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鑒定:皂角刺
別名:皂刺、皂莢刺。
來源:豆科植物皂莢的幹燥棘刺。
功效:消腫托毒,排膿,殺蟲。用於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外治疥癬麻風。
偽品:豆科植物山皂角的幹燥棘刺。
鑒別:
皂角刺 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長3—15cm或長,直徑0.3—1cm;分刺長1—6cm,刺端銳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切片厚0.1—0.3cm,常帶有尖細的刺端;木部黃白色,髓部疏松,淡紅棕色;質脆,易折斷。無臭,味淡。
山皂角刺 刺體較扁平,刺形較小.有的表面紅棕色且具光澤,有的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質地較松枯,可折斷。
鑒別要點:
理化鑒別
1. 將兩樣品的乙醇提取液分別滴於濾紙上,待幹,用濃氨熏後於紫外光燈下觀察:皂刺顯亮綠色熒光;山皂角刺僅顯不明顯的微綠色熒光。
2. 取兩樣品的上述提取液各1ml,分別加1%乙醇液2—3滴,搖勻,放置;皂角刺管析出少量黃色沈澱;山皂角刺管析出大量棕褐色沈澱。
3. 取兩樣品的水提取液各2ml,分別滴加2%茚三酮乙醇液2—3滴,於水浴中加熱5—6分鐘;皂角刺管顯紫紅色;山皂角刺管無顏色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