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11歲少女含恨跳樓,紮心內情曝光,這是怎麽回事?
2月18日,江蘇揚州。
中午12時許,儀征市某小區裏,人流來來往往,壹切壹如往常。
突然間,只聽砰的壹聲,壹個身影從天而降。
隨後是淒厲的叫喊聲。
壹名11歲少女從高樓壹躍而下,當場身亡。
不久以後,少女的母親趕到現場,頓時癱軟在地,痛哭流涕。
“女兒啊,妳回來啊”
母親哭的撕心裂肺,可是任憑她怎麽呼喊,少女年輕而美麗的生命,已經永遠消失了。
事後鄰居反映,女孩墜樓前,疑因假期作業問題和母親發生爭執。
母親激動之下,說了狠話。
少女壹時情緒失控,覺得母親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個累贅,於是做出了傻事。
當地警方正在調查處理中。
看完新聞,很是唏噓。
大概這又是壹起語言不當引發的慘劇。
有句話說得好:人類最大的恐懼,是被拋棄;最糟糕的狀態,是產生絕望感。
母親壹時的批評,卻讓少女同時產生了被拋棄的絕望感。
魯豫《偶遇》中說:“無論是誰,我們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的人生至暗時刻,那是壹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母親對女兒的愛不用質疑,可是批評的方法可能不對,傷害了青春期少女敏感而脆弱的心靈。
少女也沒有成熟而強大的內心,聽到壹點難聽的話,就想不通,情緒上來,不管不顧地做出無可挽回的傻事。
真的不忍心苛責那位母親,更不忍心再苛責已逝的少女。
只能說,這是壹場不該發生的悲劇,它本來可以避免。
生活裏,我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
“我養妳花了好多錢!”“養妳很費勁,養妳讓我精疲力盡!”“妳就是個醜八怪!”
“妳怎麽不像隔壁xxxx?”“xx阿姨家的xxx如何如何如何?”“妳看看xxx,再看看妳!”
“妳再這樣,我不要妳了!”“妳再不聽話,我就走了!”“再這樣,我就不愛妳了!”
妳可能覺得說說無所謂,可是這些話就像定時炸彈,平時也許沒什麽不同,但是到了壹個特殊的條件下,就可能爆發。
久而久之,悲劇就會降臨。
語言暴力下的關系
是壹場漫長的淩遲
在生活中,有些語言暴力源於對行為後果的無知。
而有些人使用語言暴力是故意為之。
前者還可以原諒,而後者則是用心險惡。
而且不管是哪種,結果都是壹樣的,被虐者的身心受到巨大侵害。
精神分析學家麥克格文說:
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嘲諷等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而低齡語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
語言暴力並不造成顯性的傷痕,可是它在人的心理刻下最難以彌合的傷口。
而且語言暴力的實施者往往有充分的開脫借口,在傷害他人的同時,毫無道德負罪感。
更糟糕的是,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中,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大腦為了適應環境便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之前大火的熱播劇《都挺好》,就是壹個典型。
蘇明玉從小就是語言暴力的受害者,而主要的施虐者就是她的母親。
在母親的眼裏,只有男孩才是心頭肉,要寵著護著,而女兒不過是累贅。就像她對明玉說的:
妳怎麽能和兩個哥哥比呢?我們只負責養妳到18歲,妳以後還要嫁人,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妳養。
所以,母親對明玉的態度就是毫無底線地索取和傷害。
哥哥們的早餐,從來都是火腿加雞蛋,而明玉就是壹碗泡飯;兩位哥哥穿著入時,明玉卻只能穿著壹件洗得發白的校服;臨近高考卻要給哥哥洗衣服;不征求她的同意便把她的房間賣了。
後來,蘇明玉離開了那個令她心碎的家,靠著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
可是仔細想想,有多少人有蘇明玉那樣的勇氣、能力和運氣。
恐怕大多數處於長期語言暴力下的人,都沒有這麽好的結局。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別人內心在經歷什麽,人類的悲歡,往往並不相通。
壹句不知輕重的話,壹個嘲弄的眼神,都可能成為壹把尖刀,撕破最後壹點尊嚴和希望。
更可況是刻意的淩辱和傷害呢?
《禮記·中庸》有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即便再好的關系,也不可能完全感同身受。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為對方好,殊不知可能正好踩在那個痛點上。
於是,語言暴力籠罩下的關系,就成了壹場漫長的淩遲。
語言暴力面前
需要抗逆力
在綜藝《我們的樂隊》中,“星火飛行器”用壹首原創歌曲《末日漂流》打動了現場的觀眾和導師。
這首歌寫的就是被語言暴力籠罩下的痛苦。
在節目裏,王俊凱談到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的人是壹些不負責任的人因為他沒有考慮到妳聽了這些話會意味著什麽,所以我本身不會理那些講言語暴力的人,如果妳接受不了妳也不要說我要回擊,受到傷害妳不要想著去傷害別人,我覺得這是我們要做到的”。
其實,王俊凱出道以來,圍繞他的最嚴暴力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無論是對他私生活的非議,還是對他年少成名的嫉妒,都足以把他包圍。
不過也正是這種輿論環境,鍛造了王俊凱強大的心理狀態。
他不僅沒有被摧毀,反而發聲號召大家不要去用語言暴力傷害別人。
在生活中,有些人使用語言暴力是故意為之,有些語言暴力則源於對行為後果的無知。
但不管是哪種,結果都是壹樣的,被虐者的身心受到巨大侵害。
可能有的人能夠奮起反抗,最終成功擺脫糟糕的關系實現逆襲。
美國巴頓將軍說過壹句名言:衡量壹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倒谷底的反彈力。
這就是“抗逆力”,在語言暴力面前,妳需要自我救贖,在壹線生機裏拼死壹搏的能力。
拒絕語言暴力
因為妳很珍貴
周國平在《面對苦難》中說過這樣壹段話:
苦難之所以成為苦難,正在於它撼動了生命的根基,打擊了人對於生命意義的信心,因而使靈魂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壹種東西能夠把靈魂震醒,使之處於雖然痛苦卻富有生機的緊張狀態,應當說必然有某種精神價值。
面對語言暴力,有三樣東西,是可以幫助我們的。
壹是準確的判斷;二是強大的內心;三是及時的行動。
首先,要及時了解到語言暴力的危害。
其次,妳要有壹顆強大的內心,能夠承受那些刀槍劍戟。
最後,要及時行動,面對那些負面的關系,當斷則斷。
哭與鬧,在語言暴力面前,往往是無濟於事的。
妳真正要做的,不是發泄情緒,而是用行動告訴對方,妳有自己的底線。
作家余華說:“中國年輕壹輩人裏面,有很多優秀者,但很少是能扛得了事兒的人!”
說壹千,道壹萬,真正的英雄只有壹種,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同時保持對生活的熱愛。
真心願妳遠離語言暴力,如果不幸遇上,也願妳擁有戰勝命運的勇氣。
要相信,那些人生的苦難,終會被我們鍛造,變成妳日後的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