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神舟七號的資料

神舟七號的資料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於“神舟六號”著陸後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制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計飛行2天20小時28分鐘。

編輯本段飛船簡介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的委托宣布: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的航天員將首次出艙來進行太空行走。當前,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整個飛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總裝。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宇航員的生命! 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壹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壹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壹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壹般在壹個對比重有壹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裏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裏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裏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慶偉表示,未來的神舟七號飛船,不會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復,突破許多關鍵技術。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新壹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壹次他們將采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發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壹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壹些攝像頭。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壹階段裏,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二F火箭擔任。

細節信息

航天員像開飛機壹樣駕駛“神七”

中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介紹說,“神六”兩名航天員13日先後進行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四大項“在軌幹擾力”實驗,結果表明航天員較大幅度動作對飛船姿態影響微小,飛船姿態保持良好。飛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員費俊龍獲知結果後,第二天就在飛船上連續做了4個前滾翻。張柏楠說,這是航天員自己在遊戲,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間飛行結果表明,從剛升空到準備返回,費俊龍和聶海勝任何時間都能正確發出指令、準確控制各種設備,艙門開關等動作較大的操作也能壹次成功。張柏楠介紹說,有了這次實驗的基礎,“神七”將安排航天員“像駕駛飛機壹樣駕駛飛船”!

“神七”航天員準備展開太空行走

戚發軔院士認為,人上天不是旅遊,是完成對空間環境的研究、開發、利用。以前楊利偉只是第壹步去試壹試,要想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多人多天,比方說要去組裝壹個空間站或者修理壹個衛星,人就得出艙,出艙起碼得兩個人。以後要去空間站坐運輸工具去,要對空間站進行對接,打開門以後把裏面的人接出來。從國外來講,他們花了很多次的試驗來做這個事情,現在按照我們的計劃,“神七”希望人能夠出艙,老百姓的話叫空間行走。“當然出了艙還有離艙多遠?也可以離得近壹點兒,也可以離得遠壹點兒。”戚發軔院士說,下壹步我國就要解決交會對接,交會對接起碼得有3個人。所以我們飛船要有這個能力:3個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時候可以帶300公斤的東西,回來的時候可以帶壹百公斤的東西。假如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試兩人多天,那我們下次就出艙了。戚發軔院士認為,將要出艙的“神七”必須在神舟六號的基礎上解決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航天員有壹個密封艙,在這個艙裏穿航天服。離開這個艙就沒有了空氣,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須能供給氧氣。第二是沒有溫度控制時,航天服能保證他正常的溫度,所以這個航天服就相當於壹個小型的密封艙,這方面挺復雜的。更高級的航天服還可以裝上發動機,壹點火就走了,相當於壹個小飛船壹樣,要出艙得具備這幾個條件。戚發軔院士說,將來我們船上要有壹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面的門打開出去,假如壹打開門氣就放光了,所以有壹個氣閘艙。“我只是說兩個主要的,作為航天員有壹個艙外的航天服,作為我們的飛船來講,必須得有壹個氣閘艙,要保證原來的艙裏壹定有壹個大氣壓。”

編輯本段7大系統

《1》航天員系統

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

駕車在北京八達嶺高速路北安河出口向西壹拐,進入北清路,行駛約10分鐘後,可以看到路左側壹個銀色的金屬標誌——“中國北京航天城”。在這個名叫唐家嶺的小村莊裏,占地約3500畝的航天城戒備森嚴。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就設在這裏。

神七航天員翟誌剛、景海鵬、劉伯明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前身是創立於1968年4月1日的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成為繼俄羅斯加加林訓練中心、美國休斯頓航天中心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被譽為“中國航天員成長的搖籃”。

據稱,“神七”是在總結“神五”、“神六”航天員選拔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每名航天員在乘組中的不同分工,依據個人特點進行的科學選擇,完全遵循“科學、公正、客觀、合理”的原則。航天專家介紹說,“神七”航天員是經過5級篩選才脫穎而出的,可謂“兩百裏挑壹”。

神舟七號太空船3名正選太空人包括入選過神五及神六計劃的翟誌剛、以及2名也曾經入選過神六的隊友劉伯明與景海鵬。當中最有可能執行出艙任務的是翟誌剛,第壹備選是劉伯明。42歲的翟誌剛是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龍江縣人,1985年加入空軍,有超過1000小時的安全飛行紀錄。

飛天號航天服中國造

神舟七號準備了兩套航天服,壹套是俄羅斯海鷹“飛天”艙外航天服號航天服,壹套是中國自主研究的飛天號航天服。飛天號航天服接口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國的模式來做的。飛天號是我們的自主知識產權,以後航天員出艙可能依賴我們自主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羅斯的航天服。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將是我們的航天服。

《2》飛船應用系統

飛船應用系統

飛船應用系統是壹個實用性的系統,它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飛船應用系統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載人飛船的空間實驗支持能力,開展對地觀測、環境監測,進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空間天文、流體科學等實驗,安裝有多項任務的上百種有效載荷和應用設備,飛船試驗階段的應用屬試驗性質,實驗內容非常廣泛,研究成果將廣泛用於醫藥發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難病癥以及工業、農業等各行業之中。載人飛船系統采用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兩對太陽電池帆板構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圓頂降落傘回收方案。其中軌道艙位於飛船的前部,裝有船上各分系統為飛船自主飛行和留軌飛行工作所需的設備及有效載荷。

飛船應用系統成功為氣象預測服務

從1992年以來,應用系統完成了近200臺全新有效載荷的研制,***200多臺次有效載荷設備分別參加了“神舟”壹號至“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和在軌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地面應用中心的接收、預處理、監控管理等系統全部無故障運行。建成了系統集成測試平臺、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和空間環境預報中心,開展了67個課題的科學研究,創造了100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方法,取得了豐碩的科技成果。

在對地觀測方面,應用系統為我國成功地研制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光譜監視器、太陽常數監測器等壹批先進空間遙感器。其中,“神舟”三號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是繼美國1999年發射MODIS之後進入空間的第二臺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圖像質量清晰,光譜分辨率好,應用部門已利用這些成果開展試驗性應用研究,對其評價認為:“這標誌著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上了壹個新的臺階,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技術已跨入美國和歐***體等國際上先進行列”;“神舟”四號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在軌運行取得大量具有應用價值的科學數據,壹舉試驗成功微波輻射計、微波高度計和微波散射計,是我國空間遙感技術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計的飛船精密定軌,達到我國低軌道空間飛行器全球定軌的最高精度;卷雲探測儀具有探測大面積卷雲和薄卷雲的能力,結果超出預期,受到用戶的高度評價;為我國首次實現對全球環境重要參數絕對量的探測,對太陽和地—氣紫外、太陽常數和地球輻射收支狀態等進行了系統監測,觀測成果達到國際水平。

在空間生命及微重力科學領域,研制了壹批先進的實驗裝置,進行了數十項空間實驗。其中微重力液滴熱毛細遷移的空間實驗和理論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空間細胞培養、細胞電融合、蛋白質結晶、空間生物效應和空間連續自由流電泳,以及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的金屬合金、氧化物晶體、半導體光電子材料的生長實驗,也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部分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空間天文方面,在國內率先對宇宙及太陽的高能暴發現象進行空間觀測,取得了γ射線暴探測研究的重要成果。載人航天工程壹期空間科學計劃的成功,使我國掌握了空間科學實驗的重要關鍵技術,空間科學實驗和探測水平跨上了壹個新臺階。作為載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間環境監測及預報研究,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飛船軌道空間環境參數,準確預報了對飛船發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災害性空間環境狀態,保障了飛船和航天員的安全,建立了空間環境預報中心,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空間環境預報保障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研究水平。

《3》載人飛船系統

載人飛船構造:

1,軌道艙呈圓桶形狀,是航天員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軌道艙調整了艙內布局設計以便安裝應用系統設備及航天員食品和飲用水裝置。軌道艙的後端底部設有艙門,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返回艙。軌道艙外部兩側裝有兩個像鳥兒翅膀壹樣的太陽電池翼,軌道艙所需要的電能就是由這兩個電池翼提供的。

2,返回艙是載人飛船唯壹返回地球的艙段,飛船起飛、上升到入軌及返回著陸時,航天員都在返回艙內。神舟六號的返回艙形狀像鐘,其艙門與軌道艙相連,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軌道艙。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艙內安裝了航天員的座椅。飛船在起飛、上升和返回地面時,航天員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艙內還安裝了飛行中需要航天員監視和操作的儀器設備,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可以隨時判斷、了解飛船的工作情況,還可以在必要時人工幹預飛船的系統和設備的工作。

3,推進艙形狀也是圓柱形的,艙內安裝推進系統發動機和推進劑,其使命是為飛船提供姿態高速和進行軌道維持所需的動力,飛船電源、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壹部分設備也安裝在這裏。推進艙外部兩側也安裝了兩個太陽電池翼,為飛船提供所需的電能。

載人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都是密封的艙段,艙內與外界完全隔絕,內部安裝的環境和生命保障系統,將為航天員提供壹個與地球環境壹樣的舒適生活環境。另外,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窗口,壹個用於航天員觀察窗外的情景,另壹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察地面駕駛飛船。

《4》運載火箭系統

神舟七號使用長征2F火箭進入太空。專家壹致認為,火箭功能及性能滿足工程總體和飛行任務要求;產品技術狀態受控,研制質量良好,出現的質量問題已經全部歸零或有不影響飛行任務的明確結論;完成了規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項目試驗,各項準備工作滿足載人航天飛行產品出廠放行準則的要求。

長征2F火箭整裝待發

長征2F運載火箭主要技術指標:

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說100次發射裏,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現問題;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現1000次問題裏,可能有3次會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這是載人火箭的特性。壹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為0.91到0.93,沒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飛重量為479噸:火箭加上飛船重量約44噸,其它的都是液體推進劑。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體,比人體含水量還大。水通常占人體的60%到70%。

飛船重量為8噸多,占船箭組合體起飛重量的六十二分之壹:要把壹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號飛船比神舟五號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級直徑為3.35米:古羅馬人使用兩匹馬拉的車,車輪在石板路上磨出兩道溝。由於車輪寬窄不壹樣,路上留下了不同寬窄的溝。後來他們想把輪距統壹起來,就把兩匹並排的馬屁股當成標準,即1.435米,後來英國人修鐵路也把鐵軌軌距定為1.435米,並被各國沿用。按照這個軌距修建的鐵路,能夠運輸的貨物最寬為3.72米,去掉車廂外殼,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標準鐵路進行運輸的火箭最大直徑只能達到3.35米。

火箭入軌點速度為每秒7.5公裏:這個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們通常說的“十裏長街”,是指北京建國門至復興門的距離,長6.7公裏。每秒7.5公裏的速度,相當於1秒鐘內從長安街東頭跑到西頭。

火箭軌道近地200公裏,遠地350公裏:地球半徑6400公裏,火箭軌道與地球的距離,僅為地球半徑的幾十分之壹。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飛船就像貼著地面在飛行。

《5》發射場系統

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基本任務是,為運載火箭、飛船、有效載荷提供滿足技術要求的轉載、總裝、測試及運輸設施;為航天員提供發射前的生活、醫監、醫保和訓練設施;為載人飛船發射提供全套地面設施;組織、指揮、實施載人飛船的測試、發射及飛行上升段的指揮、調度、監控、顯示和通信;組織、指揮、實施待發段和上升段的應急救生;完成運載火箭上升段的跟蹤測量和安全控制;為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提供有關參數和圖像;提供載人航天發射區的後勤服務保障。

酒泉發射場建在戈壁沙漠的綠洲上,西依山,東臨河,是當年聶榮臻元帥親自挑選的壹塊風水寶地。至今,壹提起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許多人都會以是在酒泉。其實酒泉發射中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這裏距離酒泉還有210公裏。當時以“酒泉”命名,壹是因為當時各國導彈衛星發射場起名時均避開真實地址,二是發射場地處茫漠戈壁,很難選壹個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與發射中心距離最近,且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壹,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壹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隨著任務的變化,發射場在神七任務中不僅要為艙外航天服提供測試環境和技術保障,還要重新制定測試和發射流程,把艙外航天服與飛船的聯試、艙外航天服與火箭的聯試等納入測試流程。

《6》測控通信系統

在“神舟”飛船七大系統中,測控與通信至關重要。打個比方,航天器好比是風箏,測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遠洋測量船就是牽住風箏的那壹根線,地面的控制系統就像放風箏的人,測控與通信總體方案設計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載人航天工程的成敗。

、 當運載火箭發射和載人飛船上天飛行以及返回時,需要靠測控通信系統保持天地之間的經常性聯系,完成飛船遙測參數和電視圖像的接收處理,對飛船運行和軌道艙留軌工作的測控管理。這個測控通信系統由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陸上地面測控站和海上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隊組成,執行飛船軌道測量、遙控、遙測、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員逃逸控制任務額。

我國航天器測控系統已經形成了以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為中樞,以十多個固定臺站、活動測控站和遠望號測量船為骨幹的現代化綜合測控網。在載人航天工程中,我國的飛船測控系統使用了統壹S波段系統,通過同壹套發射機和天線系統、接收設備發送或接收遙測和遙控信號以及話音和電視信號。探月的號角吹響後,我國的航天測控網又開始建設探月測控系統,月球探測二期工程將建設35米口徑天線深空測控網,提高我國深空測控的能力。未來我國還將進壹步加強深空測控領域的國際合作。

飛行任務:

這次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實施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飛船運行期間,1名航天員著我國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

按計劃,神舟飛船將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運行在高度約343公裏的近圓軌道。

航天員出艙活動完成後,飛船將釋放壹顆伴隨衛星。還將進行“天鏈壹號”衛星數據中繼試驗。

神舟七號飛船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將返回內蒙古中部地區的主著陸場。

《7》著陸場系統

飛船著陸場系統是指擔負對飛船再入軌跡的捕獲、跟蹤和測量,搜索並回收返回艙,以及對航天員出艙後進行醫監醫保、醫療救護和緊急後送等相關分系統的總稱。

著陸場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壹個系統。著陸場系統的主要任務是:飛船在太空飛行後,從返回艙再入大氣層開始,利用先進的無線電測量系統,對目標進行捕捉、分析和落點預報,然後組織迅速逼近返回艙,並且對返回艙進行處置,且將其安全運回基地。著陸場系統還包括:飛船上升段陸上和海上應急返回搜救分系統,在海上救生區部署了專門的打撈救生船和直升機,配備了能在復雜海況下打撈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艙的設備。

要讓在300多千米高空飛行的飛船準確降落在旋轉著的地球上的預定地點,肯定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多種技術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統、跟蹤系統和安全的著陸場系統。前蘇聯曾有壹次飛船返回時,因控制系統發生偏差,飛船偏離預定著陸點1000多千米。結果當飛船降落到距地面壹定高時,3名宇航員從飛船彈射出來後(那時是乘降落傘著地,不是乘飛船直接著地),有兩個宇航員落地了,還有壹個宇航員掉到了森林裏。由於直升機無法在森林著陸,只得專門派伐木工人緊急趕至現場,開辟壹個停機坪,讓直升機降落才把人救走。當時天氣很冷,航天員在森林裏凍了壹天壹夜,差點凍死。所以除了對飛船的控制、跟蹤技術非常重要外,飛船著陸場地的選擇和建設也是非常有講究的。

當然,飛船的著陸場不是像跳傘員降落地點那樣,在壹塊平坦的地面上畫個圈,做個明顯標誌,跳傘員自己控制降落傘,落到裏面就行了的。飛船著陸場的選擇遠不是這樣簡單,而且它的建設是壹個非常復雜的系統。

神七日誌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國成功實施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

第壹日 9月25日

17時30分:航天員出征儀式。胡錦濤來到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親切看望執行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並為他們壯行。

18時許:三名航天員抵達發射場。確認技術狀態後,航天員先後進入神七返回艙。

18時35分許:翟誌剛開始用指揮棒嘗試操作。

21時09分許:神舟七號發射進入1分鐘準備,擺桿全部打開。

21時09分許:火箭點火

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升空

點火第120秒 火箭拋掉逃逸塔

點火第159秒 火箭壹二級分離成功

點火第200秒,整流罩分離

點火第500秒,二級火箭關機

點火第583秒時,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

21時22分許:航天員報告:太陽帆板展開,身體感覺良好。

21時30分許: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宣布:飛船正常入軌。

21時32分許: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

22時07分:神七升空後第壹次在軌和出艙活動空間環境預報:空間環境平靜,對飛船的在軌運行是安全的。

23時19分許:在神舟七號飛船飛行第二圈過程中,航天員翟誌剛首次從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開展工作。

第二日 9月26日

4時04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變軌,由橢圓軌道變成近圓軌道。

10時20分許:航天員開始組裝測試艙外航天服。

12時0分36秒至8分46秒:遠望六號船首次精確測控神七飛船。

12時47分至12時59分:神七飛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異常區域。

21時47分許:“飛天”和“海鷹”兩套艙外航天服均組裝完成

21時59分許: 航天員翟誌剛與飛控中心試驗天地對話。

22時25分許,航天員開始穿個人裝備

23時36分許:翟誌剛著中國自主研發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第三日 9月27日

13時57分許:返回艙艙門關閉,航天員開始進行出艙前準備工作。

15時30分許:艙外服氣密性檢查正常,氣壓閥檢查正常。

15時48分許:指控中心批準軌道艙開始泄壓。神七軌道艙開始進行第壹次泄壓。

14時許:神七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決定:翟誌剛為出艙航天員,劉伯明在軌道艙支持配合翟誌剛出艙,景海鵬值守返回艙。

16時17分許:神舟七號和北京飛控中心對話,飛船運行正常,航天員表示感覺良好,航天員吸氧排氮結束。

16時22分許: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

16時24分許:出艙活動重要步驟均已結束。航天員吸氧排氮、泄壓工作準備完畢。

16時26分許:軌道艙開始第二次泄壓,當艙內氣壓降至2千帕時可滿足航天員出艙條件。

16時39分許: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和配合下,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翟誌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16時48分,翟誌剛在太空邁出第壹步,中國人的第壹次太空行走開始。

16時58分: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發出指令:“神舟七號,返回到軌道艙”。

16時59分許:翟誌剛進入軌道艙,並完全關閉軌道艙艙門,完成太空行走。

15時01分許:軌道艙關閉正常。

18時32分許:中***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與神七航天員進行天地通話。

19時24分:神舟七號飛船飛行到第31圈時,成功釋放伴飛小衛星。這是中國首次在航天器上開展微小衛星伴隨飛行試驗。

20時16分許:伴飛衛星完成對神舟七號的20分鐘拍照,圖像十分清晰。

21時45分:神舟七號上的三位航天員與家人進行天地通話。

第四日 9月28日

11時06分許,航天員換好艙內航天服。

11時16分許,三名航天員穿艙內壓力服,做返回準備。返回控制數據將註入飛船。

11時46分許,返回控制數據已註入飛船。

12時51分許,神舟七號返回艙艙門關閉,神七返回階段開始。

15時26分許,擔任搜救回收神七飛船任務的車隊已從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出發,正在向主著陸場進發。

15時59分許,四子王旗主著陸區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大小路口均有執勤人員把守,嚴禁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

16時22分許,主著陸場地面搜救分隊正向飛船理論落點開進。

16時41分許,各測控站點進入神七飛船返回跟蹤的10分鐘準備。

16時44分許,北京飛控中心發出飛船調姿指令。飛船壹次調姿到位。

16時51分許,北京飛控中心宣布飛船進入正常返回軌道

17時02分許,主著陸場六架搜救直升機全部起飛

17時06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各測控點發出落點預告

17時12分許,推進艙和返回艙成功飛離

17時17分許,搜救直升機到達指定空域待命

17時20分許,神舟七號飛船飛入中國上空

17時20分許,返回艙降落傘打開

17時21分許,飛船進入黑障區,與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暫時中斷。

17時22分許,飛船進入主著陸場上空

17時24分許,飛船飛出黑障區

17時25分許,搜救人員在直升機內舉牌提示:搜救開始。

17時25分許,三名航天員向地面通報感覺良好

17時36分許,神舟七號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返回艙順利著陸。

18時22分許,航天員翟誌剛成功出艙

18時23分許,航天員劉伯明、景海鵬成功出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