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北新涇鎮的發展情況

北新涇鎮的發展情況

因地處新涇港與吳淞江交匯處,航運向為繁忙,20世紀初,白利南路(今長寧路)、羅別根路(今哈密路)和林肯路(今天山路)等“越界築路”相繼建成,交通更顯便利。30年代,鎮四周天原化工廠等工廠創辦,商業越趨繁榮,漸成滬西農副產品集散地,蔬菜市場長盛不衰。又為棉花集市,南自七寶、莘莊、龍華、漕河涇,北至黃渡、南翔、江橋、真如,西從蟠龍、諸翟、紀王、華漕方圓數十裏棉花,車載船運至此轉銷,有“北碼頭”之稱。40年代日偽期間,米市興,幾至戶戶設店、家家賣米。1949年,有224家商店、從業人員464人,其中米店29家、煙什店24家,南北什貨店17家,茶館16家,鮮鹹肉在14家,點心店12家,棉布百貨店11家,飯店和日用雜品店各9家,油醬店8家,豆腐店7家,磚灰砂石店4家。24家修船、榨油、軋粉、制酒、化工等工廠,36戶作坊。50年代後,市面壹度衰落,其後因該地區發展成為上海重要化工區,多條公交汽車線路開辟,成為滬西重要公交樞紐,吳淞江和新涇港舟揖繁忙,商市又趨繁榮。1956年尚有商店155家。50年代後商店逐漸移至蒲淞北路,70年代起集中於蒲淞北路、北翟路、北大街以東,形成商業“壹條街”。1984年全鎮有商店48家、個體商販245戶。集市貿易向稱繁榮,有第二“十六鋪”之稱。1984年開設綜合貿易集市場,占地6.4畝,攤位300余個,晨4時至下午6時叫賣聲不絕,日人流量3萬余人。全鎮布局,鎮中為商業區,鎮東、鎮西為工業區,鎮南為文化區,鎮東部分地區和鎮西南為住宅區。1972年修築的長265米,寬7米水泥路面蒲淞北路,兩側分列鎮黨政機關,百貨、棉布、食品等店和銀行、郵電局等,成為全鎮中心。全鎮11條街道不規則分布,19條弄堂迂回穿插。主要道路和市街有蒲淞北路、天山西路、新漁路、北翟路、哈密路、長寧路、天山路、蒲淞南路及東西大街、北大街,街道狹窄,彈石路面。居民住宅大多為平房和二層樓房。70年代起興建哈密新村,新涇壹村住宅區。1984年全部拆除搭建於抗日戰爭前後的吳淞江、新涇港畔約200戶“滾地龍”棚房。全鎮四周工廠林立,河流、空氣汙染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