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座戰鬥的歷史事件是什麽?
1935年8月,紅軍左、右兩路軍從毛兒蓋地區先後出發北上。
敵人發現紅軍過草地北上後,急忙調部隊星夜兼程向包座增援。包座是紅軍進軍路線上的重要地點,壹旦被敵人占領,紅軍就有被迫退回草地的危險。
中央軍委領導經過商量,把搶占包座的任務交給了紅三十軍和紅四軍。程世才當時正是紅三十軍的指揮員。
程世才經過詳細的調查和周密的計劃,決定用壹個團的兵力繼續圍攻包座守敵,將兩個師的大部分兵力布置在敵人必經之路的西面山上,並派小部隊控制了東面山上的制高點,想在這裏伏擊敵人。
但敵人很狡猾,並沒有將全部主力開進我軍預設的埋伏圈,而是先進行局部戰鬥,在攻占有利地形後,主力再前進。
程世才不斷根據戰鬥形勢的發展調整作戰部署。
戰鬥進行得相當艱難,紅軍幾乎每壹步都是踩著烈士們的鮮血前進。戰鬥到最後,機關幹部、宣傳隊、夥夫、馬夫都拿起槍來參戰。程世才也拎起步槍進行實地指揮。經過七八個小時的戰鬥,紅三十軍終於取得勝利。
包座戰鬥的勝利打開了紅軍北上的通道,從而使紅軍擺脫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