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撞擊、大火,是什麽救了格羅斯讓

撞擊、大火,是什麽救了格羅斯讓

就算不關心F1這項賽事的朋友,最近幾天應該在各大平臺看到了F1巴林站中,車手格羅斯讓的史詩級事故。格羅斯讓的賽車在與科維亞特賽車發生碰撞後,全速撞向了賽場邊的護欄,以53G的撞擊力度撞穿鐵護欄並發生斷裂,泄露的燃油引發大火瞬間包裹賽車。

接下來的的壹幕也是非常驚心動魄,追擊車駕駛員Alan?Van?Der?Merwe迅速前往援救,賽道安全工作人員用幹粉滅火器給格羅斯讓開出壹條路,在短暫的掙紮以及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格羅斯讓終於逃離火場,從撞擊發生到離開賽車,僅28秒。

被送往醫院接受借料的格羅斯讓確認只是手部腳部輕度燒傷,幾日休養即可出院。

在如此重大的碰撞事故中得以逃生,格羅斯讓是幸運的,但這壹切,除了需要感謝現場冒著大火救援的工作人員,同樣要感謝自賽車誕生過百年來,所有為賽車安全付出精力和時間甚至生命的人們。

車輛安全可以說實在摸索中前進,在第壹輛汽車出現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汽車安全是什麽,但是當第壹位駕駛員因為駕駛汽車而失去性命的時候,人們開始思考,汽車應該如何設計才能避免再次出現這樣的危險。

切特·米勒(Chet?Miller)1953年事故

1950年F1剛開始舉辦的時候,當時的賽車完全是為了速度而生,也僅為了速度而生,沒有人去思考安全這件事,也沒有人意識到需要做些什麽讓車輛變得更安全,甚至連頭盔都不是強制使用(後來直到1952年才正式強制使用頭盔,而且並不是全盔),因為汽車安全性以及安全意識、規則等等的不足,在比賽舉辦的前十年內,就有十幾位車手在比賽中喪生。往後的十幾年也是不斷有車手在比賽事故中失去生命。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每十次事故中就有人死亡或重傷。在1980-1992年期間,死亡人數和每次事故的重傷率明顯下降,降至每250人中不到1人。那麽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裏,F1究竟發生了什麽變化?為什麽格羅斯讓在這麽重大的事故中可以逃生。

FIA在賽道安全、駕駛員安全以及賽車安全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這些年的F1的變化,也正是格羅斯讓能順利在大事故中逃生的重要鋪墊。其中包括了非常重要的安全配置,例如頭盔、防火服、單體座艙、安全車、追擊車、賽道緩沖墻(TechPro)、頭枕、HANS、Halo等等等等。

其實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現代F1的開端就是始於安全提升為核心的壹次推進。1994年聖馬力諾大獎賽中,世界上最偉大的車手艾爾頓·塞納(Ayrton?Senna)在比賽事故中去逝,這對於F1這項賽事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同時也對賽事安全再次敲響警鐘。

塞納去世後,國際汽聯成立了專家咨詢安全委員會,以研究和改善賽車安全,並任命沃特金斯擔任主席。

沃特金斯(Watkins)是世界頂級神經外科醫師之壹,自1978年以來壹直在壹級方程式賽車圈中工作,也是當時布拉漢姆車隊的擁有者。

(左:塞納;右:沃特金斯)

安全委員會與汽車工業研究協會合作,目的是為了增強汽車的防撞性能和約束系統,並改善駕駛員的人身安全。在委員會的推進下,賽車的碰撞測試更加嚴格,頭盔和賽車服的新安全標準以及最終推出的HANS設備作為所有國際賽車比賽中的必備。委員會還致力於提高賽道的安全性。這也導致世界各地賽車場發生了許多變化,包括了防撞欄、緩沖區和賽道旁的醫療設備。

但是不幸的是,在2014年,也就是塞納去逝後的第二十年,比安奇在賽道上發生嚴重事故,並在治療壹年後最終去世,這是在1994年以來,第壹個在F1賽場上發生事故並因此死亡的第壹位車手。因為這場事故,FIA加快推進了Halo的誕生。

格羅斯讓的碰撞事故可以說是放在整個F1歷史上來說,都算得上是非常嚴重的,但是慶幸的是最終他只受了輕傷。到底是什麽救了他的命,但當中又有什麽地方出現了bug。

首先事故發生的第壹點是碰撞,在與科維亞特發生碰撞以後,格羅斯讓賽車以221km/h的速度撞向護欄,賽車解體,同時座艙插入到了路邊的護欄內。其次是在碰撞發生的幾乎同時,賽車的油箱發生泄漏,並瞬間著火。在半分鐘內,救援人員到位進行拯救,車手自行爬出車外。

這裏涉及到了賽車的碰撞安全,車手的裝備防護,以及賽道的緩沖區安全以及事後救援等幾個方面。

如何保證賽車在發生嚴重碰撞過後,乘員艙最大限度保證完整是最重要的事情,在F1賽車中,1981年就引入了單體座艙設計,駕駛員的駕駛室就是布置在單體座艙中。隨著剛性設計和材料學的改進,單體座艙能承受的撞擊力度越來越大,幾乎是堅不可摧的。

2018年賽季加入賽例的Halo系統保證乘員艙頂部的空間,加入了Halo以後的F1賽車座艙就像壹個籠子,可以從多角度抵抗外界物體對車內人員的沖擊。

格羅斯讓的事故中,座艙是在分體後卡進了鐵護欄中間的,如果沒有Halo,護欄很大幾率直接觸碰到駕駛員。同時沒有Halo,就算護欄沒有傷害到駕駛員,那麽也許也會阻擋駕駛員的逃生空間。而Halo在這裏就很好地“推開”了護欄,給乘員留出逃生空間。當時對於Halo影響逃生空間的疑慮在這裏也變得不值壹提。

(2018年比利時站)

然後是在受到劇烈的沖擊後,如果保證車內部件不會對駕駛員造成傷害,其中頭盔、六點式安全帶、HANS與潰縮式轉向柱的搭載在這事故中也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然後是車手的防火服,以及全身的阻燃材料裝備,這些裝備都是帶有杜邦的Nomex塗層,它可以保證耐火性並能防止熱量的傳導,在600-800攝氏度高溫下堅持11秒後,賽車服內溫度不得超過41度。並且這種材料用於車手身上所有物品,以確保駕駛員在大火中能夠得到充分的防火保護。

緊接著是追擊車,壹般比賽的重大事故都發生在第壹圈,而壹臺能跟上尾車的醫療車,就可以在遇到嚴重事故的時候立即展開救援。

這臺性能強大且裝載救生用品及專業醫護人員的追擊車,就是C63?AMG?Estate,讓駕駛員Alan?van?der?Merwe能在事故發生10秒內就到達現場實施救援,這對於第壹時間救援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安全設備都起到了作用,這裏不得不提幾個bug。

油箱和油路。F1采用的全部都是柔性油箱,官方稱之為Flexible?Fuel?Bladder。通常使用凱夫拉材料制成,並規定雙面必須使用防火彈性塗層進行覆蓋,以同時滿足輕量化、高強度、防火的要求。同時油路部分FIA要求必須使用幹斷接頭,以防止像格羅斯讓那樣的事故——引擎和單體殼(油箱)分開斷成兩節後,燃油繼續通過管道往外冒。

但是官方給出的賽車燃燒原因正是因為燃油泄漏,被著火的電池點燃。

那麽目前是燃油是從油箱泄漏,還是油管泄漏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證實,所以在防止燃油泄漏這個角度來說,F1賽車還是存在壹定的bug。

車輪。在發生碰撞以後,在視頻中可以看到格羅斯讓賽車的車輪有壹個已經飛到很遠的地方,在飛出去的過程中還差壹點砸到了路過的賽車,這是非常危險的。

早在1999年,FIA就已經在F1賽例中加入了車輪束縛系統,這個系統的作用是為了防止車輛在碰撞事故中出現車輪亂飛導致誤傷的風險。2011年又將每輛車的束縛繩數量增加了壹倍,以進壹步減少事故後輪胎的零部件飛出。盡管是這樣,在這場事故中,這個系統依然失效了。

緩沖墻TechPro。在1967年,為防止引發大火,FIA禁止使用幹草垛作為防護墻,後並在2000年引入了TechPro,也就是目前賽道上專用緩沖墻。F1?TecPro具有最大的能量吸收量,並根據現代壹級方程式賽車的速度開發的,其真正的高效之處在於該系統在發生碰撞時無法分解,也無法被任何類型的車輛刺穿。

但是!!!!

因為格羅斯讓的碰撞位置不屬於常規會出現事故的位置,所以並沒有采用到TechPro隔離墻。F1對於賽道安全的布置雖然已經非常嚴謹,但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同樣在今年的F2俄羅斯站,Ghiotto和Aitken發生了比較嚴重的碰撞事故,並在4號高速彎道上飛離賽道,但是得益於TechPro對沖擊能量的吸收,兩位車手都沒有受傷。這也證明TechPro對於碰撞安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可惜在今年巴林站的這場事故位置沒有被TechPro,導致事故惡化。

早在2018年,F2冠軍羅素就呼籲,全場應使用TechPro,畢竟事故總是會發生得讓人意想不到。

其實現在在我們看來非常平常的安全技術的推出和使用,背後藏都有著壹件件令人悲痛的故事,例如,比安奇的事故推動了Halo的誕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看了很多資料,過程中我特別難過,但也特別慶幸。

難過是在這個過程中,曾經壹幕幕的悲慘案例在我眼前不斷重播再重播,而慶幸的是,我活在的這個時代裏,我們活在這個時代裏,集合所有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打造了今天我們能摸到,能開到的,擁有著史上最安全配置的汽車。所以,請好好利用所有用這些能夠保護我們周全的安全設備,因為這時這個時代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