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紙上談兵”,那當時趙國的君主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趙孝成王,姓趙名丹,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十任君主。
-1-
在趙孝成王即位後第四個年頭的壹個晚上,猛然做了這樣壹個夢:
他不知道從哪搞了壹件左右兩邊顏色迥異的怪服,穿著並行走著,而這時忽有壹條龍飛來,馱著他就往天上飛去。但是眼看就要跟太陽肩並肩時,龍卻忽然不見了,他也因此墜落了下來。可墜落之處,竟還有金玉之山兩座,大放異彩……
孝成王感覺此夢甚奇。於是召來壹個叫趙禹的大夫,告以自己所夢之事。
趙大夫凝神細思了壹會兒後,拍掌說道:“我王好夢吶!壹件衣服兩種顏色,意味著‘合’;乘龍上天,乃升騰之象;忽而墜地,這是要得到土地的節奏;金玉堆積,更是財貨上門的意思吶……因此預計近日之內,大王必有廣地增財之運”!
孝成王大喜。但為了進壹步證明這確是好夢,他又找來專門負責占蔔的官員,以聽聽他的意見。
但意見竟截然相反。
這位占蔔官員說道:“服裝左右異色,是殘缺不全之意;乘龍上天、不至而墜,這又意味著有名無實;而金玉雖成山,但於當時而言,可觀不可用。此夢不吉,我王近來還是小心為上”……
-2-
人有時候總願意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想。就比如說,孝成王是更願意相信這是壹個好夢。
而就在趙孝成王還在回味這個“擴土增財”之夢時,秦國正實打實地在攻打著韓國的壹個叫野王的地方,並幾乎就要得手。
從圖中可以得知,秦國的胃口很大,它想要的其實不止是野王。因為當野王拿下之後,偌大的上黨郡也被從韓國割離了出來,壹舉兩得。
但這個時候,上黨郡的郡守卻不甘心就這樣被秦國得逞。於是他遣使至趙,表明上黨不願歸秦,而願歸趙。
當趙孝成王得書之後,愈發開始相信那壹晚那壹夢,是好夢!但當他當此喜訊告諸群臣時,卻有人不以為然。
不以為然的人叫趙豹,他說道:“聖人不受無故之利”!孝成王聽罷,甚為納悶:“何以能說無故,上黨臣民感懷寡人之德,是以並地入趙”……
趙豹對說:“秦國在拼死拼活地打,而趙國卻坐享其成,這不是‘無故’嗎?且上黨的郡守的意思其實也很明顯,無非就是嫁禍於趙。臣斷言,秦拔野王之後,必移兵攻趙”!
孝成王此時雖然也略微清醒了壹些,但內心深處卻依舊想得這“天上掉下的餡餅”。而再在問了趙國的二把手的平原君、平原君也堅決地認為“這地該拿”後,就接受了這上黨十七城……
-3-
接受了長平之禍,接受了差壹點的滅頂之災。
從這件事情上來看,說孝成王是庸主自然有點武斷,但說他非英主卻壹點也不過分:目光不免太過短淺。
當然,也有不少人以為長平之戰此事雖然從初衷上來看是有問題,但本質上卻是有必要,因為秦趙之間,必有壹戰!
說實話,這話不無道理,但也不免牽強。當時的戰國,秦以外,趙也算強國,而既然是兩強對抗,就更應該得找到更好的時機,制造更有利於我的條件,卻非這般倉促應戰。
長平之戰自然是以慘敗告終,但長平之戰後,孝成王的壹系列的舉措倒還可圈可點,他首先聽從了虞卿的建議,不再割地求和,而是奮起反抗;其次,他重用平原君的外交關系,向楚魏諸國求救;且也吸取了長平之中的壹些慘烈的教訓,重用廉頗……
終於否極泰來,邯鄲沒有徹底塌下去。
在此之後,孝成王繼續重用廉頗,而在燕國企圖趁趙國精壯皆死於長平、少者還未壯時,竟率兵來攻,企圖趁火打劫。但在孝成王、廉頗以及趙國子民上下同心的***同努力下,終於抵禦了外敵,也穩住了趙國的局勢。
-4-
史籍中關於孝成王的生年並未予以明確記載,只是大概說了孝成王幼年執政。
幼年有多幼?不得而知。不過從其父趙惠文王的40余歲的壽命來看,想必孝成王也不會太小。
他初即位時,確實壹時貪婪,給趙國帶來大災,但在他後來的壹系列舉措上來看,也還能馬虎,而根據帝王謚法觀之,“孝成”這二字總體平中帶褒,湊合。
因此,也不能說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