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出人臉識別垃圾桶效果如何?
早在去年4月份,北京就推出了“人臉識別”垃圾桶,首個試點在北京西城區德勝街道新風街,***在16個點位投放了29組智能垃圾桶,從居民反映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居民認為這種方式很便捷,但也有部分居民擔心刷臉會泄露個人隱私。
據了解,當地居民完成註冊後,就可以“刷臉”扔垃圾,並根據垃圾重量為居民返還壹定積分;若正確投放可回收物,系統還會按照設定的價格折合成現金。而如果居民沒有註冊,仍可以使用按鈕打開垃圾蓋,不影響正常使用。
擴展資料
“人臉識別垃圾桶”是否“大材小用”
“人臉識別垃圾桶”的初衷是識別投放者,並進行積分獎勵。但是,這個目並不是非得通過“人臉識別”才能實現。事實上,這些年來,不少地方都有類似的垃圾分類的積分獎勵,也並不是都必須通過“人臉識別”來實現,比如大多地方都是誌願者協助。退壹步說,真要智能化,通過刷卡,刷二維碼,都可以進行積分的計算和兌換,實現和“人臉識別”同樣的功能。
而且,“人臉識別垃圾桶”由於智能化較高,不僅價格更加昂貴,後期維護成本也不菲,誰來買單是個大問題。如果是小區居民買單,那就要使用物業費,但物業費理當用在更急需,能讓居民普遍受惠的地方。而“人臉識別垃圾桶”,不過是壹種錦上添花,也是不人人必需的服務,為此花這麽多錢,不免浪費。而若用財政資金支付,合理性同樣存疑。
為激發公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和動力,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垃圾分類的高效、精準管理,當然是值得鼓勵的方向。但是,這壹切也要建立在尊重和保護公眾隱私等權利的基礎之上,也要考慮技術和手段的經濟性和實用性,而不是壹味追求“高大上”。
澎湃新聞—馬上評|“人臉識別垃圾桶”,恐怕是技術越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