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鳥巢式奧運體育館有哪些功能
許多看過“鳥巢”設計模型的人這樣形容:那是壹個用樹枝般的鋼網把壹個可容10萬人的體育場編織成的壹個溫馨鳥巢!用來孕育與呵護生命的“巢”,寄托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
整個體育場結構的組件相互支撐,形成網格狀的構架,外觀看上去就仿若樹枝織成的鳥巢,其灰色礦質般的鋼網以透明的膜材料覆蓋,其中包含著壹個土紅色的碗狀體育場看臺。在這裏,中國傳統文化中鏤空的手法、陶瓷的紋路、紅色的燦爛與熱烈,與現代最先進的鋼結構設計完美地相融在壹起。
整個建築通過巨型網狀結構聯系,內部沒有壹根立柱,看臺是壹個完整的沒有任何遮擋的碗狀造型,如同壹個巨大的容器,賦予體育場以不可思議的戲劇性和無與倫比的震撼力。這種均勻而連續的環形也將使觀眾獲得最佳的視野,帶動他們的興奮情緒,並激勵運動員向更快、更高、更強沖刺。在這裏,人,真正被賦予中心的地位。
更為匠心獨具的是,“鳥巢”把整個體育場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將很多附屬設施置於地形下面,這樣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資,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廣場的邊緣緩緩降落,依勢築成熱身場地的2000個露天座席,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並再次節省了投資。
評審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關肇鄴評價說,這個建築沒有任何多余的處理,壹切因其功能而產生形象,建築形式與結構細部自然統壹。
評審委員會和許多其他建築界專家都認為,“鳥巢”將不僅為2008年奧運會樹立壹座獨特的歷史性的標誌性建築,而且在世界建築發展史上也將具有開創性意義,將為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建築發展提供歷史見證。
設計並搭建“鳥巢”不易,要讓“鳥巢”在未來的日子裏充滿生機與活力更為不易。據介紹,“鳥巢”設計之初和深化設計的過程中,壹直貫穿著節儉辦奧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滿足奧運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永久設施和臨時設施的平衡。按照要求,“鳥巢”***設10萬個座席,其中8萬個是永久性的,另外兩萬個是奧運會期間臨時增加的。
在此基礎上,設計中將“鳥巢”的功能與周圍地區日後定位乃至整個城市的中長遠發展規劃結合起來考慮。根據已確定的規劃方案,“鳥巢”所在的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賽後將成為壹個集體育競賽、會議展覽、文化娛樂、商務和休閑購物於壹體的市民公***活動中心。作為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將成為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壹,在相當長時期內,也將成為參觀旅遊的熱點地區。同時,“鳥巢”在設計建設中,還在場地和空間的多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以提高場館利用效率,除能夠承擔開幕、閉幕和體育比賽外,還將滿足健身、商務、展覽、演出等多種需求,為成功實施“後奧運開發”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的國家體育場將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是北京奧運的三大主題,此次尚德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落戶“鳥巢”,將清潔、環保的太陽能發電與國家體育場容為壹體,不僅是對北京奧運會三大主題的極好體現,同時對於提倡使用綠色能源、有效控制和減輕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倡導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和良好的示範效應。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技術目前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該太陽能發電系統是由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並向國家體育場獨家提供,安裝在國家體育場的12個主通道上,總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總容量130千瓦,對國家體育場電力供應將起到良好的補充。
補:
8月的北京,天氣炎熱,91000人坐在壹個體育場裏看比賽,如何增加其舒度.
“鳥巢”的中方設計師們經過多次論證,借用了流體力學設計中的壹種計算機CFD模擬方法,對“鳥巢”的觀眾席進行了熱舒適度、風舒適度的模擬分析實驗。它可以精確模擬出“鳥巢”的鋼結構和膜結構,模擬出91000人同時觀賽時的自然通風狀況,並計算出每個區域的觀眾能感受到的溫度和濕度氣流速度,在圖紙上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現在,“鳥巢”所有的通風設施,都是按照這個模擬分析對外國設計師的圖紙進行調整優化的結果。無論觀眾坐在上層看臺還是下層看臺、普通座位還是VIP席,都能享受到自然光和自然風,達到較好的舒適度。
華南理工大學的設計人員跟國家隊的李永波總教練以及林丹、張寧等隊員交流,問他們,哪次大賽的場館設計完全符合羽毛球運動要求,讓人挑不出壹點毛病的?大家都說,印象中還真沒有。——這也難怪,目前世界上所有能舉行大賽的高水平體育場館,幾乎沒有哪個是為羽毛球比賽專門設計的。
沒有可供借鑒的先例,只能靠中國人自己想辦法。
經過多次論證,決定采用觀眾席席下送風的空調設計,也就是看臺內增設空調送風管道,讓涼風從觀眾的座椅下面吹出來。每兩個座位下面,有三個直徑各13厘米的送風口,整個體育館中,這樣的送風口***有1萬多個。
采用這樣的設計有兩個好處:首先是降低了風速。風速大小與出風管道的橫截面積是成反比的,把壹個出風口“分解”成了1萬多個出風口,風速當然就小了;其次是避免了空調風向對場上運動員的影響。壹般體育館空調的送風管道是在屋頂,風從上面吹下來,再吹向四面的觀眾席,冷氣在由上面轉向側面的過程中會形成壹個渦旋氣流,影響到羽毛球的飛行線路,現在將出風口設計在觀眾席下,回風口設計在兩層觀眾席之間,就避免了渦旋氣流的產生。
席下送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點難。體育館觀眾席的下方,實際上是觀眾集散大廳,洗手間、休息室和許多功能用房都設在那裏,空調管道要從這些房間上面通過去。而北工大體育館的獨特外觀要求建築物不能太高,如果在屋頂加上管道,會讓這些房間的使用空間變得更加矮小,何況這些房間功能不同,本身也需要不同的管道。為了避讓開送風管道,同時讓有限的空間得到最大的利用,中國設計師們反復修改,最終的設計方案與最初圖紙相比,幾乎所有房間的位置都挪了壹遍。
不僅在空調上下功夫,連每壹扇門的位置都經過精心考慮。在最初的圖紙上,為了疏散方便,休息大廳的門和觀眾席的門都是兩兩相對的。後來有專家提出,比賽的時候如果兩扇門同時打開,會形成穿堂風,影響場上比賽。設計師們馬上作了修改,把門的位置錯開了。
經過種種改進,現在,羽毛球館內的風速可以控制在0.2米/秒以下,完全符合國際羽聯的要求。除了保證運動員能發揮最佳的競技水平,也能保證觀眾席的舒適度——觀眾席的溫度在25℃至27℃之間,場內則是26℃到28℃。依靠自己的智慧,中國人成功解決了困擾國際羽壇多年的“老大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