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溫州東方集團以前是做什麽的?
1984年,溫州玻璃鋼建材廠瀕臨倒閉,滕增壽臨危受命,出任該廠黨委書記和總經理。滕上任之初的壹句話在當地街知巷聞:“搞不好國有企業,我就拿把刀在廠裏剖腹自殺。”結果,企業當年扭虧。三年後成為全市稅利大戶。 1988年,滕準備兼並當時溫州最大的虧損戶溫州造船廠,該廠有2000余職工,3000多萬欠債。兼並完成後,船廠當年完成技改,當年投產見效,壹躍坐上全省造船業的頭把交椅。 之後,滕又兼並了溫州當地8家虧損國企,並在1989年組建了溫州首家集團公司--溫州東方工業企業集團公司。 1993年,東方集團全資興建的溫州東方燈具大市場開業。這個5萬平米的燈具市場,開業當年便完成了3億銷售額,1997年更是沖上了30億,成為全國燈具第壹大市場。 1994年,集團又投資1.9億元,從國外引進設備生產大口徑玻璃鋼管道,成為國家建設部批準的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東方集團公司進入全國512家重點國企行列。 1997年10月,由東方集團作為獨家發起人的浙江東日股份有限公司(600113,SH)在上交所上市。集團將全資下屬企業管道公司和東方燈具大市場全部資產和負債投入東日股份?凈資產評估後為11191.65萬元?折股7800萬股。另有4000萬流通A股,募集資金合計22376萬元。 “當年公司上市還是配額制。每個省只有3-5個名額,浙江的壹個名額就給了東方集團。”溫州證券協會秘書長林奕茂對記者說。 “浙江東日是溫州唯壹的上市公司,政府希望借此表明,溫州不僅可以搞好民營經濟,像東方集團這樣的國有企業照樣可以發展。”溫州市委政研室主任馬津龍說。 “***生現象” 在隨後的很長時間裏,東方燈具市場催生了壹種奇特的“***生現象”--盡管東方燈具市場是國有的,但其主要收入卻是來自租賃其店面的1200多家當地個體、私營燈具企業。
資料顯示,該燈具市場吸納了溫州80%的個體私營燈具廠。2002年,東方集團由此收取的租金為1.6億,占東日主營利潤的64.86%。 “但是,單純依靠個人能力和政府扶持的企業終究不能維持長久的活力。”馬津龍說,隨著私營經濟的壯大和政策風險的消弭,“***生現象”開始受到沖擊。
東方燈具市場裏的壹位燈具店老板說,前幾年燈具市場生意紅火,全國獨此壹家。但1998年開始,燈具及壹些相關產業開始從溫州向廣東中山古鎮轉移,古鎮實行減免或輕稅政策,每戶稅收額只有1000元左右,而東方燈具市場的稅收是古鎮的好幾倍”。 這位經營者對東方燈具市場的壟斷模式頗有微詞,“市場的租金是80元/平米/月,廣東古鎮的租金便宜得多。”當地的另壹個燈具老板則透露,溫州南白巷曾經有人打算另起爐竈搞壹個新的燈具市場,但無疾而終。 記者從東方集團的副總鄭念鴻處證實,1997年30億的銷售額是東方燈具市場的頂峰,近幾年持續遞減,2002年只有20億不到的銷售業績了。 東方集團的其他業務同樣不容樂觀。 記者在現場見到,昔日令滕增壽壹戰成名的東方造船廠,如今已成了壹片荒地。柯永波說:“現在浙江的跨江大橋越來越來多,利潤高的大船不能制造,而造小船的利潤又低,養不起2000多職工。” “東方集團其他下屬子公司也面臨激烈競爭,比如玻璃鋼管道的銷售業績就不是很好。”柯永波認為,相對於壹些同類民營企業,“運營方式和制造成本的差異造成了目前東方的狀況--改制是唯壹的出路。” 大象與狼***舞 東日股份2003年壹季度季報顯示,公司正開始實施全面的資產置換:從原先的管道、制藥等主營業務退出?轉而進軍科技教育和房地產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