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李克才的故事

李克才的故事

李克才,這個名字,對老壹代人來說,也許永遠都不會陌生。

他是壹個穿越大半世紀歷史煙雲的傳奇人物。他半生戎馬,20歲從行唐參加革命,30歲已是冀東十五專署專員,後任天津專署副專員、專員,衡水地委副書記、滄州地區第壹書記。直到1990年,他73歲,才從河北省顧委常委的位置上退下,離職休養。

他壹生嫉惡如仇,有“廉潔癖”,眼裏容不得壹點給***產黨抹黑的沙子,被譽為***和國反貪第壹人。因他的揭發,建國後“天字第壹號”——劉青山、張子善特大貪汙腐化案大白於天下。90年代中期,因他的上書,原河北省高級法院院長平義傑貪圖生活享受,受到中***中央的嚴肅查處。

他是壹個嚴於律己的真正的***產黨員。生前,他兢兢業業為革命,從沒為自己的子女謀過什麽“前程”,他去世的時候,子女中最大的“官兒”是科長。他死後,留給家人的只是壹個壹貧如洗的家。因為生性耿直,他曾得罪過不少人。但就像恩格斯悼念他的親密戰友馬克思時所說的壹樣,在他得罪的人中,沒有壹個是他的私敵。

死如秋葉之靜美

2001年6月30日下午3時,天津胸科醫院,壹位老人永遠閉上了他如炬的雙眸,走完了他84年生命的歷程。在解放前的壹次戰鬥中,敵人的壹顆子彈擊中了他,他右肺中彈。1956年,就是在這家胸科醫院,他做了右肺中葉摘除手術,那顆罪惡的子彈才被取出。這壹次,奪去他生命的直接原因,仍是那可惡的老病竈。醫生的死亡診斷是,肺不張導致窒息。

這位老人就是李克才。

他是4月27日從滄州市第壹醫院轉院到天津胸科醫院的。

兩個多月時間,天津有關專家多次會診,我省及滄州市的領導多次看望,請求院方不惜代價進行搶救。但這壹切都沒能阻止老人離去的腳步。

悄無聲息的,他走了,死如秋葉之靜美。

但他生前的“絢爛”與傳奇,卻令人萬分景仰。

老人的主治醫生是位姓李的青年專家,曾在滄州市的黃驊掛職鍛煉過,曾無數次聽過當地幹部、群眾講到李克才的故事,講到李克才如何兩袖清風,如何與貪汙腐化官員作鬥爭。那時,他覺得能見到這樣的老人壹面都很榮幸。當老人轉院來到眼前時,他主動承擔主治工作。

他對別人說,當寫下“李克才”三個字,他手都在顫,心裏抑制不住對這位英雄般人物的尊重與感動。老人走後,當載著他的車輛緩緩從醫院出發,醫院的醫生、護士都眼噙淚水,自動肅立道旁,默默送行。

李克才的靈棚就臨時搭在老人在滄州生活了20多年的普通小院裏。數百人聞訊趕來為老人送行。有他的故交舊識,有他的部下、同事。還有從市裏縣裏來的大大小小的領導。

淚灑靈前,喚不回老人往日的音容笑貌;壹紙祭奠,都是壹段抹不去的深情回憶。

地委大院的壹個鍋爐工來了,60多歲,早已退休,進來就跪在靈前,嗚嗚直哭,什麽也不說。

老人的家屬上街買菜,連賣菜的都向老人致哀。其實,李克才的名字他們只聽說過,他們根本都不認識老人。

當地組織在“李克才同誌生平”中寫有這樣的話:“李克才同誌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壹位好黨員、好領導,失去了壹位良師和諍友。”

人們從不吝嗇在壹個人死後給他過分的恭維,在某些人那裏,這也許是幾句被用濫了的悼詞,但用在李克才同誌身上,每個字都顯得是那麽中肯,那麽真誠。

他捅出了驚天大案

回憶李克才,必須從建國初劉青山、張子善特大貪汙案說起。

1952年2月10日,農歷正月十五,古城保定東關大校場,兩聲槍響震驚全國。原天津地區地委書記劉青山、專員張子善因巨額貪汙罪,經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在河北省省會保定被人民法院依法處決。

這是壹段已塵封了半個世紀的歷史,然而對李克才老人來說,記憶卻是刻骨銘心的清晰。

人們也許還記得,90年代初,由藍夫、魯斌等人編劇、高天紅導演的《新中國第壹大案》在全國上映。劇中的壹個重要角色叫林克儉,帶著戰友的囑托,為了挽救劉青山和張子善,在多次苦口婆心勸說無效之後,毅然向上級領導舉報了他們的貪汙行為。

李克才就是劇中林克儉的原型。

1989年在滄州市李克才的家裏,《***產黨員》雜誌記者、現任河北有線電視臺副臺長魯斌就劉青山、張子善案采訪了這位英雄般的人物。

李克才,1917年3月出生於河北省行唐縣兩嶺口村。1937年參加革命,同年入黨,歷任行唐縣壹區區委組織幹事、組織委員,六區區委書記、四區區長;1945年2月任遷灤豐聯合縣長,後任豐潤縣縣長;1947年12月任冀東十五專區專員,1949年8月任天津專署副專員,和當時任天津地委書記、專員的劉張二人在壹起工作。

據他本人回憶,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且抗美援朝剛開始,年輕的***和國國民經濟十分困難,全國很多人還餓著肚子。

但在我們黨內,壹種居功自傲貪圖享受,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苗頭正在擡頭。當時天津地委、專署在津西30裏的楊柳青鎮,下轄11縣3鎮,人口400多萬。1950年,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專區暴雨成災,使剛剛翻身解放的廣大農民的生活又處於極為困難的境地。

劉青山、張子善就是在這種情形下不顧災民苦難,大搞腐敗的。

1950年秋至1951年春,河北省政府決定以工代賑,治理天津專區內的河流。以工代賑是指民工出工,國家以適當糧款補貼代替救濟。可劉青山、張子善卻把這當成了撈錢的機會。他們利用擡高糧油供應價格、就地撥糧虛報運費、以次充好等手段,大肆苛剝政府的救災糧款,調撥黴壞的玉米20萬斤,以至造成靜海、寶坻等地數十名民工病亡。

除此之外,這二人還盜用“飛機場占地賠款”及國庫糧,違法動支水利專款、騙貸銀行貸款,挪用災民造船款、勾結奸商、公行賄賂、投機倒把、牟取暴利,對公有資產,隨意調撥侵吞。

劉張二人相互勾結,狼狽為奸。劉青山無恥地說,“我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天津的具體化!”於是在天津專區,又出現了壹個所謂“劉青山思想”。另有無恥之徒在“七·壹”紀念大會上向張子善高呼:“在英明領袖張專員領導下前進!”劉青山有句口頭禪說,“革命勝利了,老子該享受享受了!”

二人在大搞特權的同時,大搞腐敗行為。劉青山長期住在天津馬場道的壹座宮殿般的別墅裏,吸毒、嫖妓,在廣大災民忍饑挨餓的困難時期,每天出入酒樓飯店、舞廳戲院,錦衣玉食。就是在國民經濟那麽困難的情況下,他動用3億6千萬元(舊人民幣),從香港進口了兩輛最新式樣的美國高級轎車。

至於張子善,僅從其公款“參觀”妓院、每月吸高級香煙八至十條,擅自動用地方糧款9億元(舊人民幣)買汽車5輛來看,比劉青山毫不遜色。

劉、張二人的這種錯誤行為,既非壹時,引起了當地許多幹部群眾的強烈不滿。

在多次規勸不果的情況下,李克才冒著被誣陷反黨的危險,勇敢地站了出來。

1951年11月,中***河北省委召開第三次黨代會,在小組討論會上,李克才揭發了劉張二人壹意孤行背叛人民的錯誤事實。後來事情的發展,就像電影裏演的壹樣的,劉青山、張子善被推上了歷史的審判臺。

兩個***產黨的高級幹部,兩個為建立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高級幹部,因貪汙腐敗被處決,這在我們新生的***和國歷史上,尚屬首次,也是我們黨建國之初反腐敗的第壹大案。在新中國的反腐史上,李克才寫下濃重的壹筆。

劉青山、張子善事件之後,黨和人民給了李克才高度評價,但也有人背後說他是因為工作不合、私人恩怨才做出如此驚天之舉。對此,熟悉李克才的人都為他抱不平。因為李克才清正廉潔的壹生,就足以說明。

公者千古,私者壹時

李克才相信百姓心中那桿秤最公平。他又舉報了平義傑1995年5月,原河北省委委員、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平義傑落馬。

由於平義傑位高權重,這壹事件影響全國。

讓人敬佩的是,在這壹起反腐事件中,年已老邁的李克才又壹次挺身而出!

1991年12月平義傑出任河北省滄州地委書記時,地委就已為他配備了壹輛新購置的“尼桑”轎車,但他不滿足,在滄州地區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於次年9月從北京某單位租用了壹輛“奔馳”轎車供自己使用,租期3年,租金36萬元。

1993年5月,平義傑調任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他又將這輛“奔馳”轎車帶走,而且不顧省法院經費緊張的情況,讓法院付給了滄州地區24萬元轉租費。此外,平義傑在滄州地委工作期間,還讓地委辦公室為其“租用”了家具28件,彩色電視機2臺,電暖器2臺,以及被子、毛毯、窗簾等日用品,並安裝了1臺空調器。“租用”期間,租金分文未付。調離滄州時,他還帶走了2臺彩電、1張席夢思床、7件家具、2臺電暖器以及被子、窗簾、毛毯等,僅作價3065元(在組織調查期間,又補交了1800元)。

平義傑的這些行為讓滄州的壹些知情的幹部群眾很看不慣,,特別是壹些老同誌對這種領導幹部搞特殊、追求享受的行為很憤怒,他們說,這種事情發展下去,就是新的劉青山、張子善。

出於壹個老***產黨員對黨的無限熱愛和忠誠,在老邁之年,他再壹次舉起憤怒的筆。

他向中央寫下壹封舉報信,在信的結尾,他用激動的手,莊嚴地簽上自己的名字:李克才。

中***中央紀委在河北省委、省紀委的協助下,於1995年5月嚴肅查處了原河北省委委員、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平義傑為追逐個人享受,用公款長期租用高級轎車和無償使用公物的錯誤。

經中央紀委研究並報中***中央批準,決定給予平義傑撤銷黨內職務處分。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批準撤銷其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職務。

斯人長已矣兒女***沾襟

李克才去了,除了壹身正氣和廉潔的品格,並沒有給他的5個子女留下多少“福蔭”。

李克才耿直倔強,從沒想過為子女謀什麽前程。他對自己的五個孩子要求極嚴,經常對他們說,“好好學習,將來靠個人的本事為國家做事,甭指望我幫妳們。”

他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

李克才有3個兒子2個女兒,但沒有壹個仰仗他的福蔭在政治上有個“發展”。到目前,他們兄妹5人裏最大的“官”是老大李春耕,52歲,是滄州市公安局通信處長,科級。

老二李夏青小大哥兩歲,現在秦皇島,和朋友壹起做生意。

老三李秋風,在滄州市商業銀行上班,只是壹名看金庫的保安人員,他的妻子,因工廠沒活兒,長休在家,壹個月開支就100多塊錢。

老四李霞,是李克才的大女兒,靠個人努力在美國攻讀博士。

最小的女兒李虹在滄州市人民銀行上班,普通職工。

李克才壹生對農村懷有特殊的感情。據他的子女們回憶,老人早年最大的理想是為河北省的老百姓每人每年搞到450斤糧食。他是給地主扛長活出身,窮怕了,自然懂得糧食的重要。所以,在給兒子起名字的時候,也少不了春種秋收的季節變換。

在滄州,隨便問問誰,就有人告訴妳,李克才的幾個子女都“安排”得不算太好,就因為老爺子根本不過問這事。

開始,幾個子女對此多少也有些抱怨。老二李夏青說,看著從小壹個院裏玩耍的子弟個個都沾父母的光混得像模像樣,自己心裏也酸酸的,但老爺子壹貫就是這脾氣,時間久摸透了,漸漸也理解了。至今,他還記得20多年前的壹個小“插曲”。老爺子當時在衡水當副專員,他去探望。按說,把他安排在招待所裏,並不算過分,但老爺子執意在自己辦公室另支壹張床讓他住下,也不給組織添壹點麻煩。

老大李春耕告訴記者,他在公安局工作,局領導有時來家看望老人,老人從不主動提兒子的事,提到了,說的也都是“嚴格要求,該管就管,該批就批”之類的話。

李春耕說,他父親當滄州地區地委書記,後又任省顧委常委,享受副省級待遇,但家裏基本沾不到什麽便宜。比如用個車,要想通過老爺子是不可能的。

接受采訪時,李克才的幾個子女反復強調,雖然老爺子沒給子女太多的關照,但李春耕兄妹幾個仍能感受到老爺子的“福蔭”,特別是在滄州市工作的李春耕兄妹三個,調動、安排工作,壹說是李克才的子女,各級領導無不照顧。老爺子壹生以身作則,光明磊落,在當地,提起他的大名,許多人都充滿敬意。但要讓老爺子自己替子女說句話,比登天還難。

記者到滄州市委老幹部科采訪,壹位姓邢的科長正忙,他沒時間多說,只給記者舉了兩個小例子。他說,壹件是李克才的壹個兒媳,曾在市委附近賣過餛飩。他說,以老人的名望和地位,給市裏有關部門打個招呼,安排壹個人工作問題不會太大。就算他不親自提,給他們老幹部科說說,老幹部科反映上去,問題也能有個眉目,但老人決不為個人家的私利開壹次口,破壹回例。老人的話似乎很不通情但又非常達理:現在全國下崗的多了,都能通過照顧解決嗎?別人能過,咱就能過。

另壹件事是李克才離休時,組織上為他配備了壹輛專車。李克才說,不能這樣,我不用,老幹部們都可以用。於是,他本人的專車就成了老幹部們的公車了。司機跑醫院找醫生全熟,給其他老幹部們帶來極大的方便。“坐車的都念李克才的好,這就是壹個真正***產黨員的覺悟與境界!”和李克才相處了十幾年,邢科長深有感觸。最清貧,也最富有滄州市地委家屬院36排。壹棟普通的平房,壹個極簡單的小院,這就是李克才老人生前的家。

走進這個家,很多人都會驚訝,壹個從1937年就參加革命,1946年就是地區行署專員的副省級老幹部的家怎麽會這樣樸素,樸素得近於簡陋。

七八平方米的小客廳,僅能容納幾張沙發。地面還是20幾年前住進來時的水泥地面,沙發樣式很陳舊,面上已有很多洗不掉的汙漬。茶幾上放幾把暖壺,不到10塊錢壹把的那種塑料壺。靠窗的角落,擺著壹臺電視機,老式的17寸電視。

裏面兩間就是李克才和他老伴李冰老人的臥室,條件也極其簡單。

李冰老人今年77歲,是省供銷社的離休幹部,她說,滄州市領導非常關心他們,為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給他們分配了新房,但他們老兩口已習慣於這樣儉樸的生活。

老二李夏青告訴記者,他們作子女的看到革命壹輩子的老兩口如此儉樸,心裏過意不去。他說,他的壹個朋友從秦皇島到滄州出差,順便去看看老人,回去就埋怨他做兒子的太不夠意思了。李夏青說,朋友不了解老人,老人始終認為自己就是老百姓,普通的百姓啥樣,他們就啥樣,沒必要搞特殊化。所以子女試圖幫他們換換家具裝修壹下屋子什麽的,老兩口全不領情。他們覺得,這樣的生活就很幸福。

老人的女兒李霞,1986年去美國讀書,現在美國壹所大學當公***管理學教授。對父親清廉質樸的壹生,李霞有更刻骨的感受與欣慰。她的丈夫是個美國人,1994年她帶丈夫回國探親。在滄州她父母家裏,這個美國人看到了壹個中國高幹家庭的生活水平,驚詫不已。他在中國經常去別人家做客,去給人講課,在各種場合都應付過,對當時中國的國情基本了解。他無論如何不敢相信,他中國“高幹”的嶽父家是如此寒酸。連普通市民的條件都達不到。來中國前,他聽了太多的有關中國壹些官員的貪汙腐化的故事,但他知道他的嶽父是百分之百的廉潔、正直。這位洋女婿對自己的嶽父充滿敬意。

不久前,李霞在美國的大學開設有關中國問題的講座,談到中國官員在百姓中的形象問題,她以切身的體會提起了她的父親,提到她的父親剛直不阿義無返顧同腐敗做堅決鬥爭的壹生,談到她的父親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壹生,她說,中國是存在腐敗的問題,但堅持正義清廉的幹部還大有人在。她講完,所有在場的人都為她鼓掌,為她有這麽值得驕傲的父親鼓掌。那壹時刻,李霞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自豪與欣慰。

壹個人,壹生做壹件驚天動地的事,已經很難了,然而,更難的是,壹個人終生堅持壹種操守,貧賤不移富貴不屈。

據他的幾個子女說,老人生前從不願提自己過去的功績,卻經常給子女講過去黨員、幹部大公無私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他說,解放初,天津地委設在楊柳青小鎮,那時候,多數機關幹部沒帶家屬,吃住在食堂,盡管很艱苦,可沒有壹個叫苦的。所有機關幹部,穿的都是自己染的灰布衣服,平常下鄉機關沒車,有時去遠處壹個縣,壹走就是幾百裏好幾天。那時,剛實行工資制,盡管大家工資都不高,但許多同誌還是從平日生活中盡量多節省點錢,來支援抗美援朝和國家經濟建設。平時連壹個信封、壹張信紙,也不沾公家便宜,公私分明。李克才就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也同樣嚴格要求子女。

李克才壹生確實沒留下什麽財富,但他壹生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的高尚品格,正是壹個真正***產黨員的本色。他的壹生是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勇於同腐敗現象作鬥爭光明磊落的壹生,表現出壹個***產黨員的錚錚鐵骨與浩然正氣。他壹生追求真理率先垂範的高風亮節,他壹生淡泊名利艱苦樸素生活作風,都是他留給後人無盡的精神財富。

壹個人到底有多少錢才算富有,缺多少錢才算貧窮?美國人哈裏·克羅斯比說得好,“壹個人有多少財富應根據他所不需要的東西來估計。”物質上追求得越少,哪怕每天粗茶淡飯,出無車,居陋室,他內心也可能非常富有。因為和那些身家億萬仍貪汙腐化無止境的敗類相比,他不需要的東西太多太多。

正因他壹生清貧,李克才的名字才在滄州百姓那裏口口相傳;

也正因他終身“富有”,李克才這位真正的***產黨員將活在人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