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字開頭文言文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12分,每小題3分)韓鏞,字伯高,濟南人。延佑五年中進士第,授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尋遷集賢都事。
泰定四年,轉國子博士,俄拜監察禦史。當時由進士入官者僅百之壹,由吏致位顯要者常十之九。
帝乃欲以中書參議傅巖起為吏部尚書,鏞上言:“吏部掌天下銓衡,巖起從吏入官,烏足盡知天下賢才。況尚書秩三品,巖起累官四品耳,於法亦不得升。”
制可其奏。 天歷元年,除僉浙西廉訪司事,擊奸暴,黜貪墨,而特舉烏程縣尹幹文傳治行為諸縣最,所至郡縣,為之肅然。
二年,轉江浙財賦副總管。至順元年,除國子司業,尋遷南行臺治書侍禦史。
順帝初,歷僉宣徽及樞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講學士,既而拜侍禦史,以剛介為時所忌,言事者誣劾其贓私,乃罷去。
五年,臺臣辨其誣,遂復起參議中書省事。 七年,朝廷慎選守令,參知政事魏中立言於帝:“當今必欲得賢守令,無加鏞者。”
帝乃特署鏞姓名,授饒州路總管。饒之為俗尚鬼有覺山廟者自昔為妖以禍福人為盜賊者事之尤至將為盜必蔔之。
鏞至,即撤其祠宇,沈土偶人於江。凡境內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毀之。
人初大駭,已而皆嘆服。鏞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學宮,求宿儒學行俱尊者,列為《五經》師,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謁先聖,月必考訂課試,以示勸勵。
每治政之暇,必延見其師生,與之講討經義,由是人人自力於學,而饒之以科第進者,視他郡為多。鏞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屬亦皆化之。
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壹不厭其所欲,即銜之,往往騰謗於朝,其出使於饒者,鏞延見郡舍中,供以糲飯,退皆無有後言。
其後有旨以織幣脆薄,遣使笞存省臣及諸郡長吏。獨鏞無預。
鏞治政,雖細事,其詳密多類此。 十年,拜中書參知政事。
十壹年,丞相脫脫在位,而龔伯璲輩方用事,朝廷悉議更張,鏞有言,不見聽。人或以鏞優於治郡,而執政非其所長,遂出為甘肅行省參知政事。
及脫脫罷,用事者悉誅,而鏞又獨免禍。乃遷西行臺中丞,歿於官。
(選自《元史》)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 ) A.吏部掌天下銓衡 詮:選拔官吏 B.制可其奏 制:制止 C. 俾俊秀入學宮 俾:使 D.月必考訂課試,以示勸勵 勸:勉勵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A.凡境內淫祠有不合祀典者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B.往往騰謗於朝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C.鏞延見郡舍中,供以糲飯 燕王誠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 D.用事者悉誅,而鏞又獨免禍 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11、文中劃線未句讀處句讀正確的壹項是( )A.饒之為俗/尚鬼有覺山廟者/自昔為妖以禍福人/為盜賊者事之/尤至將為盜/必蔔之B. 饒之為俗尚鬼/有覺山廟者/自昔為妖以禍福人/為盜賊者事之尤至/將為盜/必蔔之C. 饒之為俗尚鬼/有覺山廟者/自昔為妖以禍福/人為盜賊者事之/尤至將為盜/必蔔之D. 饒之為俗/尚鬼有覺山廟者/自昔為妖以禍福/人為盜賊者事之尤至/將為盜/必蔔之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壹項是( ) A.元朝時,顯要官職往往是由吏職出身的人來擔任,很少有人能從進士做官,韓鏞就是從進士做官的。 B.韓鏞在擔任侍禦史時,因為剛正不阿被當時的官員們忌恨,議論政事的人誣告他貪贓肥私,於是他被罷免了官職。
C.饒州地區民俗崇尚鬼神,就連做盜賊的人準備搶劫時,也必定到覺山廟中占蔔吉兇,韓鏞到任後,就拆毀了廟宇,將泥塑偶像沈入江中。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來就多,各地方州縣都很討厭他們,他們到了饒州,韓鏞只供給他們粗米飯,他們也不敢有什麽議論。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巖起從吏入官,烏足盡知天下賢才?(3分)譯: (2)由是人人自力於學,而饒之以科第進者,視他郡為多。
(3分)譯: (3)而龔伯璲輩方用事,朝廷悉議更張,鏞有言,不見聽。(4分)譯: 參考答案:9.B 帝王的命令10.D(A項,前壹“者”,定語後置的標誌;後壹“者”,用於時間詞後,表示停頓B項,前壹“於”是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處所;後壹“於”,介詞,表被動。
C項前壹“以”是介詞,用;後壹“以”是連詞,表目的。D項,都是連詞,表轉折。
)11.B12.D(“朝廷供奉本來就多,各地方州縣都很討厭他們”不當)四、(24分)13.(1)傅巖起從吏職起家做官,怎麽能了解全天下的賢才?(3分。大意1分,“烏”“知”各1分。)
(2)由此人人自覺努力學習,因而饒州通過科第考試進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縣要多。(3分。
大意1分,“以”“視”各1分。.) (3)而龔伯璲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議論改革,韓鏞也提出意見,但沒有被采納。
(4分。大意1分,被動句式1分,“輩”“更張”各1分。)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韓鏞,字伯高,濟南人。延佑五年考中了進士,被授予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的官職,不久調任集賢都事。
泰定四年,又轉任國子博士,不久擔任監察禦史。當時能從進士做官的僅有百分之壹,由吏職出身能做到顯要官位的常常有十分之九。
皇帝就想讓中書參議傅巖起做吏部尚書,韓鏞上書說:“吏部是掌管天下考核、選拔人才的地方。
2. 韓丕,字太簡 文言文 答案譯文供參考:
韓丕,字太簡,鄭人(今陜西華縣)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進士。為大理評事,通判衡州。入直史館,知制誥。端拱初拜右諫議大夫,歷知河陽、濠州。淳化三年(九九二)為翰林學士(《學士年表》;《宋史》本傳作淳化二年)。不久出知均州,徙金州。召還,充史館修撰,又出知滁州。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卒。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韓丕,字太簡,華州鄭人。父果,晉開運中,為曲陽主簿,契丹攻城,陷沒焉。母改適他氏。丕幼孤貧,有誌操,讀書於驪山、嵩陽,通《周易》《禮記》,為人講說。常有山林之誌,家雖甚貧,處之晏如。年長,始學文。開寶中,鄭牧知文州,與之偕行,遂薄遊兩川。及牧知成都,劉熙古延置門下,掌書奏,以孫女妻之。
太平興國三年舉進士,聲名籍甚,公卿多薦之者。嘗著《孟母碑》《返魯頌》,人多諷誦之。解褐大理評事、通判衡州。石熙載薦其文行,代還,以文學試中書,擢著作佐郎、直史館,賜緋魚。未幾,改左拾遺。八年,遷職方員外郎、知制誥。雍熙初,加虞部郎中。二年,與賈黃中、徐鉉同知貢舉。丕屬思艱澀及典書命傷於稽緩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責或申以諧謔丕不能平。又舍人王祐以前輩負氣,每陵轢面折之。丕乃表求外郡,出知虢州,就改職方郎中。端拱初,拜右諫議大夫,賜金紫,知河陽、濠州。
丕起寒素,以沖淡自處,不奔競於名宦,太宗甚嘉重之。淳化二年,召入為翰林學士,終以遲鈍不敏於用,俄罷職,充集賢殿修撰、知均州。就遷給事中、工部侍郎,徙金州。召還,充史館修撰,又出知滁州,就加禮部。大中祥符二年,卒。
丕純厚畏慎,似不能言者。歷典州郡,雖不優於吏事,能以清介自持,時稱其長者雲。
(節選自《宋史》)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處之晏如晏如:安然自若。
B.人多諷誦之諷誦:吟詠誦讀。
C.解褐大理評事解褐:解除官職。
D.每陵轢面折之面折:當面指責。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壹項是(3分)
A.丕屬思艱澀/及典書命/傷於稽緩/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責/或申以諧謔/丕不能平
B.丕屬思/艱澀及典書命傷於稽緩/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責或申/以諧謔丕不能平
C.丕屬思艱澀/及典書命/傷於稽緩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責/或申以諧謔/丕不能平
D.丕屬思艱澀及典書命/傷於稽緩/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責/或申以諧謔丕/不能平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韓丕年幼時即遭不幸,品學兼優。他很早就失去父親,母親改嫁他人,但他從小就有高尚的節操,通曉《周易》《禮記》並向別人講解。
B.韓丕中進士後有很高的聲譽。很多大臣都曾推薦他,他寫的文章被很多人誦讀,他後來回到朝廷還曾受到過皇帝的賞賜。
C.韓丕性情耿直,受人排擠。在朝廷任職時與宰相宋琪和舍人王祐政見不合,常受到二人的指責羞辱,於是他請求調到其他地方任職。
D.韓丕性情淳厚,做事小心謹慎。他雖然為官才能並不突出,但能在品行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因此受到當時人們的稱贊。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及牧知成都,劉熙古延置門下,掌書奏,以孫女妻之。(5分)
(2)丕起寒素,以沖淡自處,不奔競於名宦,太宗甚嘉重之。(5分)
3. 遊仲鴻文言文閱讀題譯文資料供參考: 遊仲鴻(1138-1215),字子正,謚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第,官犍為主簿,被總賦李昌圖看中,薦給趙汝愚作制置司幹辦工事。趙汝愚也器重他,稱他是"直諒多聞"之士。
趙汝愚回朝作相後,遊仲鴻也被交章推薦入朝,官監登聞鼓院。趙汝愚受打擊出朝後,遊回川作過利州路轉運判、提點刑獄。
可見,遊仲鴻在京的官不到部長級,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壹級的部門之官?quot;大拜"和"參知政事"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遊似(亦寫侶)(?-1252),字景仁,號克齋,謚清獻,贈少師。
他勤奮好學,師事劉光祖。1221年(宋寧宗嘉定十四年)中進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同年八月拜參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遊似的官運超過乃父,從拜端明殿學士到拜右相封國公死,都壹直在"宰執"的位置上。遊似高官後定居今浙江德清縣新市鎮,那裏曾有他的祠。
遊氏父子的政績。遊仲鴻的官階雖不及兒子的高,但他的膽識和辦事氣魄則遠在兒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幹辦工事時,宜賓壹帶的董蠻部內侵到犍為,並俘獲了壹些宋人。宋準備派兵進擊,遊仲鴻自請單獨前去處理。
他去問明釁端後,叫董部放還俘虜,宋即照付馬價,壹場幹戈就這樣化為玉帛。遊仲鴻受降而歸,從此名聲大起,被成都帥楊輔調為幕僚。
他向楊輔提出,用將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種。這樣既安置了將要退役的士兵,減少人民的賦稅,又利用了荒廢的土地,真是"壹石三鳥"。
紹熙四年入朝,正是韓 胃排斥理學、打擊趙汝愚的時候。首相留正、理學家朱熹、諫官黃度都離開了朝廷。
遊仲鴻憤然上疏道:"陛下宅憂之時,禦批數出不由中書;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禮;諫官黃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復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諫官、講官而能自為聰明者也。
願極還熹,勿使小人得誌,以養成禍亂"他敢於這樣逆鱗犯顏,予頭直指寧宗和韓 胃,確非常人所能為。 自"慶元黨禁"起,他被列入黨人受到打擊,回川在宣撫司任職,又常忤宣撫副使吳曦。
吳曦叛時他已回到南充,宣撫司的幕官薛紱也來到南充,宣撫使程松也來南充,總賦劉崇之也到南充來。遊仲鴻指著案上書有"開禧丁卯正月遊某死"的冊子向薛紱說:我已向家裏人說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遊仲鴻又向薛紱說:我已寫信勸楊輔討賊,楊輔不用我議。如程松肯用我議,我用積俸二萬緡犒兵,護送他到成都。
結果,程松不顧而去。遊仲鴻又遣子遊似,將討賊之義說劉崇之,崇之也不聽。
這說明遊仲鴻有過人的膽識,才有上述的主張與活動。如當時的遊仲鴻有路以上地方大員的權位,那討吳曦的大功,就不屬於安丙和楊巨源了。
遊似從中進士起,壹直官運亨通,做到右相封國公,沒有受過挫折。其間,除了跟理宗講心學、論王道、勸其親儒從諫、敬畏檢身、節用致愛、選賢***理外,則沒有什麽特異的政績可言。
但遊似在朝期間,正是南宋中興,理宗求治,確立理學地位時間。壹些賢才及受黨禁打擊和影響人員多被引用到朝裏來了,如範鐘、真德秀、魏了翁、趙葵、余[王介]等,均是這個時期入朝和受職的。
所以遊似被人稱為朝中正士,被楊升庵評為南宋"蜀中四賢相"之壹。 遊氏父子開南充性理之端。
理學起於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哲體學系。遊仲鴻入朝,壹面佐趙汝愚定策,壹則"常從朱子講學"。
遊仲鴻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學的思想觀點,朱熹還稱遊仲鴻是蜀中奇士。當朱熹被斥出朝時,他上書反對,要求"極還"朱熹。
後來,把遊仲鴻列入"偽學",受到打擊。死後,劉光祖表其墓道日:"嗚呼!慶元黨人遊公之墓。
" 遊似的學術觀點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師劉光祖的影響,還受到理學功臣魏了翁的影響。魏在潼川(今三臺)做官時,即邀遊似去研究性理之學。
遊似說:"嘉定十四載(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齋,同諸友讀易,偏考舊說,切磋究之。
"這年遊似中進士,開始在朝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們關系更好,用遊似的話說:"常過余語"。
他對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為外,在內而情意不親不為內"的講解是"擊節稱嘆"(拍掌叫好)。可見,遊似在理學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響為大。
所以遊似同皇帝論理講治時,就充分體現了以心為主的理學。遊似在權兼禮部侍朗時上疏說:"欲盡事天之禮,當盡敬天之心,心存則政事必適其宜,言動必當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當遊似官史部尚書入侍經幄、皇帝問治時,遊似說:"人主壹念之烈,足以旋乾轉坤,……壹念有時間斷,則無以挽回天下之大勢。"遊似的論述是緊緊抓著心、念不放,把它當成萬能的東西,這既反映了他的理學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觀唯心的理學思想。
我們知道,魏了翁的理學思想來於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學生。朱熹-李燔-魏了翁-遊似,這條線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慶版《南充縣誌·外紀》說:"南充遊忠公,常從朱文公(熹)講學,深明性理,迄今縣中頗得其傳,蓋自遊氏父子雲。"《雜識誌》又說:"宋高宗南渡後,中原文獻。
4. 閱讀下面壹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題韓鏞,字伯高,濟南人延佑五年答案小題1A小題1D小題1B小題1D小題1(1)傅巖起從吏職起家做官,怎麽能了解全天下的賢才?(2)由此人人自覺努力學習,因而饒州通過科第考試進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縣要多。
(3)而龔伯璲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議論改革,韓鏞也提出意見,但沒有被采納。 答案解析小題1除:任命,授予官職小題1A項,前壹“者”,定語後置的標誌;後壹“者”,用於時間詞後,表示“……的時候。”
B項,前壹“於”是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處所;後壹“於”,介詞,表被動。C項前壹“以”是介詞,用;後壹“以”是連詞,表目的。
D項,都是連詞,表轉折。小題1②句主要是說韓鏞遭人忌恨;⑥是說朝廷派往外郡的使者小題1“朝廷供奉本來就多,各地方州縣都很討厭他們”不當小題1(1)3分。
大意1分,“烏”“知”各l分。(2)3分。
大意1分,“以”“視”各1分。(3)4分。
大意1分,被動句式1分,“輩”“更張”各1分。文言文參考譯文:韓鏞,字伯高,濟南人。
延佑五年考中了進士,被授予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的官職,不久調任集賢都事。泰定四年,又轉任國子博士,不久擔任監察禦史。
當時能從進士做官的僅有百分之壹,由吏職出身能做到顯要官位的常常有十分之九。 皇帝就想讓中書參議傅巖起做吏部尚書,韓鏞上書說:“吏部是掌管天下考核、選拔人才的地方,傅巖起從吏職起家做官,怎麽能了解全天下的賢才?況且尚書是三品官階,傅巖起從做官開始多次升遷也才四品,按照制度也,不應升為尚書。”
皇帝下詔同意他的奏言。天歷元年,擔任浙西廉訪司僉事之職,打擊奸詐、暴虐,罷免貪贓不法的官員,而特別推舉烏程縣尹幹文傳的治理行為是各縣之最,凡是韓鏞所到的郡縣,都因為他的到來政務肅然。
天歷二年,轉任江浙財賦副總管。至順元年,任國子司業,不久任南行臺治書侍禦史。
順帝初年,歷任宣徽院及樞密院僉事。至正二年,任翰林侍講學士,隨即任侍禦史,因為剛正不阿被當時的官員們所忌恨,議論政事的人誣告他貪贓肥私,於是他被罷官。
至正五年,禦史臺官員辨白他所受的誣賴,於是又被起用參議中書省事務。 至正七年,朝廷慎重選用州縣長官,參知政事魏中立對皇帝說:“現在您想要找到的賢良州縣長官,沒有人比得上韓鏞的。
“於是皇帝特意寫上韓鏞的姓名,授給他饒州路總管的官職。饒州地區民俗崇尚鬼神,有座覺山廟,從以前就有妖怪能使人得禍福的傳言,做盜賊的人尤其敬奉,準備搶劫時,必定到廟中占蔔吉兇。
韓鏞到任後,就拆毀了廟宇,將泥塑偶像沈入江中。凡時境內不合禮儀的過多的祠廟,全部毀掉。
人們起初極為害怕,後來就都贊同信服了。韓鏞知道百姓可以教化,讓才華出眾的人進入學宮,尋訪品行學問都受人尊重的老成博學的人,作為《五經》教師,每月初壹十五定必穿戴深衣幅巾來拜祭孔子,每月必要來考核功課,用來勸勉鼓勵。
每當處理政事完的空閑時間,肯定要接見延見師生,與他們講論討探究經義,由此人人自覺努力學習,因而饒州通過科第考試進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縣要多,韓鏞居住在官衙中,日常生活清凈淡泊,同僚下屬也逐漸被他所教化。以前,朝廷的使臣到達地方州縣,官府供奉極為奢侈,壹旦不滿足他們的願望,他們就懷恨在心,往往在朝廷中對地方官員竭力誹謗,朝廷使臣到了饒州,韓鏞在郡舍接見他們,供給他們粗米飯,他們從饒州回去後都沒有什麽議論。
後來皇帝降旨:繒帛過於脆薄,派使臣笞責行省官員和各州縣長官。唯獨韓鏞沒有收到責罰。
韓鏞治理政事,即使是小事,也都像這樣考慮周詳縝密。至正十年,任中書參知政事。
十壹年,丞想脫脫在位,而龔伯璲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議論改革,韓鏞也提出意見,但沒有被采納。 有人認為韓鏞擅長治理郡縣,而在朝廷執政並非他的長處,於是外放為甘肅行省參知政事。
等到脫脫被罷免,受他重用的人都被處死,只有韓鏞又獨自免去災禍。於是又調任西行臺中丞,死在官任上。
5. 盧文偉文言文閱讀答案譯文可供參考:盧文偉,字休族,範陽涿地人氏.為北方豪族.父敞,過繼伯父假為兒子.文偉少時為孤兒,有誌向,讀了很多的經史書籍,喜好交遊,年輕時便得鄉裏敬重.州郡辟舉為主簿.年三十八,才被舉為秀才.除本州平北府長流參軍,勸說刺史裴俊依舊跡整修督亢陂,溉田萬余頃,民得其利.其修整之工,裴俊壹並委托給了文偉.文偉善於營理,加之巧使私力,使貧寒之家,很快富足起來. 孝昌中,詔兼尚書郎中,這時行臺常景上書朝廷請留文偉為行臺郎中.當北方快要動亂的時候,文偉早在範陽城屯積了很多糧食,壹出現荒災,馬上進行賑濟,更是贏得了鄉裏民心.不久被杜洛周俘虜.洛周敗,投奔葛榮,葛榮敗,回到故家.韓樓盤踞薊城,文偉率鄉民屯守範陽,與樓對抗.朝廷便讓文偉行範陽郡事.與士卒同甘***苦,分散家財,拯救貧乏,使得人人感悅,就這樣防守了兩年.爾朱榮派出將領侯深討伐韓樓,平定了薊城.文偉因功封大夏縣男,食邑二百戶,拜範陽太守.侯深便留下鎮守範陽.爾朱榮被誅殺,文偉知道侯深不可靠,就引誘他出外打獵,然後緊閉城門不讓進來,深無城鎮守,只得前往中山. 莊帝崩,文偉與幽州刺史劉靈助同謀起義.靈助攻克瀛州,留文偉行瀛州事,自己領兵趕赴定州,卻被爾朱榮的將領侯深打敗.文偉棄州,逃歸本郡,仍然同高乾邕兄弟互為影響.適逢高祖來到信都,文偉便派其子懷道奉表陳誠,高祖高興地收納了他們.中興初,除安東將軍、安州刺史.此時安州沒有賓服朝廷,文偉還是留居帥任,行幽州事,加鎮軍、正刺史.安州刺史盧曹也隨靈助起兵,靈助失敗,乘機占據幽州投降了爾朱兆,兆還是讓他做刺史.文偉不能入州,便將郡所升格為州治.太昌初,遷安州刺史,累加散騎常侍.天平末,高祖命令文偉行東雍州事,又轉行青州事. 文偉輕財,愛交賓客,善於撫安,好行小惠,所以在任職之地頗得民心,雖有受納,但吏民還能承擔.經營資財,常感不足,致財積蓄,承候寵要,饋送不絕.興和三年(541)死在州刺史位上,年六十.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軍事、司徒、尚書左仆射、定州刺史,謚號孝威. 子恭道,寬厚溫良,頗有文才.本州辟舉為主簿.李崇北征,任命為開府墨曹參軍.自從文偉占據範陽,多次經受寇賊之亂,也多虧了恭道時常協助父親進行防守.七兵尚書郭秀壹向與恭道關系密切,他有地位後,不斷地向朝廷推薦,高祖也因此聽到了他恭道的名字.天平初,特拜龍驤將軍、範陽太守.在郡有德政仁惠.比父親文偉早死.贈使持節、都督幽平二州軍事、幽州刺史、度支尚書,謚號定. 恭道子詢祖,襲祖父爵大夏男.有術學,文章華麗,為後輩之俊.舉秀才入京師.李祖勛曾設宴款待文士,顯祖打發小黃門送書給祖勛之母說:“蠕蠕已被我們打敗,為什麽沒有看到妳們家的賀表?”使者站立壹旁等候著.諸位賓客都作起表來,只壹會功夫,祖詢就寫成了.後來有次朝廷大量地拜官遷除,壹天之中就要很多的任官詔令.詢祖站在東止車門外邊,為二十多人作表,文不加點,辭文通暢. 詢祖初次襲爵為大夏男,有位高德朝士對他說:“大夏初成.”詢祖應聲回答:“暫得燕雀相賀.”天保末,以職出任築長城子使.詢祖自認為有才,心懷不滿,於是毀容改裝,像賤役壹樣,去見楊忄音.忄音說:“故舊都有合適的安排,惟有大夏未加處理.”詢祖高聲說:“是誰的過失?”來到役所,作《築長城賦》,其中有:“板是紫柏,杵為木瓜,為何有此材而有此用?草青青而繁茂,滿山遍地都是,如讓十步而有壹芳,我為什麽要辭別那荊棘?”邢邵曾開玩笑地說:“妳是少年才學富盛,生角的動物是不長上齒的,我以為妳不會長壽的.”回答說:“詢祖初聞此言,實在恐懼戰驚,看到您老人家白發蒼蒼,才稍稍有些安心.”邵極其看重他的敏捷.由於他能言善辯,所以好臧否評價人物,曾對人說:“昨天東方欲曉之時,我走過和氏的門外,已經看見二陸兩源,像槐柳壹樣整齊地排列著.”大概指的是彥師、仁惠與文宗、那延等人.邢邵高度贊譽盧思道,認為詢祖趕不上.詢祖說:“看到不能高飛的鳥兒借助羽毛,知道能升雲天的鳥兒被剪除了翅膀.”毀謗每天都有,時論都鄙薄他的為人.長廣太守邢子廣看了二盧說:“詢祖想效法禰衡,思道無冰棱文舉.”後壹改往日脾氣.歷太子舍人、司徒記室,卒於官.有文集十卷,後來都散失了.詢祖曾為趙郡王之妃鄭氏制作挽歌辭,第壹篇雲:“君王盛海內,伉儷盡寰中.女儀掩鄭國,嬪容映趙宮.春艷桃花水,秋度桂枝風.遂使叢臺夜,明月滿床空.” 恭道弟懷道,性格輕率,喜好飲酒,卻極有追求.因父守範陽的功勞,賜出身為員外散騎侍郎.文偉派他帶著奏啟拜訪高祖.中興初,加平西將軍、光祿大夫.元象初,行臺薛王叔向朝廷推薦行平州事,又召征到高祖的霸府.興和中,行汾州事.懷道參預了舉義,高祖待他們極好.出任烏蘇鎮城都督,死於任上. 懷道弟宗道,性情粗魯,講義氣.歷職尚書郎、通直散騎常侍,後行南營州刺史事.曾在晉陽置酒設宴,引來滿坐賓客.中書舍人馬士達看著那位彈箜篌的女妓說:“手十分纖細.”宗道便將此婢送給了士達,士達堅決不收,宗道就下令家人假意要將她的手臂砍下,士達無可奈何,也就接受了.宗道準備動身前往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