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化之青銅樹:古蜀先民為何而造?用意何在?
不得不說,這段燦爛而神秘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 偉大的文明就應該有點神秘,中國文化過於清晰,幸好有個三星堆。
而三星堆中,最為神秘也最引人註目的是壹顆巨大青銅樹,這不僅是因為它形體高大,形像奇特,更在於其涵義難明,可以引起很多遐想,有學者認為這都是當時土地崇拜的體現物,外界更是將其與《山海經》中的神話記載聯系在壹起,可這神樹究竟為何而來?古蜀先民又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創造了青銅樹這樣的器物呢?
1986年7月至9月,四川省考古所對廣漢市城西鴨子河畔的發掘,出土了壹系列令世人震驚的青銅文物:巨大的縱目殘缺面具、誇張的立人像,還有碎成千片的神樹。
文物出土僅僅是壹個開始,清點和修復才是重中之重。
而這些祭祀坑裏的文物在被掩埋之前已被人為敲碎、砸扁,燎祭中被火焚燒,然後投入坑內,填土,再層層夯實,因此器物變形、扭曲和破損的程度相當嚴重,給修復工作造成了極大困難。
而神樹出土的現狀更是慘烈,主持修復青銅神樹的楊曉鄔曾經這樣說,樹幹在坑內斷成 3 節,樹枝殘斷成 18 節,樹座殘破為 4 大塊,樹底盤能拼對的殘片為 30 多塊。神樹上的鳥、果實、掛飾架散布於坑內的殘碎片中,幾乎無完整性可言”,有些 “埋土層夯緊後導致扭曲變形”,“有的枝幹上果實的托柄已經被火燒得呈半熔化狀”。
同年底,修復團隊正式展開了對神樹的修復,歷時十年,才將其中最大的壹顆修復完整,專家稱之為壹號神樹,修復結束後,1997 年三星堆博物館正式開館,青銅神樹以不凡的氣度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件全世界已發現最大的單件青銅文物,壹面世,便引起全球學者嘩然。
我們現在看到的青銅神樹,殘高396厘米,下部有壹個圓形底座,三道如同根狀的斜撐扶持著樹幹的底部。樹幹筆直,套有三層樹枝,每壹層三根枝條,全樹***有九根樹枝。所有的樹枝都柔和下垂。枝條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鏤空花紋的小圓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壹只昂首翹尾的小鳥;枝頭有包裹在壹長壹短兩個鏤空樹葉內的尖桃形果實。在每層三根枝條中,都有壹根分出兩條長枝。在樹幹的壹側有四個橫向的短梁,將壹條身體倒垂的龍固定在樹幹上。
可惜的是,樹頂端依舊殘缺,因為沒有參照物,也沒有任何資料記載,殘缺的謎團,或許只有等到又壹棵壹模壹樣的青銅神樹出土,才會真相大白。
關於青銅神樹的內涵,目前在學術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將銅樹界定為“神樹”,則是***識,而這神樹的由來,或許在《山海經》中可找到端倪,在《海內經》中有載:
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 大暤爰過, 黃帝所為。
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亦有記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裏,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壹日方至,壹日方出,皆載於烏。
其大概意思是,上古時期,太陽(金烏)的棲身之樹,名叫扶桑。
不管是建木或是扶桑,三星堆銅樹的形象都能與之對應,而筆者更傾向於後者,三星堆銅樹上所鑄的神鳥當即神話中金烏(即太陽)的寫照。所見的殘樹鑄飾九鳥,可猜測原頂部也有壹只,這符合“扶桑”的“上有十日”這壹最為顯著的特征,當然,這也僅僅是猜測。
可古蜀先民為何造樹,用意何在,這也值得我們去探究。
根據民族學的研究,樹的崇拜在世界範圍內許多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廣泛存在,但花了如此精力將信仰創造為青銅“藝術品”的,目前只見於三星堆。
而對樹崇拜的實質就是生殖崇拜。
同樣也是為了生存,人們希望賴以生存的糧食(莊稼)像大樹那樣子滿果實,獲得豐收,於是在春種秋收之時建立神社,施以祭祀,社祭由此產生。
古人稱封土祭祀的地方為“社”,而這種祭祀之用的樹則被稱作是社樹。
在《史記·孔子世家·索隱》中記載: 古者二十五家為裏,裏各有社。
《尚書》中說,大社要植松,東社植橡,南社植樺,西社植栗,北社植槐。
可見社樹在中原大地被賦予了如此神聖的意義,人們對其尤為崇敬,甚至不允許隨意觸動,並將社樹視作自己的祖先壹般,《淮南子說林訓》記載: 侮人之鬼者,過社而搖其枝。
此外,樹壽命長的特點被人們所認識,在此基礎上,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觀念,就與樹結下了不解之緣,有關不死樹、天梯的神話傳說便應運而生。
而三星堆神樹也極有可能是為祭祀所造,現代學者們還猜測青銅樹本身很可能就是壹個祭臺,是向神靈供奉和祭拜的場所。
在已經復原的青銅樹上,不僅有龍有鳥,還有懸掛其他零件的痕跡,這些物件很有可能就是奉獻給神靈的祭品。
正如被譽為“人類學之父”的愛德華·泰勒曾經說的: 樹木就是祭壇,而叢林就是廟宇……在這種樹上,用線懸掛著無數貢品。
此外,還能從二號神樹殘缺的底座上,找到壹些印證:能夠看到手部殘缺的三個青銅人像(可能是祭司)。按照出土的其他青銅人像推測,這三位“祭司”很可能雙臂前伸,手持璋、琮之類的禮器。
這明白地向我們展示了青銅神樹作為祭壇的宗教意義,“社樹”的含義不言而喻。
這其實是壹種神崇拜,或者說是自然崇拜。
人類最初的宗教是自然發生的自然崇拜,主要是針對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因此世界各地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太陽崇拜。
人類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陽崇拜。世界上的太陽崇拜有五大發源地:中國、印度、埃及、希臘和南美的印加文化。
上古時期的蜀先民同生活於其他地域(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的人們壹樣,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壹項主要內容,就是祭天、祭地、祭自然、祭圖騰、祭神靈、祭祖先,以此求得護佑,獲得精神上的力量,以維系團結,維系社會。
母系氏族出現之後,自然崇拜和靈物崇拜又抽象為“圖騰崇拜”,三星堆神樹上的銅鳥,或被視作太陽的圖騰。
三星堆神樹上盤踞的龍同樣引人思考,龍的形象在古人心中可謂無比崇高,這其實還是上古時代,龍孕育之初時的意識形態的延續,而龍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壹。
人類產生之初,只會追逐自然生長的蔬果等食物。
之後,隨著組織和協作的能力逐漸加強,人類於是開始狩獵。進入狩獵時代,可以說“龍”的產生溫床也就想成了。狩獵活動經驗的積累,讓人們對動物認知夾雜著幻想,人類文化此時也進入了“萬物有靈”的時代---龍就是這個時代的思想意識的展現。動物們翺翔於天空、潛遊於水底,可以無足而行,可以蟄伏而屆等等的奇異能力,讓人們開始崇拜與向往。
古人對蛇、鱷、魚、豬、馬、牛、鹿等諸多動物超能力的向往,對雷電、雲霧、虹霓、龍卷風等多種天象的畏懼,融合交匯,便產生了龍。水利神和農業神,以興雲布雨、司水理水為天職,以天下人間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龍兼而有之,怎能不被崇拜?
老百姓敬畏龍,是希求衣食無憂、安居樂業,而古代天子皇帝也以龍作為圖騰,以龍袍加身,也懷著國泰民安的希冀。
龍,則是以壹種天神的形象出現,古人祭天,除了緬懷先祖外,絕大部分仍是祈求風調雨順,對“天”和“龍”的崇拜其實是部分重合的。
事實上,除了神樹和神鳥,三星堆同時也出土了虎、蛇、魚等造型的考古材料,這說明古蜀先民和許多早期的原始文明壹樣,有著廣泛的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
對於古蜀先民造樹的用意,如今我們大概不能全然了解,但數千年後的今天,當“神樹”重新挺立在蜀地,或許也為我們揭開了華夏文明起源探索的新篇章。
當然,此話並非無稽之談,自古至今,中原的漢族對於歷史的認知是以自我、以“中原”為中心的,即除我之外,四面皆為蠻夷。
這種自我意識,大大局限了文化流通,現代考古學家花費近百年的研究成果,壹次次顛覆了我們的固有認知。
我們可以知道,除了夏商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階級政權和功能分區明顯的大型城市。
我們也可以知道,除了中原,在東南沿海和蜀地所謂的“蠻夷之地”上,青銅文化和玉文化也有著獨特的風格流派,他們的工藝水平甚至還超越了中原地區。
我們仍然知道,人類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原始宗教、神靈崇拜和祖先崇拜,而在商周時期已經形成的非常完備的祭祀制度和體系。
當然,除了中原,除了以三星堆文化為代表的古蜀地,還有更多地方,藏著我們不知道的文明。
我們將越來越清晰的知道,五千年華夏文明其實是多重起源,多區域文化的發展和擴張促成了華夏文明的最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