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書法作品是哪壹件

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書法作品是哪壹件

擴展資料

《祭侄文稿》筆法圓轉,筆鋒內含,力透紙外,其線條的質性遒勁而舒和。清代何焯《義門題跋》中說:“魯公用筆最與晉近。”但《祭侄文稿》壹是打破了晉唐以來重內擫法來表現方剛之氣的習慣,改用外拓法。

他認為,外拓圓筆更能自如地縱筆揮毫,充分抒展書法家的個性。如第17行的“荼毒”二字便是筆勢外拓的典型表現。二是線條渾厚圓勁,骨勢洞達,賦予立體感。

《祭侄文稿》中“父、楊、兇、史、輕”等字運筆疾澀,體現了古人所謂“顏字入紙壹寸”的說法,這是對“使其藏鋒,畫乃沈著”的最好的領悟和展現。三是篆籀氣的運用使《祭侄文稿》不同於晉唐以來的方頭清瘦,回歸了古樸淳厚之氣。

如“顏、清、爾”等字;楷隸之法的出現讓作品奇趣叠出,如“門、陷、孤”等用楷法,“既、承”末筆波狀則取隸法。如第13行的“兇威”二字取法篆籀,正是以圓潤、渾厚的筆致和凝練遒勁的篆籀線條,展現了顏真卿在行書用筆上非凡的藝術功力。

《祭侄文稿》其墨法蒼潤,流暢自然。渴筆枯墨,燥而無潤,幹練流暢,揮灑自如。

全文不到300字,只用了七次蘸墨,到了壹筆墨寫下了53字,留下了幹枯壓痕出現難以控制的傷痛軌跡。從“維乾”到“諸軍事”蘸第壹筆墨,墨色由濃變淡,筆畫由粗變細。

從“蒲州”到“季明”蘸第二筆墨,墨色也是由重而輕,點畫由粗而細,且連筆牽絲漸多,反映了作者激動的情感變化;從“惟爾”開始,因要思考內容、蘸墨,塗改、枯筆增多。

從“歸”字開始,墨色變得濃潤,“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八個字墨色濃厚,充分反映出書家失去親人的切膚之痛;“天下悔”三字以後,隨著心情的不可遏制,越往後越揮灑自如,無所憚慮。兩個“嗚呼哀哉”的狂草寫法,足見書家悲憤之情不可言狀。

最後的三行如飛瀑流泉,急轉直下,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其情感交織而產生的筆墨效果使作品達到藝術的巔峰狀態。這壹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的悲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壹。

作者簡介:顏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名臣、書法家。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登進士第,歷任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

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百度百科-祭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