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唐文宗禦封三絕由來

唐文宗禦封三絕由來

唐文宗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原名李昂,唐穆宗李恒之子,出生於公元809年,唐文宗在位14年,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見證人,不過說起唐文宗來,大家對他的“禦封三絕”壹事應該都不會陌生吧,那唐文宗禦封三絕是怎麽回事呢?唐文宗年號如何呢?下面壹起來看看吧

唐文宗禦封三絕由來

唐代三絕,即:“裴旻劍舞”、“李白的詩歌”、“張旭草書”,由唐朝皇帝唐文宗向全國詔書禦封的。

唐文宗禦封三絕由來:

唐代三絕:裴旻劍舞

裴旻,唐開元間人,據《獨異誌》載:“開元中唐文宗簡介,將軍裴旻居母喪。詣道子(畫聖吳道子),請於東都天宮寺畫神鬼數壁,以資冥助。道子答曰:‘廢畫已久。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壹曲。’庶因猛勵,就通幽冥。旻於是脫去服,若常時裝飾。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栗,道子於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所畫。得意無出於此。”

又據《歷代名畫記》,畫家吳道子因見裴旻劍舞,“出沒神怪既畢,乃“揮毫益進”。

唐代三絕:李白的詩歌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壹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好,然而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並至極境的,只有李白壹人。

唐代三絕:張旭草書

張旭,字伯高,壹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張旭是壹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壹路,以草書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黃山谷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

唐文宗年號介紹

姓名:李昂

王朝:唐朝

廟號:唐文宗

謚號:元聖昭獻皇帝

陵墓:章陵

年號:大和、開成

出生年月:公元809年11月20日

登基年月:公元826年

去世年月:公元840年2月10日

退位年月:公元840年

主要成就:在位間,去奢從儉,勤於政務,期成明君。

名言佳句:輦路生秋草,上林花滿枝,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

代表作品:宮中題

唐文宗(原名李涵,後更名李昂),生於元和四年(809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侍女蕭氏。唐敬宗之弟。曾被封為江王。826年,被宦官王守澄、楊承和等擁立為帝,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在位14年(826—840年)。年號大和(太和)、開成。

執政期間,朝臣朋黨相互傾軋,官員調動頻繁,牛李黨爭達到高-潮。皇帝的廢立生殺,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後起用李訓、鄭註等人,意欲鏟除宦官。“甘露之變”敗後,憂郁成病,於開成五年(840年)病死在大明宮中的太和殿,葬於章陵,死後謚號為元聖昭獻孝皇帝。

唐文宗李昂,漢族,本名涵,長慶元年(821)封江王。宦官劉克明等於寶歷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殺死唐敬宗後,偽造遺旨,迎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入宮為帝。兩天後,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又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和絳王李悟,立李昂為帝,改年號為“大和”。

文宗在位期間,朝臣分為牛、李兩派,各有朋黨,互相攻擊。官員調動頻繁,政權以至於皇帝的生死廢立全操縱在宦官的手中。

文宗壹心想鏟除宦官勢力,奪回政權,便從下層分別提拔了鄭註、李訓為禦史大夫和宰相作為心腹。文宗采納鄭註等人的建議,首先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掌管壹部分禁衛軍,以削弱王守澄的軍權,接著,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權,下令王守澄飲毒酒自盡。這時,鄭註已經被任命為風翔節度使,文宗決定由鄭註挑選幾百親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時,將他們斬盡殺絕。李訓為了搶功,乘鄭註去風翔搬兵之時,又與文宗商定改變原有計劃,先下手殺盡宦官,再逐走鄭註。

公元835年的壹天,文宗上朝唐文宗簡介,李訓指使手下官員奏稱,左金吾大廳後的石榴樹上有甘露,李訓說這是祥兆,就帶領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賀。文宗命李訓率領百官去察看,李訓回來又說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驚訝,命仇士良、魚弘誌帶領眾宦官去復看。

李訓事先已經在左金吾衙門埋伏了了親兵幾百人,當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訓的黨徒禁衛軍將軍韓約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門口時,韓約顯得神情很緊張,臉色都白了,這使仇士良產生了懷疑。這時,壹陣風吹動了門邊的布幕,仇士良等見裏面埋伏了許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將文宗推入軟轎擡著就走。李訓追上去拉住轎子不放,被壹個宦官當胸壹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擁著轎子逃入宮內。李訓見計謀敗露,化裝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揮神禁軍大加搜捕,屠殺了朝官1千多人,並於終南山追殺了李訓。鄭註聞變,引兵退回風翔,也為監軍張仲清所殺。這就是史稱的甘露之變。

事變以後,文宗就被宦官軟禁,國家政事由宦官集團專權,朝中宰相只是行文書之職而已。宦官氣勢淩人,威脅天子,藐視宰相,欺淩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對此壹籌莫展,只是飲酒求醉,賦詩遣悉,自嘆受制於家奴,還不如周赧王、漢獻帝兩個亡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