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的黃金時代是什麽時候?
1955年,作為右派機構的“港九電影戲劇界自由總會”成立後,中聯電影公司開始在政治上遭受更多的壓力。該總會將香港電影界劃分為了“左”與“右”兩個派別,中聯屬於“左”派,這種情況使得中聯影業在利益廣闊的東南亞和西方“唐人街”市場遭受了滅頂之災,隨即它在香港影壇則苦苦掙紮到了1967年,終於無法再禁受重大的經濟壓力而宣告解體。 可以說五十年代的香港影壇,正是文藝電影當道的黃金年代,雖然時不時會有壹些神鬼誌怪類的“武俠”片面市,但是往往也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掀不起什麽波瀾。此時間,以粵語片老將吳楚帆與新星紅線女、白燕、容小意等人掛帥的文藝陣營威風八面,幾乎將香港影迷們的所有視線全部聚焦在他(她)們身上。這其中的例外似乎也只有當年的功夫之王關德興壹人了,以他所牽頭的壹系列<黃飛鴻>模式的“民初”功夫戲,顯然也在香港影壇站穩了腳跟,正是他所引領起的功夫電影潮流,才得以令當年壹幹鐵骨錚錚的武夫們發跡,從當時的文藝浪潮裏分割出壹塊較為微薄的票房肥肉。 關德興(1906——1996)本身則“出行”於戲曲舞臺,從小紮在戲班裏唱練坐打,還有壹個很有意思的藝名叫“新靚就”。1933年,他開始轉行拍攝粵語電影,當1936年廣州出版的《優遊》娛樂雜誌,以他的肖像做封面時,他依然是作為粵劇明星而聞名於世的。而自從他在電影中與“黃飛鴻”這個傳奇人物結緣之後,他的名字幾乎就已經成為了“黃飛鴻”的代名詞,自此在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當中,關德興在電影電視上飾演“黃飛鴻”的角色就已經達到了90次。在關德興所飾演的“黃飛鴻”系列武俠電影中,應該當數1956年的系列電影最為出色壹些。在1956年5月上映的<黃飛鴻鐵雞鬥蜈蚣>中,關德興不僅展現了自己精湛的“舞獅”技藝,而且還耍出了較為罕見的“蜈蚣舞”。真是讓當時的影迷們大開了壹回眼界。而在隨後公映的<黃飛鴻七獅鬥金龍>之中,關師傅則繼續展現自己的南派獅王的無窮魅力。壹直到同年間推出的<黃飛鴻擂臺比武>推出後,人們才得以從“南獅”之中抽出眼界,領略到了關師傅在擂臺上展現硬橋硬馬式拳腳功夫的精彩。 雖然粵語長片霸占了絕大多數院線的放映檔期,但是國語電影在香港的空前發展,顯然也已經為當時如日中天的粵語片市場帶來了壹定的威脅。五十年代初期,由於內地的大批移民湧入了香港,香港本地文化開始與內地文化有了進壹步的融合與交流。隨即由內地文化界與工商界所發起的復興“國粹”運動,開始把香港大部分影迷的視線向國語電影上引導。就在這樣的前提與背景下,國語片在香港開始逐漸被奉行為主流的片種之壹,在壹些知名的內地影業公司相繼都在香港整合開埠之後,壹副由國語電影大發展為行進主題的大帷幕,既被緩緩拉開了。 1955年,原本香港電影界的巨頭“永華電影公司”開始陷入了財務危機,因而隨即沒落了下來,星馬“國泰機構”的娛樂業大亨陸運濤開始出手,他決定全盤接收“永華”原有的電影廠房以及所有的電影器材,決心大舉入主國語電影市場的爭奪,拍攝國語片。1956年,“國際電影懋業公司”在香港成立,他們以香港文藝電影皇後林黛所出演的<金蓮花>做為創業作品,在當時的香港電影界掀起了新壹輪的文藝熱潮,而他們自身也成為了後來居上的國語制片業新霸主。 1950-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