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時期的人最不適合通過保險來轉移風險。
菲比妞說保險
隨著保險從業人員越來越多,我們不斷的在朋友圈被教育保險的重要性、保險可以滿足哪些需求。但作為壹個喜歡雙向思考的人來說,即使進入了這個行業,仍然相信保險並不是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壹切財務問題。
我想我們最早常聽說的“保險是騙人的”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如果我們聽到的只是保險“好好好”、“值值值”,然後壹個下不來臺就買了單。我們失去了自己的主動權,也不清楚自己買的保險是解決了什麽問題,是不是市場主流產品,性價比怎麽樣,甚至連保險責任也不十分清楚。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買保險。
我整理出來以下幾種場景,是從我的思考角度,也許並不權威,但給大家壹些啟發吧。
1. 孩子不適合購買壽險
壽險對於大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是家庭收入的主力,擔負著家庭的現金流作用。杠桿很高的定期壽險,每年花壹筆小錢,保證壹旦自己發生意外,可以給家庭補充壹大筆現金流,用來填補未來家庭確定或不確定的花銷,比如房貸、孩子未來多年教育費用、父母未來養老費用等。而孩子購買壽險,其實並沒有太多應用場景。那是孩子未來長大後需要擔心的事情,並不需要我們過多操心。當然,如果真的有額外的錢,可以給孩子買終身壽險,來幫孩子未來的家庭掃除這方面的財務風險。
2. 預算低的人買保險,不適合買含身故責任的重疾險
重疾屬於所有保障型保險裏價格最高的,但也是大家都比較認可的。市面上大部分重疾險都會包含身故責任,也就是身故賠保額(偶有賠保費)。人有可能壹輩子不生病,但不可能不S,所以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這份保單終有壹賠,價格就高起來了。如果預算低,可以考慮不含身故責任的重疾,也就是消費型的重疾。這樣價格能打不少折,但前提是現金價值也會低很多,而且隨著年齡增加,現價會以拋物線的方式減少。但需要註意的是,如果發生“得了重疾還沒來得及理賠就身故”的情況,保險公司通常也是不賠的。無法接受這種情況的同學,就還是考慮含身故的重疾險吧。
3. 養老的錢不適合只用保險壹種方式存儲
最近和很多朋友探討了養老類保險,比如年金和增額終身壽。大部分人都贊同存壹些“確定的錢”在保險裏,但並不願把大部分結余的錢放在保險裏。主要有以下幾種意見:
激進派說:理財、基金、股票比保險的利率高多了,我想滾更大的雪球
保守派說:我想存在銀行裏,更安全
大格局的人說:同時下註中美兩國的指數基金,可以實現風險對沖,也可以享受兩個最大經濟市場普漲的紅利
總結下來,我覺得最好的辦法還是把錢放在多個賬戶:
壹部分放銀行,支取靈活且穩定安全
壹部分買中長期基金定投,做5-10年以上的穩定增值
壹部分長期放年金或增額壽,用鎖定的利率去搏未來持續且確定的現金流
壹部分放股票或私募基金,為自己博壹個滾大雪球的機會
當然,如果擔心未來國內經濟不穩定,也可以考慮買美國市場的金融產品用來對沖。但也要考慮操作的風險性,不適宜投太多。
4. 孩子不適合買過早領取的小額年金
在給朋友們梳理保單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給孩子買了年金,而且有些從第二年就開始領取的,每年領取金額很少。現在的年交費用其實並不少,但因為領取時間過早,領取的這部分錢就沒辦法在賬戶裏增利,所以每年領取的也很少。試想十幾年後,孩子上大學了,每年補充2000塊錢,壹個月壹百多,壹頓飯可能都不夠。雖說有的能領壹輩子2000,但對於任何時期都沒有實質性的幫助,那還不如定存在銀行裏,到二十幾歲壹次性給到孩子,還能算是壹筆大錢。當然年金很多都能配萬能賬戶,但很多萬能賬戶在支取時都有比例限制。而且萬能賬戶寫在合同裏確定的也只有保底利率,沒辦法做到完全確定利益。隨著整體大環境的利率下行,有可能在支取的時候發現低於預期,感受也非常不好。
5. 不了解自己保險需求的人,不適合跟風買保險
經常售前咨詢過程中,壹些朋友說,妳給我推薦壹個重疾險產品吧。哦,這時候遇到負責任的業務員,可能會不厭其煩的開始詢問,您的身體情況如何啊,您買過保險嗎,想用重疾解決什麽問題呀,保費預算多少呢,您對保險公司品牌有什麽偏好嗎……等等。
市面上並沒有壹款產品適合所有人,而是根據需求、身體情況、預算狀況、關註點等等,會有不同的產品適合不同的人。所以,在購買保險前,壹定想清楚自己想用這份保險做什麽,再下手。
6. 沒有風險焦慮的人,不適合買保險
說到最後,還有壹類朋友壓根不適合買保險,就是即使被普及了保險知識,仍然沒有這方面的焦慮。我有個朋友,每天都很活在當下,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當被問到保險需求時,她很輕描淡寫的壹句話“我覺得我壹輩子都不會得病啊”,打消了壹切身邊給她推銷保險人的機會。的確,如果活在當下就很好,沒有任何焦慮,能順應壹切事情的發生,內心足夠富足,保險就顯得沒那麽重要了。
七七八八說了壹通,其實是想表達,保險買的清楚明白才有意義。如果想買但還不明白,可以先去知乎等平臺去搜索了解。也可以多找幾個保險業務員了解,對比分析後,再做定奪。最後,希望所有人都可以買到自己需要的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