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中國疫情期專家們在幹什麽?

中國疫情期專家們在幹什麽?

救治新冠重癥患者,上海的重癥醫學專家們下沈到社區醫院

澎湃新聞

原創

2023-1-7 11:45 · 來自上海 · 澎湃新聞官方賬號

去年12月以來,重癥醫學專家王瑞蘭每天早上七點半到醫院,壹直工作到晚上七點半,甚至更晚。

壹切都是為了救治新冠患者。2022年12月中旬起,上海市衛健委成立市級重癥專家組,統籌安排重癥救治專家力量,加強重癥患者的預防與救治。其中市級專家團隊***132人,包括急診與重癥醫學科82人,根據上海市16個行政區分成16個專家小組,與區衛健委組建的專家團隊、各級醫療機構的院內多學科重癥救治團隊聯動協作,提高重癥患者救治水平。

上海市第壹人民醫院急診危重病科主任王瑞蘭是市級重癥專家組的壹員,對口虹口區,線上討論疑難病例,線下還會不定期地前往現場指導交流。來自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的重癥醫學專家李穎川對口普陀區,他帶領的專家小組定點下沈到普陀區中心醫院、普陀區人民醫院、長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其實市級專家下沈社區,更大的意義在於跟大家***同探討如何更準確地識別高危患者,防止他們轉成重癥,以及減少重癥向危重癥的轉化。當前,我們的工作重點就是防治重癥,盡可能多地減少重癥和危重癥,把關口前移,讓更多三級醫院、市級醫院或者中心醫院的重癥治療資源用於有效地搶救重癥患者。這是我們壹致的目標。”李穎川說。

上海市衛健委1月6日介紹,132名市級專家已巡診216次,會診333次,提請全市大會診126次。16個區的區級專家***579名成員,已進行遠程會診698次,指導社區患者就地治療3283例。

李穎川工作場景。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指導重癥患者治療

1月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副院長、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李穎川處了解到,市級專家團隊與區級、院級專家團隊緊密合作,依托日調度會制度,重癥患者市、區兩級巡查會診制度,市、區重癥患者雙向對口轉診制度等聯動機制,在上海各區有序開展重癥救治工作。

李穎川是壹名重癥醫學科專家,同時也是此次普陀區重癥專家小組的負責人。他所帶領的專家小組***有8位成員,分別來自第十人民醫院、胸科醫院、壹婦嬰、腫瘤醫院等市級醫院。此次對接普陀區,李穎川和小組成員定點下沈到普陀區中心醫院、普陀區人民醫院、長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多次參加巡診和會診,並開展專題培訓。

李穎川和他負責的重癥專家小組。

李穎川介紹,自己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對轄區內壹、二級醫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重癥患者的治療指導,“譬如區級醫院在處理急診,挽救危重癥病人時,會遵循壹些新冠重癥救治的藥物治療方案,也有時會遇到壹些病情比較危重,或雖然癥狀還可以但CT影像顯示重癥向危重癥發展的病人,這其中有壹些診斷和治療的細節需要進行進壹步交流後確認。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專家小組就需要探討如何更好地對這類患者采取救治措施,包括抗感染的治療方案、慢性病的控制等。”

他表示,目前上海市各個醫院的重癥急診壓力都比較大,指導以線上進行居多;也會有個別需要線下指導的情況,需要專家前往區裏的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現場指導。此外,對患者及其家屬,他們也會通過宣教和門診隨訪,提供壹些治療康復方面的指導。

根據市、區重癥患者雙向對口轉診制度,原則上重癥患者就地接受治療,會診專家以線上、現場或駐點指導等多種方式參與救治,如經市級專家會診,確需轉診的,按照“以院包區、區內協調”的原則,通過區域內三級救治網絡系統進行對口轉診。患者病情平穩後,按照“首診負責”的原則返回原轉出醫療機構繼續治療。不過,李穎川說,這類需要轉診的情況並不常見,因為大部分區級醫療機構的醫療設施(如呼吸機等)已能夠滿足普通重癥的治療需求。而如果是特別嚴重、病情復雜的重癥,又往往是不能轉運的,因為轉運的風險太大,“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遇到此類特殊情況,實際轉運的病例也非常少。”

除了提供重癥患者的治療指導,市、區兩級專家還會對轄區內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專題培訓。“在2022年12月疫情‘放開’之初,我們就在申康集團和市衛健委指導下,依托醫院協會重癥管理專委會、醫療質量管理專委會等,對各醫療機構進行了壹系列系統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新冠重癥、新冠基礎工作等,都是線上進行,邀請了上海全市的重癥專家和各專科專家。我本人是醫院協會重癥管理專委會的主任委員,我也負責了部分培訓內容。”李穎川說。從全市情況看,截至目前,市級專家組***進行專題培訓43次,區級專家***進行專題培訓133次。

“通過前段時間的專題培訓,現在區級和社區醫生基本上都熟悉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療方案,也掌握了重癥患者的治療方法。”李穎川說,這些醫院都有做得很好的地方,有實踐經驗,同時,通過專家團隊在壹線的指導,讓基層的醫療隊伍專業能力得到進壹步提升,並通過有效的機制,讓急需救治的重癥患者得到有效醫治,盡快恢復健康。

李穎川工作場景。

線上討論疑難病例

王瑞蘭是上海第壹人民醫院急診危重科主任,曾支援過武漢抗疫。

作為此次市級專家團隊的壹員,她需要負責指導虹口片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並不定期前往二級醫院巡視、查房、與醫院的醫生討論疑難病例。去年12月以來,王瑞蘭保持著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七點半到醫院的習慣,壹天工作時長達12個小時。

1月6日下午,王瑞蘭與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急診科的醫生進行了線上會議,討論疑難病例的救治。當日稍早壹些時候,壹位感染性休克的老人被送進市第四人民醫院,自身患有低血壓。給其服用了增壓藥後,王瑞蘭建議尋找病人的感染部位和感染源。目前,這名老人已入住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內科病房接受治療。

線上會議開完,王瑞蘭又前往曲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導。“那裏分區分診,整個都做得挺好的。醫護人員會詢問每個病人的疾病史和疫苗接種情況,並視情況給他們量血壓,測量血氧飽和度情況,根據病人情況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王瑞蘭介紹,不同程度的患者有不同的應對策略,通常輕型患者建議居家治療,普通型患者先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輸液、輸氧,重型以及危重型患者則直接轉往上級醫院就近治療。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如血栓型的重癥病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會當即對其進行抗凝治療。同時,市級專家的定點下沈,也為區級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中心提供了切實幫助。

2020年1月28日,王瑞蘭曾前往武漢支援。她至今記得當時給患者治療的情景,其中有位患者康復出院壹個月後,還給她發來壹段吹小號的視頻,“那是我最感動的時候。”

“三年來,所有經驗都在壹點點積累,武漢的經驗也非常重要。我覺得最重要的舉措是俯臥位通氣。”王瑞蘭說,俯臥位通氣可以讓患者避免氣管插管的痛苦。如今她依然運用這壹經驗,為有需要的病人做俯臥位通氣,也把這壹治療方法傳授給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的醫生們。

搜索

張文宏

新冠老人大口呼吸

上海疫情已死了多少人

中央下達疫情最新政策

新冠危重癥患者

上海疫情趨勢曲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