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棒的作用?
指揮的任務不僅是把總譜上的音符以及速度、力度、節奏等標記通過手勢表達出來,更重要的是發揮藝術想象,將各種復雜的感情、情緒通過指揮動作無聲地傳遞給演奏者,啟發感染他們***同奏出動人的音樂,揭示出音樂的內涵。指揮的藝術想象來自其藝術修養,而通過什麽手段來傳遞指揮的意圖,則是指揮法研究的壹個重要內容。
指揮棒是表達指揮意圖的工具。通常我們將它分為三個部分:棒尖、棒中、棒根。這三者在指揮過程中表現力各不相同。
棒尖是整個指揮動作中最為靈便的部分,適宜在較小的動作幅度、較銳的反射角中起作用,以表達活潑、跳躍、輕快的音樂情緒。例如表現單純的高音區歡快的曲調、節奏性很強的快速片斷以及尖銳而短促的音響等,指揮棒尖都有著良好的暗示作用。棒尖在拍點後的“上挑”動作有著明顯的切分感,在句末還能預示快速的吸氣。棒尖經常與手腕、手指相配合,以顯示上述種種預示性能。由於棒尖的反彈能力特別強,所以它與較大角度的反射角幾乎不相聯系,在大幅度的手臂動作中它的作用就不甚明顯。
用棒中擊拍,實際上是整個指揮棒平行移動***同到達拍點的結果,因此它的準備線和拍點都顯得十分清晰。在管樂聲部,尤其是在木管聲部齊奏和弦需要幹凈壹致的吐音時,在表達平直、質樸的音色時,我們時常用棒中擊拍。棒中適應的速度、力度範圍較廣,與各種中等大小的反射角配合時能表達如歌的、流暢的直至強烈的、激動的、威武雄壯的等各種音樂情緒。用棒中做下敲的動作可以產生突強(sf)的重音效果。它也能在拍點後上提,預示中等速度和力度的切分或吸氣。棒中是指揮棒運用最為廣泛的部位,不僅在擊拍點時,而且是指揮線條的各種方向的運行中都具有最大的表現力——它可以在左右上下的平面內活動,也可以在前後縱深的立體空間施展。與棒尖不同,使用棒中擊拍時手臂的活動是必不可少的。
棒根擊拍實際上是指揮棒隨手腕而動形成的——當手腕放松地拖曳時,動作的著力點就在棒根的部位,於是擊拍時它較其他部位先期到達拍點。它的運行往往牽動整個手臂,必要時前臂的動作更為主動。棒根的應用經常與柔和的抒情旋律、連貫的長音、被動拍的節奏、豐滿濃厚的音色尤其是低音區氣息較長的渾厚的曲調相聯系。用棒根擊拍往往不強調拍點,通常在中、慢速度中運用,有時甚至拍點都不顯露出來。在弦樂濃濃地揉弦時,在特別富有表情的音樂片斷中,棒根有著特殊的表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