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藏族服裝有什麽風格

藏族服裝有什麽風格

摘要:藏族,這個壹直生活在號稱“地球第三極”的萬裏雪域高原上得民族,因氣候寒冷,所以服飾也帶著濃濃的雪域風情特色。其實藏族服裝有很多種類,但是奇怪的是,不管是哪個藏區的服裝,別人都能壹眼就認出這就是藏族服裝。藏族服裝具有悠久的歷史,對藏族服飾的研究必然促進、加深對藏族的形成及文化發展史的研究。肥腰、長袖、大襟是藏裝的典型結構。那麽藏服還有什麽特點呢?下面本文就為大家介紹藏服的特點,壹起來了解壹下吧!因地區不同,藏裝在用料、工藝上差別較大,但樣式上大同小異。壹般來說,藏裝有藏袍、便裝和襯衫等。藏袍是最常見的,為大襟服裝,男式寬大,帶袖,女式銷窄,分有袖、無袖兩種。城鎮居民喜用高級毛料制作藏袍,農區用氆氌,牧區用毛皮。因藏袍都比較長,著裝時要提起下擺,束以腰帶,天熱時只穿左袖,不穿右袖。男式藏袍著裝英式,女式瀟灑秀麗。襯衫也是大襟式,唯男式多白色、高領、有扣,女式多花色、翻領、無扣。另外,女式襯衫袖子要比衣服長40多厘米,平時挽起,舞蹈時放下,翩翩起舞,特別優美。在農區,比較喜歡著便裝。男式分上衣和褲子兩件,上衣較短小,大襟,用料氆氌,大多為黑、白兩色。女式僅有上裝,對襟,用料氆氌,黑色,著裝時罩在袍外。

1.結構特征

肥腰、長袖、大襟是藏裝的典型結構。牧區的皮袍、夾袍,官吏、貴族的錦袍及僧侶在宗教節日活動中的服裝具有這種特點。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區的“對通”(短衣)也有此特點。至於工布地區的“古秀”,其基本結構也是和肥腰、大襟類更簡化了,這種服裝不但省去了袖子,而且把衣襟和前身合並在壹起了。

藏族服裝結構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它的壹系列附加裝束。穿直統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品。腰帶和靴子又是附著飾品的主要穿戴。各種樣式的“羅松”(鑲有珠寶的腰佩)系在腰帶上垂在臀部,形成各種各樣的尾飾。各種精美的“止窮”(類似匕首)也都系在腰帶上。

藏裝,藏語稱為“曲巴”,雖有地區差異,但其基本特征是大襟、寬腰、長袖、超長、無扣、藏裝品種多樣,可分為長袖高領襯衣、寬腰粗布襯褲、長袖皮袍、布袍、無袖袍、長坎肩、短坎肩、圍裙、腰帶、靴、帽等。藏裝的特點是寬大、保暖、實用、壹衣多用。藏袍長過身高,左襟大,右襟小,無領。著裝十分講究,先穿上襯衣和襯褲,然後將袍底提至習慣高度,壹般男至膝,女至腳面,再用腰帶紮緊,前面要平整,後面折皺要有序。

腰帶紮好後放下衣領,將提起的部分垂懸於腰部,形成壹個自然的寬大的囊袋,可以隨身攜物乃至放嬰孩。穿好袍後壹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則將雙袖橫紮於腰際,裸其雙臂,露出高領襯衣。接著再穿靴載帽,佩掛各種飾物。康巴服飾農區和牧區有所區別,主要反映在服裝用料和頭飾上。

過去農區主要以氆氌為衣料,也有用布或毛嘩嘰的;牧區則使用耐寒的綿羊或山羊皮,壹般為皮朝外毛在內的板皮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康巴藏族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請同在無論農區或牧區,衣料質地都有了很大的改進,除勞作時穿習慣的氆氌袍外,平時壹般都穿錦花袍、綢花袍、繡花緞袍、提花皮面袍等。此外,農牧區藏裝都有鑲邊的習慣、壹般鑲上黑色平絨、毛呢或彩色氆氌,也有許多在衣襟、袖口、底邊等處鑲上水獺皮、虎、豹皮等動物皮毛。鑲邊大約寬10至15厘米,也有寬達30多厘米的。

2.藏裝的形成

藏裝是什麽時候形成的呢?目前我們看到的直接描繪同藏族服裝相似的羌人服飾在晉寧石寨山戰國、西漢時期墓葬群中出土的青銅器人物圖像上可隱約見到。石寨山青銅器上有近三百個人物圖像,其中有壹部分辮發者。這種服飾特點是:男女均頭梳雙辮,都穿壹種有直條紋的衣服,或毛皮披風並且袒露壹臂或雙臂,頭部有發飾。

2.藏裝的地域性差異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總的來說,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性差異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藏裝的地域性特征明顯。

(1)拉薩為中心地區

的農民通常穿白色圓領右衽氆氌長袍,領子、袖口、袍邊鑲紅、黃、藍色帶十字花紋的花邊,長袍略長於人身高,穿時用壹條繩子將袍子折短系於腰間,使袍子剛過膝蓋,腰部形成壹個口袋以裝日常用品,出門時,夜裏袍子可當被子。

拉薩為中心地區城鎮藏族服裝與農民有些差別,特別是婦女著裝。夏天,拉薩婦女穿無袖長裙,色彩、面料的選擇全然不同於牧民和農民。拉薩人喜歡用質地比較好的綢緞、嗶嘰等面料做藏裝,偏重選擇素凈、淡雅的顏色,與農牧民喜愛的大紅大綠強烈對比色彩恰恰相反。近年來城鎮居民著西裝革履者越來越多,就連拉薩近郊的農民穿傳統藏裝的也越來越少,漢裝、藏裝、西裝混穿現象普遍。

(2)藏北牧區的牧民

壹年到頭幾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後背、袖口用彩線縫出大幅圖案。壹般男子皮袍處理較簡單,婦女的藏袍較復雜,要用許多條寬大的色帶飾邊,並排飾於後面,有黑、紅、綠、紫等顏色,數量大多為五至七條,也有的把皮面飾滿。藏北婦女還習慣將頭發分辮成無數根小辮,因為藏北寒冷,人們壹年半載也難洗滌梳理幾次頭發,而且她們還將松耳石、瑪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發辮中,這在農區和城鎮難以見到。

(3)東南地區

的工布服裝最典型的特征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寬無袖袍。男子的“谷休”從腰部束紮,下擺不過膝,女裝“谷休”卻下垂至腳面。“谷休”大多是用氆氌制做的,也有用毛皮做的。工布男子都戴帽,特別喜歡戴壹種從山南桑昂曲林傳去的用彩緞作裝飾的桑林帽。工布人的靴子也很講究,有“那刀”、“日局”兩種,男女均穿。“那刀”分上、中、下三等,“日局”靴是節日盛典才穿的。

(4)西邊的阿裏普蘭地區

盛行羔皮袍,制做精細、裝飾典雅。羔皮袍的面料以毛呢為主,領、袖、襟底鑲水獺皮,外套綢緞,這在整個藏區都是較具特色的。而普蘭服裝的最精美、最獨特的卻是婦女的“孔雀”服飾,它與阿裏孔雀河的美名緊緊聯系在壹起。孔雀河源頭似孔雀,它是美麗和吉祥的象征,為了使孔雀般的美麗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於這塊土地上,婦女們的裝飾便模仿孔雀而流俗於今。婦女戴的帽子叫“町瑪”,是棕藍色彩線氆氌制做的圓筒帽,帽的底邊截壹段為留辮子處,婦女的耳墜以珊瑚及珍珠連串而成,長約15厘米。獨特的帽子及耳墜象征孔雀的頭冠,婦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圍裙,“改巴”用毛色純白光滑的山羊皮制作,正中部鑲嵌帶有圓形花紋的棕藍色氆氌,是婀娜多姿孔雀的翅膀,底部開的三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夾有色彩絢麗的綢緞,更具有非凡的風姿,猶如開屏孔雀臨現眼前,美麗多姿。

總之,由於自然條件、生產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飾豐富多彩,差異頗多,不勝枚舉。有些地區,縣與縣、鄉與鄉之間都有較大區別。目前已發現的服飾類型已有200多種,居中國少數民族之首。

3.藏裙魅影——時尚藏裝

(1)改良藏裝

拉薩藏裝的樣式,無論男女裝,以前壹直另有腰帶備著,系時要在腰後打出漂亮的褶子,可這卻要費壹番功夫,壹般不熟練到壹定程度,怎麽也打不好。90年代初倒是有壹陣子,拉薩掀起了壹股“改良藏裝”潮,設了“T形臺”,上臺展示的竟全是被重新設計了的藏裙,設計很有現代節奏感,比如男士藏袍,設計者把長袍裁成了兩半,拿來穿了衣服,再套上下面壹半,整體效果還是壹個長袍的模樣。這樣的設計,是省去了許多麻煩,可不知怎的,還是沒能傳播開來。猜其原因,恐怕還是穿的人怎麽也覺得沒原來的味道,有些小氣,失去了當家做父親的人所具備的某種品質,比如說壹種老成持重感。而女裝也是費心整了容的,原來樸素順溜的領口,突然多了像時裝壹樣的翻領、豎領、毛領?藏族的服飾審美觀中,最註重崇尚的,可能還是壹個“雅”字,女裝沒能流行開來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犯了這個忌諱。但不管怎麽說,這場“T形臺”之風,在拉薩人心中記憶猶新,無論成功與否,是壹個史無前例的創舉,而且它所帶來的新東西,繼續出現在兒童藏裝上,非常的活潑可愛,非常有朝氣。

(2)不用另備腰帶

真正說到女式藏裝的成功改良,則是80年代初居住在印度的藏胞回國探親時,流傳過壹種新的樣式——再也不用另備腰帶,裙子上原來就縫制了腰帶,壹環過來便可,裙子也自然形成,既美觀,穿起來也方便。隨之而來的是面料的改頭換面:各種各樣道不上名的輕盈細料和同樣千姿百態的顏色。這不僅是歷史環境帶來的變化,壹部分還是得歸功於那些經常往返於中印之間的尼籍藏胞。他們之中的女人通常給拉薩帶來壹些新的時髦。對於許多時尚達人而言,創新後的藏裝是本地獨壹無二的潮品,無論是藏式羊皮襖和牛仔褲或長筒靴的搭配,還是藏式襯衫和毛呢大衣的搭配,都是高原最具特色的混搭範兒。

當然,剁手黨壹定還關心價格。其實,藏裝根據面料不同,價格也有所不同。綢緞做的藏裝壹般壹套1600元左右,襯衣50元至幾百元不等,外套有幾百元的,也有上千元的。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西藏傳統習俗文化知識大全攜妳賞藏戲跳鍋莊舞識西藏

藏醫藥的現狀如何藏醫藥現狀以及傳承意義概述

尼木三絕包含哪三絕西藏傳統技藝尼木三絕概述

鍋莊是什麽意思藏族舞蹈藏族鍋莊舞概述

瑪尼石有什麽用瑪尼石的傳說以及瑪尼石的意義概述

藏式門窗有什麽特點獨具魅力的藏式門窗介紹

西藏有哪些傳統風俗禁忌西藏生活習俗禁忌介紹

西藏宗教文化概述西藏名寺盤點西藏主要有哪些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