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人之初,性本惡。”是誰的思想。

“人之初,性本惡。”是誰的思想。

“人之初,性本惡”是戰國時期荀子的觀點,出自於《荀子·性惡》。《荀子·性惡》中的原句:

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白話譯文:現在的人,能夠被師長和法度所感化,積累文獻經典方面的知識、遵行禮義的,就是君子;縱情任性、習慣於恣肆放蕩而違反禮義的,就是小人。由此看來,那麽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

擴展資料: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壹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