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撒的白色紙片叫什麽
這個叫:風馬,藏語叫龍達。是壹種藏傳佛教的特有傳統,主要意義為轉運,起運之用。
龍達是藏語。“龍”是指天地間大氣中的元氣和無形的神靈;“達”是指信教徒在元氣的充沛下和神靈的保佑下,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龍達”屬於原始苯教崇拜大自然的產物,是藏傳佛教祭祀各種神靈的主要內容之壹。龍達”有紙和布做的兩種,上面印有圖案和經文,呈正方形或長方形,中間印有壹匹馱摩尼寶珠的駿馬,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龍、鵬、虎、獅四種動物,還印有“六字真言”或“八字真經”等密咒。
據說表示法力無邊。“龍達”正中是揚尾翻蹄引頸長鳴的駿馬;駿馬上空是展翅翺翔的鯤鵬和騰雲駕霧的青龍。
駿馬腹下是張牙舞爪的老虎和氣盛血湧的雪獅。藏族圖像學中,虎象征著身體;獅象征精神;龍象征繁榮;馬象征靈魂;鷹象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紙質的“龍達”也叫“風馬”,是4公分左右見方的白(也可以是紅、綠、黃色)紙上拓印剽悍的駿馬。“龍達”使用時,紙做的由男人順風撒放,布做的用毛繩串聯起來,懸掛在橋上或神山、“拉則”等地。
藏族地區,各個地方都有放“龍達”的習俗,主要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自己吉祥如意。據說“龍達”剛傳到藏區時,也是照搬漢族,作為給死者的祭品而火化。
後來不再燒了,而是讓這匹匹“馬兒”乘風歸去,在蔚藍的天空自由翺翔,從而融進了“浪漫”這壹藏民族最突出的心理特征。
“龍達”也不再是極品,而成為壹種祝願命運吉祥如意的寄托了。正因為如此,人們扇動想象的翅膀,特意揮毫作樂,讓“龍達”正中的馬兒駝載“如意”瑰寶飛奔。
擴展資料藏族文化歷史深遠,除了撒龍達,過度炯節也是藏民的壹種傳統風俗。
每年的農歷5月初5,是漢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若爾蓋縣求吉鄉下黃寨村龍哇寨村民也迎來了他們壹年壹度的度炯節。“度炯”的意思為使人消除邪惡、預防瘟疫、驅除各種病毒,從而使人身心得洗禮而健康。
度炯節起源於唐朝時期,是以人們的信仰和藏族中草藥熬制湯藥形式結合在藏區建立了“度炯”儀式,是藏族最古老的消除邪惡、預防瘟疫、驅除各種病毒的保健養身活動形式。
龍哇寨度炯節至今依然以自己最原始的方式來進行,在3天的時間裏,村裏的老少完成煨桑、燒白石、跳鍋莊等儀式,祈求來年健康幸福。為更好地傳承、保護和發展這壹古老節日,2013年龍哇寨度炯節被列入縣級非遺項目。
百度百科-風馬
百度百科-龍達
人民網-若爾蓋縣求吉鄉龍哇寨藏族群眾過度炯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