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是意思是什麽意思?
自以為是指自己認為自己正確,形容主觀不虛心的態度。主謂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
自以為是的人,往往盲目驕傲自滿,滿足於已有成績,不認真學習新理論,不吸收新知識,不去研究新情況和深入思考問題,不接受新事物,最後害人害己,使自己陷入自危的境地,不能脫身。
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即便壹個人再博學多識,他所掌握的知識也是有限的,都不可能認識事物的全部。所以,壹個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斷適應變化的局勢,才能根據局勢采取最恰當的舉措,才能不斷與時俱進。?
自以為是的成語典故:
壹次,萬章在同老師孟子閑聊孔子周遊列國,到陳國後想回魯國的事時,談論了三種人:狂放之人,猬介之士和好好先生。
孟子對這三種人都是持否定態度。萬章問孟子道:對好好先生,孔子竟然認為他是賊害道德的人,這是為什麽呢?孟子答道:這種人,妳否定他,卻舉不出他什麽具體過錯來,要批評他,也無什可批評的;他同流合汙,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大家還都喜歡他,他也自以為是。
但是,他所有這些,與堯舜之道都是相違背的。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孔子說過:他厭惡那種似是而非者,厭惡芳草,因為怕它把禾苗搞亂了,厭惡好邪小人。
因為怕他把仁義搞亂了,厭惡花言巧語者,因為擔心他把信義搞亂了,厭惡鄭國音樂,因為怕它把雅樂搞亂了,厭惡紫色,因為怕它把紅色搞亂了,厭惡好好先生。
因為擔心他把道德搞亂了,君子使壹切事物返回到正道上來就可以了。而孟子所說的“眾皆悅之,自以為是”則被後人用於形容人主觀固執不虛心。