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資料卡
1、顏淵:姓顏名回,字子淵,魯人,少孔子三十歲。後世尊為復聖。
2、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人,少孔子十五歲。少為後母所虐,因其至孝而母亦感悟。
3、冉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人,少孔子七歲。孟子稱其與閔子騫,顏淵略具聖人之規模。
4、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魯人,少孔子二十九歲。氣量恢弘,沈默厚重,有人君的氣度。
5、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魯人,年歲無可考。善為說辭,深於自信,仕齊,為臨菑大夫。
6、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壹歲。有口才,為外交家。善貨殖,富有。
7、冉有:姓冉名求,字子路,魯人,少孔子二十九歲。性謙退,有才藝,善政事。
8、季路:姓仲名田,字子路,魯人,少孔子九歲。性率直,好勇有政才,與冉有同列政事科。
9、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吳人,少孔子四十五歲。性簡約疏闊,熟習禮學。
10、子夏:姓蔔名商,字子夏,衛人,少孔子四十四歲。與子遊同列文學科。
11、曾參:姓曾名參,字子輿,魯人,少孔子四十六歲。後世尊為宗聖。事親至孝,性魯鈍。
12、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陳人,少孔子四十八歲。儀表極好,才貌過人。
13、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人,少孔子四十二歲。長於外交。
14、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陳人,少孔子三十六歲。好學好問,孔子認為他的誌向不夠遠大。
15、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宋人,年歲無可考。
16、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魯人,少孔子四十三歲。
17、曾點:曾子之父,名點字皙,魯人,年歲無可考。
擴展資料孔子弟子:
孔門十哲是孔子門下最優秀的十位學生(子淵、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遊、子夏)的合稱。《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子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孔門七十二賢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
孔子的教育: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註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壹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誌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