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文正?誰最名副其實,誰最有爭議?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文正?誰最名副其實,誰最有爭議?

在古代,皇帝死後通常都會有謚號,作為對他壹生功過的蓋棺定論。同樣,對於地位比較高的臣子們,尤其是對國家社稷有過巨大貢獻的臣子,在他們死後,皇帝也會給他們壹個謚號,作為對他們壹生的貢獻的肯定。?

最初,在這眾多的謚號中,?文?算是對臣子最高的評價。因為,按照謚號的解讀,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忠信接禮曰文。

換句話說,想要獲得?文?的謚號,不僅需要有經天緯地的才能、還要品德道德壹流,並且忠、孝、仁、義、禮、智、信七樣全占,才能有機會得到?文?的謚號。?

在這種背景下,不要說是臣子,就是皇帝,想弄個文皇帝當當,那都非常困難。對此,從西周到東漢這壹千多年裏面,總***也就只誕生了周文王和漢文帝這兩個?文皇帝?。至於獲得文謚號的大臣,幾乎就沒有。?

直到從三國開始,隨著謚號的泛濫,臣子才開始被授予?文?謚號,比如張昭、司馬昭、宇文泰等人,都單謚壹個?文?字。這其間,只有東晉的王導,謚號是?文獻?。再等到唐朝時,魏征成為歷史上第壹個被謚為?文貞?的名臣,於是?文貞?這個謚號開始流行。?

但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這個時候,司馬光跳出來說:?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

換句話說,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謚號,皇帝不再輕易給人。?

在這種背景下,整個宋朝,就只有李昉、範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九人獲得文正的謚號;元朝也只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賈居貞七人獲得文正的謚號。?

至於明朝,得到文正謚號的大臣,只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劉理順五人。清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也就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

這樣算下來,歷史上獲得文正謚號的大臣,總***也就29人而已。 在這29個人當中,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人,也就只有範仲淹、司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李東陽、曾國藩6人而已。

所以,接下來我就單對這6個人進行分析,來看誰最不符合?文正?的謚號。

首先,範仲淹和司馬光這兩個人,在文學上都可以堪稱偉大二字,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都是流傳千古的巨作;至於在政治上,範仲淹和司馬光,也都是公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

雖然,司馬光政治上偏保守,問題是,人家所制定出來的政策,於公於私大都沒什麽可指責的地方,更沒有帶來所謂的災難後果;至於私德上,兩人幾乎都可以用完美二字形容。從這層意義說,範仲淹和司馬光用?文正?這個謚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至於耶律楚材和曾國藩兩人,雖然私德有些問題,問題是,人家都為國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耶律楚材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曾國藩更是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所以就他們對國家的貢獻而言,也足以擔得起?文正?二字。

李東陽可能還有部分人不熟悉,他是弘治、正德時期的內閣大臣,時人將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與永樂、洪熙、宣德朝名臣?三楊?相比,稱?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

另外,李東陽還在清除大宦官劉瑾壹事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且,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也非常高,是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從這層意義上說,李東陽謚號?文正?,也勉強過得去。

最後是方孝孺,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不是出於神話皇權的需要,方孝孺完全配不上?文正?這個謚號。

因為,方孝儒作為建文帝最重要的臣子之壹,結果建文帝在他的輔佐之下,壹年之內帝國大亂,四年之後帝國都城被人攻破,最後建文帝自己也身死國滅。

關鍵是,在靖難之役的這四年期間,方孝孺也沒做過什麽有意義的事情,他既沒有貢獻出什麽讓人佩服的奇謀妙策,也沒有做出什麽力挽狂瀾的政治革新,甚至連推舉傑出人才都沒能做到;不僅如此,即便是單論文學上的成就,方孝孺也沒留下任何讓人稱道的文學作品。

從這層意義上說,方孝孺不論是從治國能力,還是文學水平,都與?文正?這兩個字差得太遠。關鍵是,按照明王朝的官方史書《明太宗實錄》記載,方孝儒被抓後,直接向朱棣叩頭祈哀。但朱棣認為他是慫恿建文帝肆意胡為的罪魁,所以把他同齊泰、黃子澄壹塊殺了。

如果按照這個記載來看,方孝儒連最後的氣節都沒有,就更不配?文正?二字;雖然後來在滿清修定的《明史》中,改成是朱棣叫方孝儒起草繼位詔書,結果方孝儒拒絕並大罵朱棣,於是被殺害。從這個結果來看,方孝孺雖然保住了氣節,問題是,他的行為,與?文正?二字的意思差得太遠。

而且,類似這樣行為的人,在每個王朝末年,實在太多太多。如果僅僅只按照這個標準來判定,實在有些把?文正?的標準給降低了。也許很多人會說,人家方孝孺因此被誅了十族,難道還不夠格麽?問題是,這個事情並不是出自正史,而是民間野史記載。

更關鍵是,如果妳是方孝孺的門生故吏,當方孝孺說出?誅我十族又何仿?這句話時,妳會為他的行為而感動嗎?

我想,妳只會在心中把他祖宗十八代都給罵壹邊。因為,妳要為建文帝盡忠,那盡管去盡忠罷了,但憑什麽把我們全家人得性命也給捎上,這是人幹得事情嗎?

這就好比,壹個在現實中的人,明知道他的反抗行為,會導致自己全家人被殺,甚至所有的親戚也會因此被殺,結果他不僅不管不顧,還大聲告訴要殺他的人說,妳有本事就把我的學生也都全部殺了。妳們說,這樣的人,真值得稱贊嗎?

退壹萬步說,妳方孝孺想盡忠,大家也能理解,那妳完全可以選擇在朱棣進城時,自殺壹了百了,這樣既成全了自己的名聲,又保護了自己的家人和學生,這不是壹舉兩得嗎?為何偏要用極端的行為,把自己的親朋好友都送去見閻王爺呢?

從這層意義上說,不論是從治國才能,還是從文學成就,甚至是從私德來說,方孝孺都只能用自私二字來形容,根本配不上?文正?二字。

問題是,在皇權時代,方孝孺的這種行為,卻是皇帝非常喜歡的。因為,這就是傳說中的大忠臣,總而言之,為了皇帝,不要說自己的性命,就是自己全家、全家族、甚至學生的性命,都可以棄之如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