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參加高考,以750分考進清華的神童何碧玉,後來為何招致非議?
高考,壹個我們青春裏美好又惶恐的詞語。美好在,它承載了壹群人的熱血與夢想,它見證了壹群誌同道合的少年的奮力拼搏;惶恐在,讀書十二載只為它花開的負擔太沈,它總是摧毀我們情緒的最後壹根稻草。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絕大多數都要經歷高考,它就像壹座獨木橋,背後是千軍萬馬,誰都想要沖過去,其中不乏落水的人,自然也不缺順利通過的人。但不管誰回想起來,這都是壹段驚險的經歷。
但造物者是有大智慧的,他創造了龐大基數的平庸者,也會創造壹小撮天才。20年前的河南狀元何碧玉,就是造物者完美的作品之壹。
當我們為高考這座獨木橋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這位14的少女卻已經參加了高考,並且以750的高分考進清華。有時候,人與人的差距,真會讓人驚訝。
天才神童,不壹樣的起跑線
1985年出生在河南省新鄉市華北石油地質局所在地,1992年至1996年就讀於新鄉市石油小學,1996年的何碧玉當時只有小學五年級,但年僅10歲的她,就已經以出色的成績,在層層選拔中進入了河南省唯壹的壹所超常教育實驗班——新鄉市壹中少年班。
在那裏,何碧玉和壹群同樣的天才少年,用四年的時間學完了小學至高中的所有課程。當我們還在跳皮繩的年紀,何碧玉就已經和我們不是站在同壹條起跑線了。
在2000年的時候,年僅14歲半的何碧玉就參加了河南省高等學校招生考試,並且以標準分750的優異成績摘下了當年河南省的理科桂冠。最終被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生物科學專業錄取。
壹時之間,何碧玉成了河南省高考歷史上的壹個神話,成為了被歷史記住的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孔融四歲讓梨,項橐七歲為孔子師;甘羅十二歲為丞相,曹沖六歲就會稱象;老子十歲就未蔔先知,李賀七歲就能吟詩作對。
就和何碧玉壹樣,他們從小就才華出眾,是眾人眼裏的閃閃發光的星星,有著無限的魅力,成為世人羨慕和追捧的對象。妳可以說上帝偏心,但普通人和他們從出生起就已經被拉開了差距。
萬眾矚目,清華最小的學霸
2000年時,何碧玉就成為了壹名正式的清華學子,在清華大學的四年中,何碧玉並沒有恃才傲物,她依舊勤奮學習,在清華的圖書館裏,總是會有壹抹小小的身影,那就是何碧玉。
圖書館是何碧玉最常去的地方,盡管她已經比很多人都優秀了,但她從來不會虛度光陰,每天都在用知識填滿自己,但千萬不要認為何碧玉就是這樣的壹個書呆子,她不是只有愛讀書,她還積極地參加各種學校活動,培養了很多的興趣愛好。
雖然年紀小,但她在大學變得越來越獨立,她並不是壹味死讀書的學霸,而是壹位真正德智體美勞***同發展的學霸。
真是越優秀的人越努力,就像老話說的,優秀是壹種習慣。芝諾曾經說過,“人的知識就像壹個圓,圓圈外是未知的,圓圈內是已知的,妳知道的越多,妳的圓圈就會越大,圓的周長也就越大,於是,妳與未知接觸到的空間也就越多,但不知道的東西也就越多。”
事實就是如此,越優秀的人越可以看見自己的無知,他們的眼睛常常用來審視自己,從而他們會不斷對知識產生渴望,而大部分平庸者的眼睛是用來看別人的,普通人總是去審視別人,看別人是否達到了他們心裏的要求,對他人苛刻,對自己卻懈怠了,壹輩子經常對事物壹知半解的,卻認為自己已經滿了。
而何碧玉就是壹個審視自己的人,她就是處在傅盛在認知三部曲中所提到的第三和第四的認知境界:知道自己知道和知道自己不知道。而絕大多數我們站在第壹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遠赴美國紮根,引起國內爭議
很快,四年的本科順利結束,那時何碧玉只有18歲,在畢業之後,她選擇了繼續深造,她遠赴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學習,2009年,24歲的何碧玉獲得了神經科學博士。
但這位年輕的博士,並沒有停下她的腳步,她依然不斷地開辟著自己的道路,挖掘著自己沒有到過的領域,後來她成功加入了美國國立衛生院研究所。
何碧玉從出國之後,就壹直在美國發展。面對媒體對她為何不回國的質疑,她則表示自己已經非常適應了國外的生活和自己的科研項目,因此她還是會繼續選擇留在美國。2016年時,何碧玉加入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系,任助理教授。
但是何碧玉也曾經說過,自己會回國的。曾經的河南考神,曾經被無數學子膜拜的對象,如今卻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大批聲音在網上責備她,認為國家培育十二載,最後卻去造福外國人民了,指責她不愛國,但也有人說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是世界***享的,科研的福利是用來造福全人類的。
但為此有人回懟,科學是無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對於何碧玉留在美國,不少網友認為她就是拋下了祖國,忘記了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但事實是,何碧玉從來沒有改變國籍,時至今日,她仍然是壹名中國人。
曾經轟動壹時的高考傳奇,我們總是對她充滿了希望,我們期望看到壹個帶著光芒的人去建設我們自己的祖國,當壹個傳奇人物沒有按照壹條我們眼中的軌道行走時,我們就會發出不壹樣的聲音。
但我們誰都不是何碧玉。我們沒有資格去要求她對她自己的人生做出不壹樣的選擇,她選擇在美國或是中國發展,都是她個人的權利,外人無權批判。
小結:
就是否愛國這個點來說,總是見仁見智。中國人的愛國心總是異常強烈的,也許是我們見多了歷史書上記載著的屈辱,在漫漫歲月的長河中,中國曾經因為弱小而被嚴重打壓。
所以我們異常強烈的希望中國能夠強壹點,再強壹點!所以我們談起錢學森總是滿臉的敬仰,因為壹個排除萬難堅定地要回來建設祖國的人,壹定是壹個英雄。所以我們害怕人才流失!所以才會有這麽多人對陳碧玉不滿。
但,欲想強國,必先自強。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哪怕是國家也不能禁錮陳碧玉的靈魂與思想,我們無需對她道德綁架,就像上面說的,把眼光放到自己的身上來。
既然如此憤怒,不如早些把其轉化為動力。也許像何碧玉這樣的天才很少,但創造奇跡的平凡人卻不在少數,真的懷著壹顆赤誠的愛國心,行動比什麽都更能夠證明。
每壹個強大的國家都是由強大的人民所組成,只有我們自己強大起來,祖國才會強大!梁啟超說過的少年強則國強,相信是每個人都懂的道理。
所以當我們把指責的手指向何碧玉時,捫心自問自己對強國又做出了什麽貢獻?話不在諷,意在反思。人就是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人和事,而要做手邊清楚的事,這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