角推搡別的小朋友。如果有什麽事不合他的心意,即使芝麻大點兒的事,他也會氣得渾身發抖,面色鐵紫,有時甚至會嘔吐。
馬克西姆年輕的媽媽朱迪思無奈地說:“有時感覺他好像都快喘不過氣來了。”而馬克西姆還不到兩歲!據加拿大的壹項調查結果發現,兩歲左右的孩子處於最易發怒的階段,同時也是人類攻擊意識最強的年齡。
數十年來,暴力行為壹直被看作是青少年荷爾蒙和睪丸激素發育所造成的問題。加拿大壹家機構2002年的壹項民意測驗顯示,絕大多數加拿大人都認為,人類在十幾歲時暴力思想最為嚴重,因此,他們認為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應該格外註意孩子們的舉止,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然而新的研究結果卻與這項民意測驗的結果大相徑庭。研究發現,兩歲左右的幼兒其實是攻擊意識最強烈的壹個群體,這是我們以前所不知道的。幾乎每壹個像馬克西姆壹樣大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他們最容易發怒,與青春期的男孩或女孩相比,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研究人員指出,全社會壹定不要忽視孩子幼兒期的這種暴力行為。如果忽視這個問題,有可能意味著孩子未來成長的道路將異常曲折,將來不可避免地與青少年犯罪、輟學,甚至成人犯罪聯系起來。家長們應該對孩子加以教育,讓他們知道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具有強烈攻擊意識的兒童不早早學會控制自己的怒火,那麽他們長大後有可能無法做到這壹點。
特裏姆布雷表示:“自然之母真是太神奇了:妳最壞的時候,恰恰是妳最小的時候,妳可以用20年來培養自己的性格,學習與社會***存的能力。”
心理學家指出,父母離異會影響孩子在智力、性格、情緒和對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更有甚者,還可能造成其精神異常和心理變態。正如當代兒童心理學家李索克所說:"離婚是80年代以來兒童面臨著的最嚴重最復雜的精神健康危機問題。"
事實上,專家和教育界人士指出,單親並不等於不幸,單親家庭同樣可以營造快樂。由此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單身父母的心理狀態、生活狀況,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長及教育等壹系列問題越來越為心理衛生學家研究關註。有關部門和壹些學者已著手研究單親子女教育及心理問題及改善方法,以期為"單親"孩子消除心頭陰影,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完)
青少年犯罪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教育無效或失敗的直接後果。懲罰從來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敞亮,使人生的終極可能性敞亮。毫無疑義,青少年犯罪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其中的問題雖然是復雜且多方面的,但這樣的追問亦是必須的:青少年犯罪與道德救贖的可能在哪裏?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壹)欲望的囚徒
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全社會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與再分配,使不同收入層的分化加劇。"恐貧癥"成了公眾的社會性心病,人成了欲望的囚徒。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人的潛在欲望獲得了"合法化"的地位,結癥也許在於肯定個體欲望的自由權利的同時,個體欲望的自由被同時誇大了。於是社會結構和心理的失衡便成為犯罪的誘因。
(二)終極關懷的缺失
主流意識形態的解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吸納,帶來了價值判斷的多元與生活方式的個性化,終極關懷不得不讓位於"及時行樂"的唱詞。各種價值觀並存所造成的混亂,讓正處於人生的弱脆期和敏感期的青少年無所適從。
(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
社會保障體系的全面建立和健全,可以減少由社會分配不公造成的矛盾激化的犯罪行為,由於社會保障是作為對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權利的壹種保障,至少能夠消除和減少那些為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發生的犯罪行為。"適者生存"的自然進化論是否適用於社會進化?我們如何保護弱勢群體?這些問題都亟待探討、回答。
(四)城市化進程中的可乘之機
隨著人口流動和信息流量的增多,城市化進程在加快,同時,也為犯罪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因而有人把犯罪現象視作"現代化的副產品"。"有錢就有壹切"成為行動綱領,什麽都不信什麽都敢做,以致陷入了急功近利、不擇手段、道德淪喪、理智毀滅的境地。
(五)同輩交往中的負面影響
同輩交往原指在年齡相同或相近的群體中發生的人際交往,由於社會對青少年群體的獨特關註,現通常專指在青少年群體中發生的交往。同輩交往是青少年生活中的壹個重要部分,在動態上表現為信息溝通、物質交換;在靜態上反映為人際關系,即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聯系。由於青少年的敏銳與個性的不成熟,往往情緒強烈,易走極端,致使部分人為獲得"自尊"而攀比,為"行俠"而入魔,為"仗義"而鋌而走險。
美國人常常自詡美國社會是文明世界的楷模;然而,人所***知的事實是,美國社會的犯罪率居世界首位。我們不需要壹個充斥著暴力、犯罪、吸毒和淫亂、愛滋病流行的“文明社會”;也不需要導致這種醜惡現象的動物性放縱的自由價值。不幸的是,我國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頹廢腐朽的美國文化連同美國先進的管理理念壹起被引入我國。盡管我國各部門的領導都把“三個代表”當口頭禪,可是我們的教育部門卻把科技知識等同於先進文化;教育只偏重於傳播科技知識,而疏於培養青少年的信仰精神和良善品德;乃至出現了博士生導師制冰毒,大學生充當黑幫頭目,女大學生由於嫉妒用硫酸將成績優異的同學毀容,以及震驚全國的大學生馬加爵殺人案等等怪現象。文化部門搞不清什麽是先進文化,幹脆把“價值多元化”當作先進文化的具體體現,放縱壹些邪惡的價值觀危害社會。廣播電視部門則把文化當商品,將影視內容與金錢效益掛鉤,極力渲染暴力、色情、淫穢等等邪惡的東西, 去迎合現化文化培育出的人類不健康心態、以及人類低級庸俗的獸性。
任性、懶惰、嫉妒這些所謂的“人性的原惡”既不具有普遍性,又不具有永恒性,只不過是人類後天的壹種習性。
二、因滿足性欲而產生的違法犯罪動機
俗稱性動機。這種動機是由異常性愛心理發展而來的。性愛是以男女雙方的深厚感情為基礎的,它是隨著人的生理發展和社會交往而產生壹個對異性的認識和情感。即受到生理的自然屬性的制約,又受到人的社會實踐的制約。那種不顧社會的道德和法律的規範,把人類的性需要降低到動物水平的實踐(單純本能表現),放任縱欲,錯誤地認為“性欲”就是性愛,從而壹昧追求淫亂的性行為,是壹種異常的性心理,這種異常的性心理壹旦形成,必然會產生為滿足這種欲望的性犯罪的行為。在這種動機驅使下,違法犯罪青少年實施的流氓強奸、情殺、賣淫等活動,正是這種思想主導下的反映。
三、主要由社會性需要產生的犯罪動機。常見的有:
(1)“友情動機”。
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友情”動機,實質上是“哥們義氣”。“哥們義氣”既是違法犯罪青少年的精神需要,更主要的是社會性需要,因為“哥們義氣”是維系青少年犯罪團夥的紐帶,也是青少年犯罪團夥頭子控制團夥成員的枷鎖。某所連續三年摧毀的21個犯罪團夥中,受“哥們義氣”影響參加團夥的占70%以上。
在“哥們義氣”支配下,他們活動猖狂,手段兇殘,有持無恐。為了“哥們義氣”,他們瘋狂地殺人、傷人、打架鬥毆、偷竊、搶劫、詐騙以及挾持婦女,供哥兒們發泄獸欲。
(2)報復動機。
報復也是青少年很普遍的強有力的犯罪動機。近年來,因報復產生的違法犯罪動機占很大比例。報復動機會引起違法青年實施毆打、傷害、破壞等暴力行為,也會造成慘不忍睹的惡性案件。
如報復戀愛對象的殺人碎屍案件,報復領導的持槍殺人案,報復教師的持刀殺人案,報復司法人員的反革命爆炸案等,它會導致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是壹種破壞性較大的違法犯罪動機。流氓犯罪團夥首犯黃某,1987年在某中學讀書時,壹天在露天電影場看電影,對同校女生陳xx耍流氓動作,被在場的陳xx之父出面制止。事隔12年後的1992年12月1日下午6點左右,黃與同夥路過五金廠辦公室,掏出斷腸刀對陳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索賠損失費xxxx元。廠領導和辦公室人員出面制止,黃當即大打出手,砸亂辦公室門窗,摔碎茶杯,並向廠方勒索現金。
(3)妒忌動機
妒忌是壹種派他心理,往往在缺乏道德修養和心胸狹隘的人身上較為嚴重。妒忌也可成為違法犯罪動機,而且往往與報復動機混雜在壹起。妒忌的產生有各種原因,他人的聲譽、地位、財富、愛情和幸福等都能使某些人滋生妒忌心。在某些誘因作用下,這種妒忌心發展到強烈時,就會變成違法犯罪動機,以至對人進行毀謗,傷害和殺人。有時妒忌動機可以釀成惡性案件。
四、主要由心理精神需要產生的違法犯罪動機
(1)虛榮心動機
逞強好勝,自我顯示產生違法犯罪動機,是違法犯罪青少年所特有的。這種動機發生在打架鬥歐的違法犯罪方面,但也發生在盜竊、搶劫、詐騙、流氓活動方面,甚至發生在與政法公安機關的對抗方面,如有的以進公安局的次數越多越感到“光榮”、“了不起”等等。
大家至今還會記得去年發生在北京的“藍極速”網吧縱火案,失去家人照料的少年張某、宋某讓25人失去親人。他們的犯罪行為,不但對受難者,對自己,還是對社會都造成巨大的傷害。事後,據北京市有關部門調查,失學並失去家庭關愛,肆意妄為的未成年人近3000人。
今年在長春發生的“323”惡性搶劫殺人案,5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有4名未成年人;最近公安機關破獲的壹起12名青少年輪奸15歲少女案件,其中9人為18歲以下未成年人。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殺害4名同學後,亡命天涯,最終在海南三亞被抓獲,此案震驚全國。
16歲的中學生小雨與幾名同學在家裏,偶然看到了其父親看完後沒有收起的壹盤黃色錄像帶,電視屏幕上讓人心跳的畫面讓小雨感到了好奇和刺激。多次偷看後,小雨等幾名中學生再也控制不住欲望,於是把女同學騙到家中,幾個人對其進行輪奸。小雨等人因此分別被法院判處7年至4年的有期徒刑。
16歲的小張,2005年4月從河北老家到北京找到壹個從事保安的工作,並與壹起做保安工作的同事郭某、徐某等人成了吃喝不分的鐵哥們。壹天,郭某提出想出去旅遊,並提出去搶出租車司機的錢。開始,小張不想去,但礙於面子他勉強同意了。去年4月25日,這幾個人攜帶兇器對壹過路女青年實施搶劫,最終被抓獲,結果,小張被法院以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宣判以後,他對法官說:“是哥們義氣坑害了我啊!”
陷阱九:粗暴管教
與嬌縱溺愛相反,有的父母對子女管教粗暴,孩子犯了錯誤就拳腳相加。不正確的管教方式使壹些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導致他們在違法犯罪的路上越走越遠。家住北京昌平的小軍父母離異後,撫養他的父親又娶妻成家,且對小軍經常暴打,致使小軍不敢回家,在社會上跟壹群不三不四的人混在壹起,結果,因犯盜竊罪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
〔壹〕 受人文環境及不良文化影響化
優秀的文化可以促人上進,而低級、庸俗的文化只會腐蝕人的靈魂,阻礙社會文明的進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目前的文化市場,圖書報刊、音像制品、文化娛樂中充斥著大量的暴力兇殺、封建迷信、淫穢色情以及其他有損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內容。同時,各級電視傳媒大量引入港澳臺影視作品,其中不乏渲染暴力兇殺、淫穢色情的情節,這些受汙染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產生了極壞的影響。更有甚者,許多別有用心的人將各種渲染色情、恐怖、暴力等情節的書刊雜誌充斥在校園周邊,使青少年滋生了貪圖享受的思想。
(二) 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近年,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在壹些青少年幼小的心靈裏種下了貪慕虛榮的種子,講排場、講穿戴、講吃喝等不良習慣應運而生。加之,坑蒙拐騙、唯利是圖、貪汙受賄等社會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對社會風氣造成了較大影響。而青少年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壹些青少年經受不住各種物質享樂的誘惑,在壹定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三)受不良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庭教育培養,深刻影響著子女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潛伏著使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機。有的家長奉行“棍棒成才”的信條,對於子女要求不求實際,過於嚴格,導致子女覺得理想與現實中的反差過大從而離家出走、流浪在外,這樣極易被社會上的不法分子用花言巧語拉下水。有的家長本身就存有不良惡習,只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對子女關愛太少,子女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沾染上不良習氣,最終發展為犯罪。
(四)學校教育錯位的影響。
學校本來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教師對教育事業、對學生應該是壹種尊重、關愛、信任與平等的的態度。而在個別教師的觀念中,學習成績是衡量學生優劣的唯壹標準,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這樣引發了青少年受教育權利的侵害,激活了個別青少年犯罪行為。
二、遏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對策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我國青少年的犯罪人數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並且有低齡化、團夥化、惡性化發展趨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現實中需要全社會***築社會防線,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積極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發揮綜治辦、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的作用,采取多種形式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行為規範教育和科學知識教育。針對現在青少年喜歡卡通、動漫的特點,將法制宣傳知識融於這些為青少年所喜聞樂見的節目中,寓教於樂。
2、構築學校防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註重教書的同時更註重育人,加強對後進學生的教育和關心。讓青少年學生除接受科學文化知識外,還要接受系統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
3、構築家庭防線。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壹個楷模,在盡到撫養教育子女義務的同時,為子女創造壹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4、構築法制防線。對已經走上了犯罪道路的青少年應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寓教於審、懲教結合、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通過法制宣傳教育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提高法律意識,避免以後重蹈覆轍,實施“浪子回頭金不換”工程,這相對於單純的懲罰而言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