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為何會有余震?
壹、由於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過程中,積累了巨大的能量。而在地殼的某些脆弱地帶,會造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從而形成地震。壹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稱為主震,主震前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前震,主震後陸續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余震。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發現,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應力”的沖擊,即為物體受外力作用時,內部任壹截面單位面積上雙方產生的相互對抗的力。他們還發現,在離震中50公裏以外,余震的發生數量急劇下降,因此“動態應力”是余震的罪魁禍首。
二、由於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巖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壹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稱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地震。
三、余震壹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壹地方發生,通常情況是壹個主震發生以後,緊跟著壹系列余震,它的持續時間可達幾天甚至幾個月。余震強度比主震小,大多數的余震都不會造成破壞。雖不足為患,但多次就成災。打壹個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說話的回聲,雖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疊加起來,經過多次打擊的建築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發生時間順序,在次數和強度上都逐漸減弱。科學家稱,主震發生後的第二天,余震數量大約是第壹天的壹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數量則是第壹天的1/10。
四、地震主要起因於地殼上大陸板塊彼此相對移動產生的壓力累積。主震發生過後,時隔不久最多壹兩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開壹定距離,可發生稱為余震的二次震動。A到目前為止,科學家認為余震產生於主震引起的“靜態壓力”改變,因為B似乎只有它能夠具有產生余震的這種機制。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發現,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地震波的沖擊,而不是原先認為的緣於地震引發的斷層附近的地殼重整。美國地質調查的Karen?Felzer和加州大學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發生在南加州的數以千計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數據之後得出了這壹結論。他們還發現,在距離震中50公裏之外,余震的發生數量急劇下降。更確切地說,他們發現至震中距離與余震次數約呈指數-1.35左右衰減。這意味著壹個平穩的量引發了整個運作過程,在50公裏的距離中靜態壓力的改變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因此“動態應力”是余震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