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解放軍兩棲作戰能力全面提高|中國兩棲作戰能力

解放軍兩棲作戰能力全面提高|中國兩棲作戰能力

編者按:  本文原載《世界安全》。本刊編發此文,僅供讀者參考。  國外軍事觀察家中有壹個普遍的觀點,就是解放軍在未來針對臺灣的大型兩棲作戰中沒有足夠的海運能力。當外界還在爭論備選方案和將來的發展方向時,解放軍已悄悄采取了壹系列步驟加以改善,包括配備更多的大型登陸船只和其他兩棲裝備,組建新型兩棲機械化師和其他具備兩棲作戰能力的軍事單位。

 

 兩棲戰術

 

  冷戰結束後,解放軍關註的焦點從遏止前蘇聯的全面入侵,轉向跨海高技術戰爭。解放軍不得不重新學習他們在上世紀50年代曾實施過的兩棲作戰。今後,解放軍在做對臺軍事鬥爭準備的過程中,還要面對新的戰役要求。此外,臺灣守軍與當年由壯丁組成的國民黨已完全不同,解放軍在臺灣本島發起攻擊時所仰賴的突然性因素都會面臨很大問題。

  上世紀80年代,最早的變化之壹是坦克登陸艦編入現役。1980年解放軍推出了第壹種“玉坎”(音YUKAN)級坦克登陸艦,但到1997年也僅有7艘服役。然而,建造進度在近幾年顯著加快,另9艘不同級別的坦克登陸艦也將進入現役。當解放軍從壹支輕步兵力量向機械化和重型化方向轉變時,他們也獲得了坦克登陸艦所帶來的壹切優勢。解放軍的坦克登陸艦能在距海岸還有壹段距離時,從艇艏門同時釋放出輕型兩棲坦克和兩棲裝甲人員輸送車,不必等到沖上灘頭才放出它們,這可使這些較大型的艦船與敵岸火力保持壹段距離。輕型兩棲坦克和兩棲裝甲人員輸送車還能為步兵提供機動、支援火力和某種程度的保護,它們還可極大地減少部隊的暈船現象。所有的解放軍海軍坦克登陸艦都能從艦艏門放出輕型氣墊運輸載具直接駛入海中,新型坦克登陸艦還有搭載兩架中型直-8直升機的平臺,可用於補充兵員、提供有限垂直補給和運送傷員。

  坦克登陸艦較之沖鋒舟、民用客船和貨艙等小型老式兩棲船只是極大的提高。解放軍擁有的兩棲輕型坦克和人員車輛登陸艇等渡海載具,能夠很好地調整前進路線,縮短停泊在指定集結位置的時間,甚至沒有集結的必要。為了提高泅渡能力,坦克登陸艦在到達海岸線以前就卸載下登陸步兵,這樣就減少了來回的時間,可以更快地向前線提供增援和補充人員。根據二戰中兩棲戰役的沈痛教訓,兩棲戰役必須加快行動節奏,第壹攻擊波絕對不能被釘死在海灘上。增援部隊壹定要不顧傷亡,迅速趕到並且發起沖鋒。

  解放軍特種部隊也被寄予厚望,除實時的戰場偵察外,還要在內陸破壞和分割敵守軍、交通樞紐和C3I節點。在以往的兩棲戰役中,工事堅固的守軍經常能在大規模轟炸中幸免於難,炮火停止後還能據守自己的據點。解放軍在兩棲戰役登陸階段的戰術似乎是:著重於速度而不是遮蔽火力。因為臺灣的海灘常被公寓建築和居民小區環繞,解放軍寄望於有著裝甲車輛支援的步兵能以近距離巷戰制服守軍,近距離巷戰還能削弱防守壹方的火炮和大型火箭炮的效力。

  據有關方面研究,兩棲部隊在泅渡階段要求具有機動能力和壹定程度的自我保護能力,在登陸戰鬥的後期使用輪式戰鬥車輛就更為合適。臺灣擁有良好的道路系統,重型履帶式坦克由於油料要求而給後勤保障增添了額外壓力,而不能發揮全面優勢。昂貴的有著良好防護的重型坦克應該擔當前線攻擊任務,而由機動性更高、更靈活的輕型輪式戰鬥車輛負責側翼保護和偵察。該研究還指出,這種類型的高速戰鬥,要求實施大量聯合作戰訓練和具備強大的C3I能力,這是解放軍要努力達到的目標。

 

 火力支援

 

  1996年的大型演習表明,解放軍攻擊部隊並未得到足夠的直接和間接火力支援。僅有的直接支援火力來自輕型坦克的炮火,以及安裝在坦克登陸艦上的火炮。將來的支援登陸艇還要裝備火箭炮,解放軍的坦克登陸艦是目前惟壹裝備了122毫米雙聯裝40管火箭炮的載具。因為安裝在接近海岸的登陸艦艇上,火箭炮被視為支援登陸車輛和人員的有效工具,它們也會從各種登陸艦艇上發揮炮火的最大效力。火箭炮主要提供覆蓋面積大、不甚精確、持續時間較短的火力支援。

  解放軍已是當今世界領先的炮兵戰術行家之壹,攻擊部隊可依賴戰術導彈的火力。但使用M9和M11短程彈道導彈攻擊戰術目標,顯然有點不太劃算。不管600枚的數量估計是否準確,它們都會瞄準更大型的目標。

 

  便宜壹點的WS-1B導彈沒有修正彈道的功能,經過180公裏的射程,壹半以上的彈著點會散布在長4500米,寬1500米的區域內,另壹半的導彈會落在這個區域以外。解放軍其它壹些具有途中彈道修正功能的導彈系統,如A-100等,不是射程太短,就是數量太少,今後5年還不能投入到兩棲作戰中。解放軍地面部隊也很難從空軍那裏得到近距空中支援。在所有的觀察中,解放軍空軍在參加兩棲演習時,與地面部隊都是分離的。解放軍空軍只有壹種戰機裝備了執行遮斷任務的武器,但它不是近地支援武器,而是作為遠距離對地攻擊機使用。解放軍空軍的首要任務是獲得海峽上空的制空權,並在敵軍反攻時,為地面部隊撐開壹把保護傘。拋開這壹系列的缺陷,解放軍兩棲部隊還擁有另外壹些支援火力裝備。改進後的63A式兩棲輕型坦克在射擊時具有極好的穩定性,即使在行進中也有很高的命中率,還能用105毫米炮管發射反坦克導彈。像世界上的其它坦克壹樣,它們在遭遇躲在堅固掩體的反坦克小分隊時將十分困難,但它仍有自身的價值,解放軍還在試驗用武裝民有貨船的方法提供近岸炮火支援。

  解放軍還獲得了全新的間接支援武器――嶄新的89式120毫米自行榴彈炮。已經不止壹次在大型坦克登陸艦上看到過它,似乎還需要墊高它的離地間隙,以提高泅渡能力。實際上,89式榴彈炮對兩棲進攻部隊來說未必是合適的火力支援手段,在必須帶上榴彈炮的全部彈藥時尤其如此。

  目前還不清楚,89式自行榴彈炮是僅用於試驗,還是標準的裝備。解放軍觀察家認為,在兩棲戰役中,自行榴彈炮要替代拖曳式火炮。因為在兩棲攻擊的初期階段,拖曳式火炮占用的面積太大,安裝時間太長。壹旦在岸上建立灘頭陣地,解放軍的支援火力會得到極大改善。據俄國人計算,120毫米迫擊炮的效能可達到152毫米火炮的百分之七十五。從使用經驗、體積和便攜性來看,解放軍在兩棲行動的灘頭階段和越過灘頭的階段,仍將把迫擊炮作為主要的間接火力支援手段。

  大規模炮火還可由坦克登陸艦裝載,或由炮兵旅分拆攜行的89式122毫米多管火箭炮提供。但對師、團級的近距離火力支援,還要依靠122毫米榴彈炮和120毫米迫擊炮。最近,中國北方工業公司推出了壹種具有增程功能的122毫米榴彈炮,可使用帶增程、近炸和延時引信的高爆彈藥,具有更好的打擊效能,它可極大地降低對後勤保障的壓力。解放軍攻擊部隊多年前就開始了裝備重型化的進程,RPG火箭筒正緩慢地被PF-89火箭發射器取代,這種武器也更適合在臺灣的市區或建築密集區作戰。另外,還有PF98“蜂王”(QUEEN BEE)式火箭發射器,能夠顯著地增強解放軍步兵的打擊力量。因為當使用武裝運輸船運送解放軍步兵時,需要射程遠、威力大的武器。

 

 指揮、控制和通信

 

  解放軍近期的出版物強調了壹些軍事行動的關鍵因素:1996年在福建沿海舉行的軍事演習是把所有部隊統壹在壹個戰區司令部的指揮下,顯示出提高指揮機構協調能力的決心。戰區司令部要把演習的所有方面都統壹在其麾下,但後勤支援還是與以往壹樣在戰區管轄以外。為克服這個缺點,解放軍總部既裝備了衛星通信設備,又配有光纖電纜,將它們聯結成交互式網絡。移動的衛星通信車輛已經配備到團級指揮部,較便宜的商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則裝備到最小的戰鬥單位。每壹個戰術級單位都有卡車裝載的衛星指揮中心隨行,與部隊保持最近距離。

 

  由於解放軍具有集中指揮控制的傳統,當部隊遇到的情況與計劃出現偏差時就需要新的命令,高速通信網絡對於他們的任何軍事行動都顯得至關重要。《解放軍報》最近報道:新型的指揮和通信設備裝備部隊後,低級軍官和更重要的軍士被授權可以根據形勢需要對作戰計劃做出調整。因為登陸時的情況混亂且不易集中,較高層的指揮部壹般都在登陸艦上,這壹指揮授權在兩棲戰役中十分必要。在高層軍官抵達海灘有效地進行指揮以前,較小的作戰單位必須依靠自身的進取心把軍事行動持續下去。然而,解放軍在海上還沒有類似美國海軍“藍嶺”號的指揮登陸艦,他們最近在用艦隊補給艦擔當這壹角色。

 

 後勤保障

 

  1996年的演習清楚地顯示,後勤保障是戰區司令部的主要弱點。自鄧小平的經濟改革以後,軍民部門之間的協作和***同訓練就很少見了。1998年,解放軍設立了聯勤部,與國務院的國防動員委員會緊密配合,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國防動員委員會是國務院的下屬部門,能夠控制省級政府的民間資源。過去也曾有報道,中央軍委副主席既擔任國防部長,也擔任國防動員委員會的首腦。2003年,在國防動員委員會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曹剛川將軍提出要大力加強這個委員會對軍事準備的領導,並依照中央政府的戰備規劃,在各級地方政府設立與人民武裝部並行的聯合後勤部。

  解放軍最近的出版物也提到:破壞力巨大的高技術武器對人力和物力的補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此後勤保障不能局限在壹個方向、壹種武器,甚或壹個戰區裏。如果在確保對戰區提供持續的物資供應,後勤部門需要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後勤部門需依賴本地區內的後勤資源,建立堅不可摧的後勤網絡,以保證戰時的物資供應。除民用部門外,巨大的後勤倉庫要建立在沿海地區,以便向部隊及時供應普通物資和所有特殊裝備。然而,這些出版物還指出:全國性動員首先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高水平的動員和物資供應只能由壹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來支撐。

  另壹些文章還談到:民用船只在跨海登陸的第壹階段會遇到不小的困難,而且在海面上缺少防護手段。更合理的策略是把行動分為重點不同的階段,把握適當時機,將民用和軍用資源結合在壹起。登陸作戰的第壹階段要使用軍用工具,如直升機和高速艦船,保證後勤供應的及時、準確和高效率。在第二階段和後續階段則傾向於動員數量龐大的民用船只,譬如,可把集裝箱貨船改裝為非正規的直升機母艦。這些文章還建議:海上和空中掩護要運用所有的後勤資源,包括機場、港口、指揮中通信系統、倉庫和武器工廠等,當解放軍越過海峽攻擊對方的這些資源時,敵方也會這麽做。當解放軍的坦克登陸艦釋放出第壹攻擊波後,需要4~5個小時才能運來增援的第二波部隊,因此,解放軍兩棲部隊能否及時占領壹個港口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幾乎無法猜測解放軍將如何發動兩棲進攻,也不知道他們是否具有把新型武器裝備和海運能力發揮到極致的能力。但有壹件事很清楚,那就是解放軍知道自己的弱點,並積極尋求克服的辦法,增加艦船的組合方式和改變部隊結構就是明顯的例證。

 (李貞剛薦自《新聞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