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陀螺介紹

陀螺介紹

陀 螺

陀螺,也稱陀羅,是普及性的兒童玩具。其基本型制是用木頭削成壹個面平底尖的圓椎體,考究些的還在尖腳部安壹粒鋼珠。常見的玩法是先用壹根小鞭子的鞭梢稍稍纏住它的腰部,再用力壹拉,使之旋轉起來,然後用鞭子不斷抽打,令其旋轉不停。所以人們每將這種遊戲稱為抽陀螺或鞭陀螺,在南北城鄉頑童們的嘴裏,則還有“抽賤骨頭”、“打懶婆娘”、“耍冰猴兒”等帶有惡謔意味的俗稱。

與陀螺外號花樣百出的現象相映成趣,關於這種遊戲發明的時間與演變的過程,也有多種說法。

有人推測陀螺的發明與發展,經歷過手旋陀螺、鞭旋陀螺和鳴聲陀螺(即“空鐘”)三個階段。手旋陀螺就是壹個圓片,中央貫軸,然後以手旋軸,使圓片自轉,也就是宋周密《武林舊事》所載的“千千車、輪盤”等“兒戲之物”。據杭世駿《道古堂集》介紹,這種手旋陀螺在明代成為宮人喜愛的遊戲,稱為“妝域”。除制作更加考究外,還有了新的玩法:當它轉速減緩而有停轉或歪倒之虞時,允許用衣袖拂拭,即借助外力補救。誰轉的時間長久誰贏,遊戲規則是不許轉出事先劃定的界限。這個“袖拂”動作,後來蛻變成壹根小繩鞭。成書於晚明的《帝京景物略》曾記載當時流行北京的童謠:“楊柳兒活,抽陀螺”,並介紹了具體玩法,同現代的鞭旋陀螺完全壹樣。據此推斷,手旋陀螺產生於宋代,經過明代袖拂“妝域”的過渡,最終發展為鞭旋陀螺,其具體時間約在明代中期或稍後。

又有人舉出唐代文學家元結所著《惡圓》:“元子家有乳母,為圓轉之器,以悅嬰兒,嬰兒喜之。母使為之聚孩孺,助嬰兒之樂……”這個“圓轉之器”能產生“聚孩孺”的效用,足見玩起來的吸引力之強,估計就是手旋陀螺之類。這樣,手旋陀螺的產生時間又可往前推數百年。

還有人指出:“陀羅至遲在宋代已十分流行,宋人留下的繪畫作品中已能見到陀羅和小鞭子,證明了那時陀羅與現在的形制已基本相同”(王連海《中國民間玩具簡史》,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7)。遺憾的是論者未就所據繪畫作品提出具體的說明。

另外,也有人認為陀螺的發明與發展歷程應是先有鞭旋陀螺,然後再有手旋陀螺與鳴聲陀螺,而鞭旋陀螺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依據是李濟、袁敦禮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提出的壹份題為《西陰村史前的遺存》考古報告。該報告稱,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期文化遺址中,有壹個陶制小陀螺出土。這個“陶制小陀螺”的形制及其用途,究竟能否套用玩具遊戲概念,因實物湮失,似難以查考。如果此說落實,則陀螺的產生時間,起碼又可以前推四千年以上。至於手旋陀螺,論者以為是在原始社會的鞭旋陀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最初的制作方法是選擇壹個份量較重的方孔錢,在錢孔中固定壹根長約壹分左右的竹柄。我國文獻上雖沒有記載這種遊戲,但這種遊戲必是出現在錢幣產生以後,那是毫無疑問的。最後發明的是鳴聲陀螺,但時間至晚不過五代。這壹點有日本史料為證:《日本的遊戲》作者考出,“念獨樂”是“從中國通過朝鮮渡來”日本的。所謂“念獨樂”,是鳴聲陀螺,“念”指鳴聲,“獨樂”和“陀螺”的字音相近;而據《倭名類聚抄》稱,它的最初譯名叫“辨色立成”。該書出版於日本承平年間(931—938),由此推定,我國外傳到朝鮮、日本去的鳴聲陀螺,當在公元931年(後唐明宗長興二年)以前。總之,這些資料可補我國宋以前文獻的失載(棣華《我國外傳朝、日的陀螺遊戲》,《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六輯,1958)。

以上羅列了專家學者們對陀螺遊戲發明的時間與演變過程的各種說法。究竟哪壹種說法比較準確,請讀者自行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