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版的八年級物理下冊的動手動腦學物理的所有參考答案
第壹章
聲現象壹、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我們知道聲是由振動的物體發出的。但有的時候,比如敲桌子時,我們能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妳能想辦法證明桌子發聲時也在振動嗎?答案:學生想出的辦法只要能說明桌子是振動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豎立壹支鉛筆,當用手敲桌子時,就可以看到鉛筆振動或倒下,由此說明桌子是振動的。或者仿照課上的實驗,在桌面上放壹些泡沫塑料顆粒,當用手敲桌子時,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顆粒在振動。對於前、後兩種方法,教師應該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壹種方法,要大加贊賞。凡利用課上沒有講過的方法來做驗證的,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舉壹反三,鼓勵聯系實際,這是新課標所強調的。 2.北京到上海的距離約為1000km。假設聲音在空氣中能夠傳得這麽遠,那麽從北京傳到上海需要多長時間?火車從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長時間?大型噴氣式客機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數據,進行估算。答案:此題是壹個開放性的問題。首先在實際中聲音是不可能從北京傳播到上海的,這裏題目的設問,只是壹種假設。另外聲速、北京到上海的距離、火車的速度、大型噴氣式客機的飛行速度等數據,都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需要學生自己查找數據。實際上,由於這種計算不要求太精確(也不可能太精確),根據查找到的數據,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數值,最後估算即可。在這裏,切忌用物理計算題的標準要求學生。不要打擊學生參與問題研究的積極性。有關數據如下: 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距離約為1 500km(實為1 463 km); 北京到上海的航線距離約為1 200 km; Z13(北京壹上海)快車大約平均每小時運行120km;737客機平均每小時行駛約600km。此題中體現兩個能力培養點。①假設。這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常用的解決問題的出發點。提出假設,在物理問題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簡化問題。②估算。估算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在許多場合,估算比精確計算更有實際意義,更能說明問題。這裏估算的目的是讓學生註重理論聯系實際,對疑問給出令人信服的說明。 3.將耳朵貼在長鐵管的壹端,讓另外壹個人敲壹下鐵管的另壹端,妳會聽到幾個敲打的聲音?親自試壹試,並說出其中的道理。答案:會聽到壹次或兩次敲打的聲音。具體能聽到幾次,與鐵管的長度有關。此題不能只給出壹個絕對答案,否則就會種下“重計算,輕事實”的惡果。如果有學生聽到兩次聲音,應該請他告訴其他同學能聽到兩次聲音的條件(主要是鐵管的長度足夠長)。如果沒有學生聽到兩次聲音,師生***同討論是否有可能聽到壹次以上的聲音?需要哪些條件才可能聽到壹次以上的聲音?總之,不要把此題當成壹道計算題簡單地處理。此題的實驗體驗對於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有困難的。40 m長的鐵管、安靜的環境等都不容易滿足,最好教師在這方面能為學生提供壹些方便的線索。對於數學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引領他們從這裏走向第二階段——理論探究。 4.聲音遇到障礙物能向相反方向傳播。壹個同學向壹口枯井的井底大喊壹聲,經過1.5s聽到回聲,那麽這口枯井的深度大約是多少米?(聲速按340m/s計算) 答案:255 m。此題不拘格式,只要能計算正確就可以。同時可以詢問學生,這個問題可以有幾種解決方案。5.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據小資料知道:多數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的速度比在液體中 ,在固體中的速度比在液體中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受 影響。答案:小、大、溫度。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如果妳家中有樂器,觀察—下它是怎樣發出聲音的,又是怎樣改變音調和響度的。答案:可就這個問題讓學生寫篇小論文或召開個小研討會,互相交流壹下。 2.制作音調可變的哨子。在筷子上捆壹些棉花(或碎布),做壹個活塞。用水蘸濕棉花後插入兩端開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發出悅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調就會改變(圖1.3—7)。妳能練著用它吹出壹首歌嗎?答案:這種哨子很好做,用塑料管和竹管都可以,只要是能改變所吹管內空氣柱的長度,就可以改變音調。3.某種昆蟲靠翅的振動發聲。如果這種昆蟲的翅在2s內做了700次振動,頻率是多少? 人類能聽到嗎? 答案:350 Hz,能。 4.小小音樂會。每人制作壹件小樂器,在班裏舉行的小型音 樂會上用自己制作的樂器進行演奏。看誰的樂器有新意,誰演奏得好。8個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擊它們,就可以發出“1,2,3,4,5,6,7,1”的聲音來!答案:學生能用自己做的樂器演奏樂曲,非常高興。希望老師能充分地利用這種積極性,把物理學習搞得有聲有色。此題在知識上的要求不要過高,著眼點要更多地關註“做”的過程。三、聲音的特性 1.調查壹下校園裏或者妳家周圍有什麽樣的噪聲。應該采取什麽控制措施?與班裏的同學交流,看看誰的調查更詳細,采取的措施更好。答案: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興趣,在這個活動中初步學開展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觀察、交談、記錄等等。對學生活動的評價應側重於投入程度,以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議開展下面的活動。 活動:角色扮演。某居民區附近新建了壹個紡織廠。機器的噪聲打破了小區昔日的寧靜,幹擾了居民的休息。另壹方面,這個紡織廠也解決了壹部分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這個矛盾怎樣解決? 請幾位同學分別扮演紡織廠廠長、工人、居民、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商討解決問題的策略。參加討論的每位同學都要事先查閱相關資料,在討論時既要為自己辯護,又要傾聽對立方面的意見。其他同學要對整個過程進行評價。 2.在工廠裏,噪聲主要來源於 ;在公路上,噪聲主要來源於 。答案:工廠裏的電動機、車床等。公路上主要有汽車的發動機、喇叭等。 3.為了使教室內的學生上課免受周圍環境噪聲幹擾,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老師講話聲音大壹些。 B.每個學生都戴壹個防噪聲耳罩。C.在教室周圍植樹。 D、教室內安裝噪聲監測裝置。答案:A、C是有效、合理的;B有效,但不合理;D是無效的,這種裝置只是監測裝置。 4.在安靜環境裏,測量妳的脈搏在1 min裏跳動的次數。在聲音過大的環境裏,妳的脈搏有變化嗎?測量壹下!答案略。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買瓷碗時,人們常會敲壹敲碗,通過聲音來判斷瓷碗是否破損。這個方法應用了聲音的什麽特征?答案:聲音的音調和音色皆有,相比之下,主要是根據碗的音調不同來判斷的。 2.用超聲測位儀向海底垂直發射聲波,經過4s後收到回波。此處海底有多深?答案:3062m 3.學過聲現象這壹章後,請結合學過的知識,再加上妳豐富的想像,寫壹篇“無聲的世界”或類似題目的科學作文。第二章光現象壹、光的傳播 1.壹次閃電發生後經過4 s聽到雷聲,雷聲發生在多遠的地方?答:因為光的傳播速度極大,約為3×108m/s,所以可以近似認為在雷電發生的同時我們就看到了閃電,根據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以及時間,即可求出雷電處距觀察者的距離s=340m/s×4s=1 360m。 2.“井底之蛙”(圖2.1—8)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吧?妳能解釋為什麽“坐井觀天,所見甚小”嗎?妳能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原理畫圖來說明嗎?答:如圖2—5所示,井底之蛙只能看到陰影線範圍內的物體。 3.請妳用光的直線傳播知識解釋影子是怎樣形成的。答: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且光不能穿過不透明物體,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體上後,在這個物體的壹側就會有壹個光照射不到的區域,這就是影子。 4.舉出壹些例子,說明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答:射擊時瞄準目標、影子、日食、月食、針孔成像等。二、光的反射 1.光與鏡面成30‘角射在平面鏡上(圖2.2—8),反射角是多大?試畫出反射光線,標出入射角和反射角。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鏡上,反射光如何射出?畫圖表示出來。 答:光路如圖2—9甲,反射角為60°;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鏡上,反射光將按 原路返回(圖2—9 乙) 2.有時,黑板反射的光能“晃”著壹些同學的眼睛,畫出這個問題的光路。為了保護同學的眼睛,請妳根據所學的知識提出改變這種狀況的建議。答:光路如圖2—10。改變同學的座位位置,或改變黑板的角度,用不易反光的材料。 3.電視機的遙控器可以發射壹種不可見光,叫做紅外線,用它來傳遞信息,實現對電視機的控制。試著不把遙控器對準電視的控制窗口,按壹下按鈕,有時也可以控制電視(圖2.2—9)。這是為什麽?答:這是壹道結合實際的題。要讓學生體驗後,再回答。用墻作反射面,應 用了光的反射規律。 4.自行車尾燈的結構如圖2.2—10所示。夜晚,用手電簡照射尾燈,看看它的反光效果。試著在圖2.2—10左圖上畫出反射光線來。 5.激光測距儀向目標發射激光脈沖束,接受反射回來的激光束,測出激光往返所用的時間,就可以算出所測天體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3.8×108m,計算壹束激光從激光測距儀出發,大約經過多長時間反射回來。現在利用激光測距儀測出月地之間的距離,精度可以達到±10 cm。激光測距技術廣泛應用在人造地球衛星測控、大地測量等方面。答:.2.53s。三、平面鏡成像 1.壹個同學站在平面鏡前1 m處,鏡中的像與他相距( D ) A.1 m; B.0.5m; C.0m; D.2m。2.試畫出圖2.3—8中的小醜的帽子在平面鏡中的像。答案:如圖所示。 3.檢查視力的時候,視力表放在被測者頭部的後上方,被測者識別對面墻上鏡子裏的像(圖2.3—9)。視力表在鏡中的像與被測者相距多遠?與不用平面鏡的方法相比,這樣安排有什麽好處?答: 4.6 m,可以在較小的房間內檢查視力。 4.如圖2.3—10所示,A'O'是A0在平面鏡中成的像。畫出平面鏡的位置來。答:如圖2—13。 5.潛水艇下潛後,艇內的人員可以用潛望鏡來觀察水面上的情況。我們利用兩塊平面鏡就可以制作壹個潛望鏡(圖2.3—11)。自己做壹個潛望鏡並把它放在窗戶下,看看能否觀到窗外的物體。如果壹束光水平射入潛望鏡鏡口,它將經過怎樣的路徑射出?畫出光路圖來。答:如圖2—14。四、光的折射 1.圖2.4—6中,哪壹幅圖正確地表示了光從空氣進入玻璃中的光路? 答:丙。 2.壹束光射向壹塊玻璃磚(圖2.4—7)。畫出這束光進入玻璃和離開玻璃後的徑跡(註意標出法線)。答:如圖2—16所示。 3.把壹支鉛筆斜插入盤水的玻璃杯裏,看上去鉛筆好像在水面上折斷了(圖2.4—8)。這種現象是由光的 現象引起的。解答要點: (1)光從水進入空氣中,傳播方向發生改變。 (2)由於折射,看起來水底變淺。 (3)看起來,浸在水中的鉛筆底部(接觸杯底部分)上浮,在空氣與水面交界處折斷。該題也可通過畫光路圖說明(圖2—17)。 4.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壹枚硬幣,再放壹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當杯子下移到某壹個位置時,可以看到兩枚硬幣。做這個實驗,並解釋這種現象。答:看到的兩枚硬幣中有壹個是硬幣通過水面折射而成的像(圖2—18,上面的那個),由於折射,水中物體看起來比實際的高壹些;另壹個是通過杯子側面水的折射而成的像(圖中下面較大的那個)。五、光的色散 1.用放大鏡觀察彩色電視機工作時的屏幕,對比發白光的區域和其他顏色的區域,看看紅、綠、藍三種色條的相對亮度有什麽不同。答案:這是壹道實踐性練習題。可以在課上完成,也可以在課下完成。用各種放大鏡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放大鏡還可以自制。最簡單的放大鏡可以用透明的玻璃杯盤上水代替。 2.如果壹個物體能反射所有色光,則該物體呈現 色;如果壹個物體能吸收所有色光,則該物體呈現 色;如果壹個物體能 所有色光,則該物體是無色透明的。在壹張白紙上用紅顏料寫壹個“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只用紅光照射時,妳將看到什麽現象?只用綠光照射時,妳又將看到什麽現象?答:白;黑;透過。紅色的“光”字將消失,只能看到壹張紅色的紙。這是因為只有紅光照射,白紙反射紅光,紅色的“光”字也反射紅光,進入我們眼睛的只有紅色光。只用綠光照射時,我們將看到綠紙上有壹個黑色的“光”字。這是因為只有綠光照射,白紙反射綠光而呈綠色,紅顏料吸收綠光,沒有反射光,字呈黑色。 3.放電影用的銀幕為什麽做成白色的?答:因為白色物體能反射所有色光,這樣我們就能看到彩色畫面。 4.在暗室裏用紅光照射壹幅絢麗多彩的油畫作品,將會看到什麽現象?為什麽?答:我們將只能看到壹些不規則的紅色色塊。這是因為絢麗多彩的油畫畫面由各種顏料組成,這些顏料中只有紅色顏料能反射紅色光。六、看不見的光 1.在家裏和商場裏進行調查,看看有哪些器具(例如烤箱、浴室取暖燈……)應用了紅外線。 2.在家裏和商場裏進行調查,看看有多少種防紫外線的用品(防曬霜、防曬傘……)。通過售貨員、說明書等了解它們防紫外線的原理。根據妳的判斷,所宣傳的防紫外線功能中有多少是可信的? 3.收集報刊和科普讀物上關於臭氧層空洞的信息,寫壹篇環保方面的報告,內容包括臭氧層空洞的成因、解決辦法、目前的進展等。可以參考後面第四章第三節的相關內容。第三章 透鏡及其應用 壹、透鏡 1.怎樣可以測得凸透鏡的焦距?拿壹兩個凸透鏡試壹試。答案:拿兩塊透鏡讓學生測出焦距。這個問題已經演示過了,這裏讓再做壹遍,是讓學生加深印象,同時讓他們知道,不同的透鏡焦距是不同的。 2.如圖3.1—6,A、B是兩個口徑相同的凸透鏡,它們的焦距分別是3cm和5cm。按照實際尺寸畫出平行光經過它們之後的徑跡。哪個凸透鏡使光偏折得更多些?答案:焦距短的透鏡偏折得更多些。 3.要想利用凸透鏡使小燈泡發出的光變成平行光,應該把小燈泡放在凸透鏡的什麽位置?試試看。妳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利用了前面學過的什麽道理?答案:把小燈泡放在凸透鏡的焦點上,小燈泡發出的光通過凸透鏡後就可以變成平行光。這裏利用了前面學過的光路可逆性。 4.壹束光通過透鏡的光路如圖3、1—7所示,哪幅圖是正確的?答案:甲。 5.根據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在圖3.1—8中的虛線框內畫出適當類型的透鏡。答案:甲、乙兩圖中都是凹透鏡。二、生活中的透鏡 1.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壹個凸透鏡,照片底片是照相時形成的像。判斷圖3.2—1中的樹所成像的正倒。答案:倒立。 2.凸透鏡是許多光學儀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現不同的像。應用凸透鏡,在照相機中成 、________立的 像;在投影儀中成 、 立的 像;而直接用凸透鏡做放大鏡時,成 、 立的 像。答案:縮小、倒、實;放大、倒、實;放大、正、虛。 3.手持壹個凸透鏡,在室內的白墻和窗戶之間移動(離墻近些),在墻上能看到什麽?答案:手持凸透鏡在窗戶和室內的白墻之間移動,移到某個位置時,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墻上形成壹個清晰、倒立的像。 4.用水彩筆在磨砂電燈泡的側面畫壹個妳所喜愛的圖案(這時不要接通電源),然後接通電源,拿壹個凸透鏡在燈泡和白墻之間移動,能不能在墻上得到所畫圖案的像?有幾個位置可以使凸透鏡在墻上成像?是實像還是虛像?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答案:凸透鏡在燈泡和白墻之間移動時,有兩個位置可以在墻上得到所畫圖案的清晰的像。離燈泡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離燈泡較遠的位置,像是縮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實像。三、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1.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說壹說它們分別應用了凸透鏡成像的哪個規律。答案:照相機利用了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時物體通過凸透鏡成縮小、倒立的實像的規律;投影儀利用了物距大於壹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時物體通過凸透鏡成放大、倒立的實像的規律;放大鏡利用了物距小於壹倍焦距時物體通過凸透鏡成放大、正立虛像的規律。 2.找壹個圓柱形的玻璃瓶,裏面裝滿水。把壹支鉛筆水平地放在水瓶的壹側,透過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筆。把筆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遠處慢慢地移動,透過水瓶妳可以看到壹個有趣的現象。描述這個現象。與前面用凸透鏡所做的實驗相比,有什麽***同之處?有什麽不同?答案:玻璃瓶相當於壹個柱面透鏡。當鉛筆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遠處慢慢移動時,透過水瓶會看到鉛筆尖逐漸變長,到某壹位置時,鉛筆尖突然改變方向。用凸透鏡做實驗,當鉛筆由靠近凸透鏡的位置向遠處慢慢移動時,透過凸透鏡會看到鉛筆逐漸變大,而形狀保持不變,到某壹位置時,鉛筆尖也會突然改變方向。(所用的凸透鏡焦距要比較短。) 3.學習使用照相機,向有經驗的人了解光圈、快門和調焦環的作用。 “傻瓜相機”有沒有光圈和快門?是不是需要“調焦”?答案:“傻瓜相機”也有光圈和快門,只不過它們都安裝在機身裏面。傻瓜相機內部增加了壹些電子、機械設備,可以根據光線的明暗程度自動調整光圈、快門,不需要人工調節。傻瓜相機也能自動聚焦,不需要手動調焦。四、眼睛和眼鏡 1.通過調節晶狀體的凹凸程度,可以使遠近不同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調節的兩個極限點叫做遠點和近點。正常眼睛的遠點在無限遠,近點在大約10cm處。正常眼睛觀察近處物體最清晰而又不疲勞的距離大約是25 cm,這個距離叫做明視距離。預防近視眼的措施之壹,就是讀寫時眼睛與書本的距離應保持在25cm,這是為什麽? 看書上的字,測出妳的近點,和其他同學的近點比較壹下。正常眼、近視眼、遠視眼的近點相同嗎?有什麽規律? 答案:物體到眼睛距離為25 cm時,正常眼睛觀察近處物體最清晰而又不疲勞。讓學生們各自測出自己眼睛的近點並且相互比較。正常眼、近視眼、遠視眼的近點是不同的。近視眼的明視距離相對正常眼要短,而遠視眼的明視距離相對正常眼要長。 2.如果壹束來自遠處某點的光經角膜和晶狀體折射後所成的像落在視網膜(選填“前”“後”) ,這就是近視眼。矯正的方法是戴壹副由 透鏡片做的眼鏡。矯正前像離視網膜越遠,所配眼鏡的“度數”越 。答案:前、凹。深。 3.仔細觀察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它們有什麽不同?度數深的和度數淺的有什麽不同?妳能鑒別壹副老花眼鏡的兩個鏡片的度數是否相同嗎?說明方法和理由。答案:近視鏡片中間薄、邊緣厚,是凹透鏡;遠視鏡片中間厚、邊緣薄,是凸透鏡。度數深的眼鏡鏡面彎曲得較多,度數淺的眼鏡鏡片相對較平。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如圖3.5—6所示,把壹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壹個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體。可以看到水滴就是壹個放大鏡。如果還看不清小物體,再拿壹個放大鏡位於水滴的上方。慢慢調節放大鏡與水滴之間的距離,妳就可以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體!答案:略。 2.取兩個焦距不同的放大鏡,壹只手握住壹個,通過兩個透鏡看前面的物體(如圖3.5—7)。調整兩個放大鏡間的距離,直到看得最清楚為止。物體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把兩個放大鏡的位置前後對調,妳有什麽新的發現?答案:把放大倍數較大(焦距較短)的凸透鏡放在靠近眼鏡的位置時,遠處物體看上去變大了;兩個放大鏡位置對調以後,遠處物體看上去變小了。為了使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體放大,所以要用兩個焦距不同的放大鏡。第四章 物態變化壹、溫度計 1.圖4.1—7中各個溫度計的讀數分別是多少?答:甲8℃, 乙9℃,丙18℃,丁壹4℃。 2.給教室掛壹只寒暑表,利用課間測出每個課間的溫度。以橫軸為時間、縱軸為溫度,分別在圖4.1—8上描點並畫出壹天的溫度—時間圖象。比較晴天、陰天的溫度圖象,妳能看出這兩天溫度變化的規律嗎?日期/天氣第壹節前第二節前第三節前第四節前第五節前第六節前溫度/℃溫度/℃答:做好這道題目,為後面用圖象的方法研究熔化和沸騰做準備。還可以補充下面這樣壹個活動。分別在樹陰下和陽光直射處,用溫度計測量壹天中不同時刻的氣溫,將不同的溫度值標在圖4—3中對應的溫度計上,並用平滑的線把各次測量時液柱的頂端連接起來,看壹看,從中能發現什麽?如果去掉圖中溫度計,留下的圖線就是壹天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從圖象中不僅可以方便地找到某時刻(如10:00)所對應的溫度,還能清楚地看到壹天中溫度的變化規律。圖象是描繪物理過程的重要方法之壹,它能使問題變得直觀明了。這裏引導學生描繪壹天中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的方法非常直觀,避免讓學生壹開始就接觸陌生的“坐標系”,體現了由“點”到“線”,由局部的靜態分析到完整的動態分析的思維過程,使學生自然地理解了此圖象的含義。 3.根據科學研究,無論采用什麽方法降溫,溫度也只能非常接近壹273.15℃(粗略地說是壹273℃),但不可能比它更低。能不能以這個溫度為零度來規定壹種表示溫度的方法呢?如果它每壹度的大小與攝氏溫度相同,那麽這兩種溫度應該怎樣換算? 答:熱力學溫度是很重要的知識。為了減少學生負擔,本書未介紹它。在這個欄目嘗試用壹種探究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熱力學溫度。學生可以仿照攝氏溫度為它起名,設置單位符號等。老師最後介紹熱力學溫度用丁表示,單位是開爾文,簡稱開,符號是K。熱力學溫度T和攝氏溫度t的關系是:T=t+273.15 K。 4.不同物質在升高同樣溫度時它們膨脹的多少是不同的。如果把銅片和鐵片鉚在壹起,當溫度變化時這樣的雙金屬片就會彎曲。怎樣用它制成溫度計?畫出妳的設計草圖。市場上有壹種指針式寒暑表(圖4.1—9),就是用雙金屬片作感溫元件的。到商店去看壹看,有沒有這樣的寒暑表。日光燈啟輝器內也有這樣的雙金屬片。輕輕打破啟輝器的玻璃外殼,把U形雙金屬片用火柴烤壹烤,就可以看到它的形狀發生變化。想壹想,能不能用它制作壹個自動控制溫度的裝置?答:可以拓展思路,除了液體和氣體溫度計外,還有固體溫度計,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雙金屬溫度計的感溫元件通常是由兩種膨脹系數不同,彼此又牢固結合的金屬制成平螺旋型或直螺旋型的結構。感溫元件壹端固定,另壹端連接指針軸。當被測物體溫度變化時,兩種金屬由於膨脹系數不同,使螺旋管曲率發生變化,通過指針軸帶動指針偏轉,直接顯示溫度示值。二、熔化和凝固 1.有人說,融雪的天氣有時比下雪時還冷,這種說法有道理嗎?答: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雪熔化時要吸收空中大量的熱,使空氣溫度降低。 2.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熔化吸熱、凝固放熱的例子?什麽情況下熔化吸熱、凝固放熱會給我們帶來不利影響?怎樣避免?答:可結合書中在最後介紹的凝固放熱的例子,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例如利用冰能致冷可以防止飯菜變餿。由於冰塊吸熱,使冰周圍的空氣變冷,冷空氣比熱空氣重,要往下沈,所以冰塊應該放在飯菜的上面。在北方初春融雪的日子,天氣寒冷,要多穿衣服防止感冒。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煉鋼廠,觀察在澆鑄鋼錠時是如何避免鋼錠凝固時放熱所產生的高溫的傷害。 3.圖4.2—6是某種物質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根據圖象的什麽特征可以判斷這種物質是壹種晶體?它的熔點是多少?從晶體開始熔化到所有晶體完全熔化,大約持續了多長時間?答:該物質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是晶體,熔點是80℃,持續約15 min。 4.小明想從酒精和水混合液體中把酒精分離出來。他想,水的凝固點是0℃,酒精的凝固點是壹117℃,只要把混合液體放入電冰箱的冷凍室(冷凍室溫度可達壹5℃)中就可以了。於是他照此辦理,但是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後小明從冷凍室取出酒精和水的混合液體時卻發現水和酒精並沒有分離出來。就這個現象妳能提出的問題是 ,針對妳提出的問題能做出的合理猜想是 。答:提出問題並嘗試猜想,是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註意引導學生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並試圖提出有壹定經驗積累的猜想,可以結合學生的猜想說明什麽樣的猜想是合理的。 提出問題:加入酒精後,水為什麽在0℃以下還沒有結冰?猜想:加入酒精後,水的凝固點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