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家鄉的雪峰寺400字
雪峰寺在民國初年曾壹度為福建省佛教會會址。近代佛教三大法師弘壹、太虛、芝峰曾會 集該寺,留有詩文墨寶,尤其是弘壹法師於民國8年(公元1929年)和民國19年(公元1940年)先後兩次遊住雪峰寺,留下十分珍貴的題匾和詩文。寺院 主持僧性願、轉逢、轉解、廣義、廣洽等名師,都是從這裏出山的。1981年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視察福建光臨山寺,並留下題詞。諸多名人題刻,大為雪 峰寺增輝添色。1982年起新加坡僧人廣洽、廣凈、妙燈,菲律賓僧人瑞今發起重修南安雪峰寺,深得僑領陳嘉庚 賢婿李光前博士夫人陳愛禮樂施巨款重修。1984年新加坡龍山寺廣凈法師,普濟寺妙燈法師送來壹尊高2米、重5.5噸的釋迦牟尼玉佛。1988年第三次重 修雪峰寺,寺前有山門;寺宇分前後兩殿,前殿"萬福堂",明亮寬敞,後殿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觀音大士等十多尊大佛象。寺內建有藏經閣,高僧著書頗 多,還有從臺灣購進的佛教經典多部。
楊梅山雄偉峻峭,林木蔥郁,古木參天,梵剎林立。山巔有慧泉寺,山麓有本山巖,北有西真寺,西南有太湖巖,雪峰寺獨占中區。背山高聳,列石開屏。門庭開 闊,東水迥環。諸峰朝拜,左右蟠踞。氣勢磅礴,天生地設。鐘靈毓秀,佛之勝地。但山中難有積雪,何稱雪峰?寺旁有壹唐墓,是唐代高僧義存大師的父母墓。義 存大師是南安楊梅山下湖尾村人,12歲出家,後來成為壹代高僧。唐僖宗賜號“真覺大師”,賜紫衣袈裟,名藻壹時。王審知入閩為閩王,聘其為國師,館於王府 說教。泉州太宋王延彬也創剎迎師,大加禮敬。義存大師遊遍全國名山大寺,後開山閩候雪峰寺。義存大師葬父母於楊梅山中,建庵守墳三年,俗稱“白馬墳”。北宋微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教諭黃祖舜在義存大師父母墓前堅立壹塊“雪峰開山父母墳”石碑,並親手植壹株羅漢松,“雪峰”之名自此始稱。南宋淳佑癸卯年(公元 1243年),天賜和尚重修庵堂,號“樗拙三築”。歷代擴修,依山建築,遂成大寺,取名小雪峰寺,以別閩候雪峰寺,後人簡稱雪峰寺。地以人重,人以地傳。雪峰寺為閩南名剎,南洋禪寺不少名僧,住持,門出該寺。宋代大儒朱熹來遊時,曾以“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 掌中看”壹聯書贈雪峰寺。明代大書法家紅瑞圖為雪峰寺題寫“法界藏身”匾額。清代博學鴻儒洪世澤也為雪峰寺撰寫碑文。摩崖石刻有明代三韓(朝鮮人),清代 福建提督馬負書的“玉笏”、“朝天”等文字。歷代高僧著述頗多,有《瘦松集》、《雪峰寺誌》、《繼誌》傳世。寺中有杜文艮、釋佛化、釋在奎、黃妙應等人雕 像,至今猶在。
寺內主要建築是山門、法堂、大雄寶殿、齋堂。大雄寶殿內有來自緬甸的三世如來玉佛。十八羅漢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寺內藏有印度梵文貝葉經和佛。寺內及周圍有枯木庵、金鰲橋、難提塔、無字碑、羅漢巖、望州亭和應潮泉等24景,還保存有珍貴經典如《磧砂經藏》、印度梵文《貝葉經》和整部《頻迦藏》8000多卷等。難提塔,又名祖師塔,是義存的肉身塔。塔如園鐘,上有石卵二百余粒,有“卵石爆花”的傳說。寺東南方數百步處有枯木庵,為重檐九重頂二層建築,1974年重修。庵內壹株枯木樹齡已3000多年,樹高3.2米,直徑2.27米,樹圍7.13米。樹腹中空,可容10余人。南面開壹門洞,相傳是義存初入山時的棲身之處。枯木內外原有唐、宋、明題刻20多處,多已風化剝蝕,僅存唐代題刻壹條19字,在國內獨壹無二,稱“樹腹碑”。枯木庵樹腹題刻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前4株古檉高聳,距今亦五、六百年。相傳大的兩株系閩王王審知和唐代僧人義存手植,有千年歷史;小的兩株為明代寺僧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