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為什麽會得精神病?
精神病的危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精神病患者是有可能會傷害到他人的。今天我們來看看為什麽會得精神病。精神病可以治好嗎?治療的意義是什麽?
人為什麽會得精神病?精神病的發作可以由多種因素所誘發,吸食毒品、精神刺激和巨大壓力是比較常見的因素。當精神病發作之後就意味著患者的生活無法自理,隱私完全暴露,甚至會傷及無辜,這些對於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因此找準精神病的病因,積極給予治療不容忽視。
為什麽會得精神病
到現在為止,精神疾病的病因和發病原理還沒有徹底搞清楚;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大多數精神疾病的病因跟遺傳因素、小時候的發育等有較大的關系,心理刺激與精神病也有壹定的關系,但不是主要的原因。
因此,患了精神病之後,最重要的是到正規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爭取最大限度的康復,而不必勞神費力去尋找或消除還未徹底搞清楚的病因。
精神刺激讓人患上精神病,當人遇到不良情緒刺激(醫學上稱生活事件)時,不論這事件是怎樣引起的,在心理上總會產生某種壓力,心理學稱為“應激反應”。
當生活事件發生後,心理應激反應使大腦皮層功能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大腦邊緣系統,使垂體k內分泌的活動發生病理性改變。在心理應激反應初期,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催乳素等分泌增多,並迅速達到頂點,然後又迅速降到正常基線以下(心理否定期),並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正是這種變化,使得人的心理、生理產生致病性改變。如果這種改變達到壹定程度,超過了機體的調節能力,就會產生心理平衡失調,大腦功能活動紊亂,進而發生精神疾病。
精神因素與精神疾病的關系有兩種情況,壹種是因果關系,即精神因素是疾病的直接原因,沒有精神刺激就不會導致精神異常,精神刺激壹旦消除,精神癥狀便會隨之消失,臨床上稱為“心因性反應”另壹種是互助關系,即精神因素只是誘發了精神疾病,沒有精神刺激也遲早會發病,精神因素只是加速了疾病的進程,而且疾病發生後,便循著本身的規律發展,不再與精神刺激有明顯的聯系,精神刺激消除後,疾病也不會痊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生活事件的正確認識和處理,與減緩和消除精神疾病密切相關,因為人們在遭受急性生活事件打擊後,緊接著有壹個心理否定時期,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嚴重失調,如果在這壹時期采取預防性心理治療,予以安慰、勸導、鼓勵、解釋等心理支持,或去找心理醫生咨詢,盡快脫離心理否定期,可使人體的內分泌功能恢復正常,這是預防精神疾病發生的有效方法之壹。
患了精神病該怎麽辦?
患了精神病,或者懷疑患了精神病,首先應該到正規的精神專科就診,找專業醫生診治,根據醫生的建議住院或門診治療。內外科醫生壹般對精神疾病的診治不夠內行,所以精神疾病到綜合醫院診治是不合適的。當然,去找其它壹些不正規的機構,甚至搞迷信活動更是不可取的。
精神病治療的意義是什麽?
精神疾病的病因尚未徹底搞清楚,所以現在的治療手段也無法徹底消除病因,讓疾病“斷根”;但是,現代醫學已經在精神病治療上取得了重大的進步,通過正規、系統的治療康復,多數精神病人能消除癥狀,恢復生活、學習、工作能力,過上與正常人壹樣的幸福生活。所以,不要把精神病治療的目標定為不切實際的‘斷根”,而要采取現實的態度,把治療目標定為“控制癥狀、減少復發、恢復生活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精神病的癥狀表現
1、情感紊亂:情感變得冷漠起來,對親人漠不關心,對周圍事情不感興趣,脾氣開始變得暴躁起來,經常會為壹些小事而亂發脾氣;會莫名其妙的大笑或嚎哭。
2、性格突變:原本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的人,突然變得對人冷淡,與人疏遠、孤僻不合群,生活懶散,不守紀律。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了往日的激情。
3、行為詭異:行為舉止開始變得詭異起來。喜歡發呆、獨來獨往,精神病的前期癥狀導致患者很難與別人交流。
4、敏感多疑:對任何事都敏感起來,把周圍的壹切都附加在自己身上。以為別人都在議論他;不吃、不喝,認為有人想要加害於他;有時甚至會出現幻視、幻覺的癥狀。
5、睡眠障礙:逐漸或突然變得入睡困難、即使入睡也易驚醒或睡眠不深,徹夜失眠多夢或睡眠過多。這是精神病的前期癥狀之壹。
6、註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持續和令人苦惱的腦力易疲勞(如感到沒有精神、自感腦子遲鈍、註意不集中或不持久、記憶差、好遺忘,丟三拉四,思考及工作效率下降)和體力易疲勞,經過休息或娛樂不能恢復。
精神病能治好嗎
精神疾病無論是對患者自身還是周圍的人都是壹種潛在的危機,需要進行高度的關註和及時治療,越早治療越能減少疾病發展的速度,並且避免壹些不可預料的意外的發生,保護患者本人和周圍親屬的身心安全!所以精神病並不是不治之癥,經過科學規範系統的治療是可以治好的。以下就是關於早期精神病的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精神病人壹定要按照醫囑按時服藥,切莫自行停止服藥或改變藥品用量,防止病情的進壹步惡化。
2、心理治療:用心理學方法,通過語言或非語言因素,對患者進行訓練、教育和治療,用以減輕或消除身體癥狀,改善心理精神狀態,適應家庭、社會和工作環境。包括:心理咨詢、支持性心理治療、領悟治療或說理治療、信念治療、放松治療、系統脫敏治療、行為治療、集體治療等。
3、集體治療:集體治療是以群體為中心,在精神病人間形成壹種互助關系,包括集體咨詢、集體心理教育,從而來提高精神病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生活的能力。
4、家庭輔助治療:家庭治療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由家屬來觀察患者行為,按照醫囑定時服藥。
精神病患者應該註意什麽
1、註意飲食均衡:應特別註意食用壹些對腦有營養價值的食物。比如富含脂類的食物,有肝、魚類、蛋黃、黃油、大豆、玉米、羊腦、豬腦、芝麻油、花生及核桃等。脂類是構成腦組織的重要物質,其含量比身體其他器官都豐富,其中卵磷脂含量最多。服用大量卵磷脂,可使腦細胞膜變柔軟,因而有利於細胞之間的聯系,可增強記憶力,改善腦功能,對治療精神病有較好的療效。
2、提高心理素質:提高心理素質,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不僅科增強治療信心,而且對患者培養良好的人生觀是很有幫助的。很多患者由於缺乏治療信心,導致不能夠堅持治療,病情遷延日久,十分痛苦。因此,提高心理素質也是治療精神病註意事項中關鍵的壹條。
3、面對患病事實:每個人都可能患精神病的,所以患者要正確對待自己患病的事情,要面對現實,同時也處理好和家人朋友的關系,不要讓病癥影響了自己的人際關系和社交能力,做到讓自己更好的適應社會,還有不讓工作和生活受到太大的影響。患者家屬和醫護人員也要幫助患者了解壹些精神衛生知識,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壹定的了解,這也有助於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4、積極配合治療:在治療的時候,積極配合醫生,遵守醫生的叮囑,按時服藥,不要認為自己的病好了就拒絕服藥,或者是擅自把藥物扔掉,和醫生保持密切的聯系,將自己的病情及時和醫生反應,讓醫生給自己出主意和建議。
總之,如果壹個人現在與過去相比,像是變了壹個人,與他人相比,明顯與眾不同,那他就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必須到及時專科醫院診治,否則會使癥狀惡化,增加治療難度,增加復發機會,增加住院時間和費用,增加自殺危險性,社會功能減退,造成精神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