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唐代的絲綢之路是如何形成的?

唐代的絲綢之路是如何形成的?

絲綢之路,是指古代從中國西北出發,橫貫亞洲,進而聯結非洲、歐洲的古代陸路交通線,由於中國古代以絲和絲織品為主要商品,因此這條貿易通道被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在張騫通西域之前就已經存在,但由於張騫的“鑿空”之功,絲綢之路從此更為暢通,東西文化的交流不斷加強,早在漢代,絲綢之路就有三條道路,據《隋書·裴矩傳》記載,這三條路為:壹、北道,從今哈密穿越天山北達巴裏坤,然後由此向西經吉木薩爾、烏魯木齊、通過伊犁盆地,從錫爾河附近前往東羅馬帝國。二、中道:沿天山南側經哈密、吐魯番盆地、焉耆、庫車、喀什,然後越過帕米爾經貫爾幹納、索格底亞那(即撒馬爾罕、布哈拉等)進入伊朗的波斯帝國。三、南道:沿羅布泊沙漠南邊西行到達於闐,然後從哈爾喝裏克、塔什庫爾幹,翻越帕米爾,通達瓦罕溪谷到達阿姆河河畔,再由此通往印度北部。

唐代的絲綢之路發展到了壹個新時期,實行“關中本位政策”的唐政府壹直致力於西北地區的開發。唐朝初期,西域雖大都在西突厥控制之下,但西域各國國王都曾派人或親自到長安,表示歸附,因此唐初很快恢復了絲路交通。武德年間,高昌國進獻的“拂菻狗”,引起了唐朝對拂菻的興趣。貞觀四年(630年),伊吉城主歸附於唐,唐在這裏設置伊州,控制了西域北道。這時,在西域地區擁有較強政權的高昌為了壟斷絲綢貿易,高昌曲文泰封閉了西域南部進入中原的道路,商賈都要經過高昌,並需交納商稅,貞觀六年(632年)大磧路恢復開通後,高昌王與西突厥聯合,阻攔、搶掠西域其他地區商賈使者,阻止他們進入中原,同時還發兵攻打伊吾、焉耆,掠奪其他域鎮。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政府派侯君集帶兵平定了高昌,在高昌設西州,置西州刺史,西州的戶口計帳等申報,完全和中原地區相同。不久,又在這裏設安西都護府,屯駐軍隊,鎮守整個西域地區。在平定高昌的同壹年,駐守於可汗浮圖域(今吉木薩爾以北)的西突厥葉護歸唐,唐政府在這裏設庭州,置庭州刺史,唐又將伊州、西州、庭州劃入隴右道,加強了對這壹地區的管理。

絲綢之路隨著唐政府對絲路的開發,唐與中亞諸國的聯系不斷增強。貞觀十四年(640年)粟特人將制造葡萄酒的技術傳入中國,大批猶太商人湧入中國,絲路上的通使及商業往來活躍起來。貞觀十五年(641年),摩伽陀國(即摩揭陀國,儉於印度恒河以南的壹個大國)的使者,商人來到長安。在他們返回時,唐太宗派雲騎尉梁懷璥隨同前往,受到摩揭陀國的熱烈歡迎。貞觀十七年(643年),拂菻(敘利亞或拜占庭)王波多力派遣使節進獻赤玻璃、綠金精等物,唐太宗回賜了大量的綾綺等絲織品。至於其它國家的商人往來,更是數不勝數。

貞觀十九年(645年),44歲的玄奘結束了他的春秋寒暑十七年、歷經艱難曲折的數萬裏跋涉,將西行所得經像送入長安弘福寺。玄奘沿途經歷了130多個城邦,由玄奘口述,門徒辯機筆錄的《大唐西域記》,翔實地記載了玄奘西行的經歷、見聞,成為壹部聞名世界的歷史地理名著,也成為壹部絲綢之路上中西交流的歷史見證。玄奘琿將印度的因明學傳入中國,推動了我國邏輯學的發展,並啟迪了日本法相宗的傳承。繼玄奘之後,鹹亨四年(673年)義凈又赴印度求法取經。玄奘、義凈的不懈努力,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興盛。

中國僧人西行求法的同時,中亞僧人也不斷前往中國,將本國的宗教在中國弘揚。延載元年(694年)波斯國人拂多延(古波斯語“知教義者”)持《二宗經》來到中國,摩尼教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天寶三年(744年),大秦國僧佶和不遠萬裏,東來中土,促進了已在中土流傳的景教向最盛時期的發展。佛教、祅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的傳播,正是依賴了絲綢之路,這些宗教在中國產生了很大影響,有些已成為中國文化的壹部分。絲綢之路,成為聯系東西文化交流的紐帶。

天寶十年(751年),中國與阿拉伯發生了怛羅斯之戰,阿拉伯抓獲壹些中國的造紙和絲綢工人,中國的造紙術開始傳至西方,同時,中國的植物品種、漆器、冶鐵、水利灌溉技術、火藥等也隨著傳入西方,再加上商人的頻繁往來,絲路上的商品交流非常活躍,絲綢之路成為舉世聞名的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