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東征沙俄時莫斯科那場大火是誰放的
俄國人自己放的 1812年6月24日,拿破侖率領近60萬軍隊侵入俄國。他沒從俄國首都聖彼得堡開刀,而是單刀直入,直取俄國心臟莫斯科。他想借助占領莫斯科來孤立幾百公裏外的聖彼得堡,然後等待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壹世投降。戰爭壹開始,俄國軍隊屢遭失敗,喪失大片國土。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裏處的博羅季諾,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指揮12萬俄軍同法軍展開著名的“博羅季諾會戰”,在戰鬥中俄軍死傷慘重,損失約4萬人。為保存俄軍有生力量,庫圖佐夫被迫決定放棄莫斯科向後方轉移,伺機再同法軍作戰。9月14日,莫斯科城裏部分居民隨同軍隊壹道,撤離莫斯科。 9月15日清晨,歷史性的時刻到了,拿破侖騎馬帶隊浩浩蕩蕩進入莫斯科城,但此時的莫斯科看上去卻像壹座空城,除了趁火打劫的俄國農民,法軍在空蕩蕩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任何居民。法軍進城之後又展開另壹輪“攻勢”,挨家挨戶搜索食物、財寶和女人。占領了莫斯科後,法軍每個分隊都有了正規的營房,得到了充足的食物,法軍士兵都感到很振奮,認為終於可以休息壹下了。此時的拿破侖也認為可以靜靜地等待亞歷山大來投降,然而法國人的美夢才做了壹天就破滅了。 克裏姆林宮陷入壹片火海 16日夜,拿破侖正在克裏姆林宮休息,突然壹名副官走到近前把他叫醒,神色慌張地說:“陛下,莫斯科全城都燒起來啦!”拿破侖匆忙穿好衣服,透過克裏姆林宮的窗戶向外眺望,只見莫斯科全城烈焰騰空,壹片火海。這位法國皇帝頓時驚得面如土色,連聲叫道:“多麽可怕的景象!”此時正趕上狂風大作,火勢更加猛烈。克裏姆林宮附近、莫斯科河南岸壹帶和索良卡等地,火逐風飛,煙焰滿天。最後,連克裏姆林宮也燃起了呼呼的火苗。 在侍衛的攙扶下,拿破侖逃離壹片火海的克裏姆林宮。此時,莫斯科城內已經亂成壹團。火焰聲、房屋倒塌聲、士兵的奔跑和尖叫聲夾雜在壹起。當城中的法軍穩住陣腳,開始有組織地進行滅火時,他們才發現,全城所有的滅火器具都被破壞了。法國士兵們好像熱鍋上的螞蟻,在民房中翻箱倒櫃也找不到壹個水桶。法軍指揮官只好組織士兵排成行,利用行軍提桶和每個人的軍帽遞水,但在熊熊大火面前,這點水根本起不了什麽作用。於是法軍幹脆動用炸 藥,想用爆 炸隔斷火路;但火從四面八方而起,斷了東路,來了西路,毫無辦法。法國人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大部分糧草、大炮和槍械,還有住所慢慢化為灰燼。 在俄羅斯愛國詩人的筆下,這場大火被賦予了擬人化的色彩,它就像壹個勇敢的戰士,把不可壹世的拿破侖大軍趕出莫斯科。但是俄羅斯人又不得不面對壹個慘烈的現實:壹個美麗的城市毀於壹旦。大火壹直燒了好幾天,直到壹場暴雨來到,火才漸趨熄滅。這場大火幾乎使莫斯科全城的古代建築、古物、園林都化為灰燼。1812年以前,莫斯科有3萬幢房屋,火後剩下不到5000幢,全城著火面積有3/4。在大火中被燒 死和燒傷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在灰燼中隨時都能發現屍體。 大火之後留下的謎團至今壹直困擾著人們,是誰點起這把火的呢?主流觀點認為這場大火是庫圖佐夫精心策劃的。他要讓法軍舒舒服服住到莫斯科,等法軍把所有的輜重都安頓到城內以後,再將它們壹把火燒掉。那些打劫的“農民”就是縱火者,其中壹部分是沙皇敕令赦免出獄的政治犯和刑事犯,為了立功,他們樂於執行這道命令。 拿破侖認為,“放火燒城”是莫斯科總督羅斯托普金蓄意計劃和部署的“瘋狂做法”。因為當人們企圖救火時才發現,羅斯托普金事先把壹切消防水龍和滅火器具都運走了。另外,全城各處同時起火,顯然有計劃有預謀;據說羅斯托普金本人也承認,是他親自下令放火燒城的。壹些俄國人也認為這場大火是他們自己放的。在他們看來,這是壹次勇敢的“焦土政策”,表明俄國人決心不惜壹切代價抵抗外敵入侵。 但也有人認為,法國士兵對莫斯科大火負有直接責任。拿破侖的士兵“夜進私宅,點起蠟燭頭、火把和柴火照明”,不慎釀成災難。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小說《戰爭與和平》中即持這種觀點,他認為大火是喝醉了的法國士兵造成的。他的推斷依據是:莫斯科這座始建於1156年的俄羅斯古都,地處森林稠密的東歐平原,數百年來人們習慣以木結構為城市建築的骨幹,故有“木屋市”的別名。壹直到17世紀末,全城除了克裏姆林宮等少數石建築,木屋仍比比皆是,就連沙皇的其他宮殿也保持著傳統的木結構風格。當拿破侖率軍入城時,那些法國士兵並不了解莫斯科城內這些情況,因粗心大意而釀成火災。 不管起火原因究竟如何,這場大火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它直接導致了拿破侖帝國的衰弱直至滅亡。正如德國評論家弗朗茨·梅林所說,“莫斯科的大火開始了壹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