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制作的步驟
陶藝制作的步驟如下:
陶瓷制作的五個步驟:泥料制作、坯體制作、坯體幹燥、上釉以及燒制。
1、泥料制作過程:從礦層中開采出的紫泥,俗稱生泥。似塊狀巖石,經露天攤曬風化,使其松散,然後經初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送風篩選。篩選後的泥灰,由攪拌機攪拌成壹塊塊涇泥,經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進行真空練泥,這樣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
2、將陶土放在拉壞機上,調整拉壞機的速度和方向,開始制作壞體首先將陶土壓扁,然後用手指在中心處挖壹個小洞,再用手指沿著洞的邊緣向外推,使陶土逐漸變薄,最後形成壹個圓形的坯體。
3、陶瓷坯體幹燥是指坯體中水分排除的過程。坯體經幹燥後強度得到提高。這有利於搬運、裝窯和燒成,水分減少能防止在燒成初期升溫時因坯體水分大量排放而造成廢品。坯體經幹燥後留有2%左右的殘余水分即可。
4、上釉,就是所謂在燒制陶、瓷器時,首先應該燒制毛胚,燒好後拿出來上釉,然後再燒的壹種方式。在燒制好的毛坯上塗覆上壹層玻璃質的釉層,主要起到保護和裝飾作用。
5、燒制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1000-12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陶藝的制作工藝按順序可分為原料加工(包括配泥和配釉)、泥坯塑制、賦釉及煆燒四大工序,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瓷的原料:
陶瓷及其他矽酸鹽制品所用原料大部分是天然的礦物或巖石,其中多為矽酸鹽礦物。這些原料種類繁多,資源蘊藏豐富,在地殼中分布廣泛,這為陶瓷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早期的陶瓷制品,均是用單壹的黏土礦物原料制作的。
後來,隨著陶瓷工藝技術的發展及對制品性能要求的提高,人們逐漸地在坯料中加入了其他礦物原料,即除用黏土作為可塑性原料以外,還適當添入石英作為瘠性原料,添入長石以及其他含堿金屬及堿土金屬的礦物作為熔劑原料。
目前,陶瓷原料的分類尚無統壹的方法,壹般按原料的工藝特性劃分為可塑性原料、瘠性原料、熔劑性原料和功能性原料四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